前兩天的戰斗,印度空軍暴露出了很多問題,甚至是低級錯誤,其中大部分跟飛行員有直接關系。
在卡拉奇附近的戰斗,表現得最為突出。
前后兩次突襲,擔任打擊任務的F-16E/F戰斗機都在收到威脅之后,立即丟掉了攜帶的對地打擊彈藥,然后轉向逃逸,沒有嘗試著用AIM-1A攔截來襲敵機,更沒有做出適當的戰術調整。
要知道,這些F-16E/F其實都攜帶了枚AIM-1A與枚AIM-9X。
也就是,即便遭到攔截,也有一戰之力。
更何況,前去攔截這些F-16E/F的是JF-17,其中第一批JF-17攜帶的SD-1A,并不是射程更遠的SD-1C。
顯然,在遭到攔截的時候,這些F-16E/F完可以用AIM-1A來驅逐JF-17。
哪怕沒有辦到,也可以在JF-17逼近的時候再丟掉攜帶的對地攻擊彈藥,用AIM-9X與之進行格斗。
論機動性,JF-17絕對不是F-16E/F的對手。
此外,在戰術上,也可以讓少數F-16E/F去引開JF-17,從而確保有一部分F-16E/F能夠繼續執行打擊任務。
可以,不管怎么看,這些F-16E/F都不應該在遭到攔截之后就立即轉向逃逸。
在偷襲DK-5的戰斗中,駕駛F-35AI的印軍精銳飛行員同樣犯了錯誤,而且是不應該的錯誤。
什么錯誤?
雖然附近有一套HQ-9B防空系統,但是在被雷達發現之前,F-35AI完沒有必要提前發射導彈。
事實上,就算被雷達發現了,F-35AI受到的威脅也不大。
為什么?
HQ-9B需要使用火控雷達來照射目標,而火控雷達對F-35AI這類隱身戰斗機的探測距離明顯短得多。
也就是,只要沒有被火控雷達鎖定,F-35AI就沒有受到威脅。
以F-35AI的隱身性能,在被火控雷達鎖定之后再轉向規避,也來得及,完有機會避開射來的防空導彈。
當時,那兩架F-35AI如果沒有匆忙撤離,而是從容的完成引導工作,巴基斯坦空軍的DK-5未必能夠返回機場。
很簡單,兩架F-35AI發射了8枚AIM-1D,而且都是程自導。
簡單的,就是先讓導彈在慣性制導系統的控制下飛行,在到達了預定區域之后再用彈載雷達搜索目標,自行完成攻擊。
AIM-1D有很強的自導能力,理論上可以做到發射后不管。
問題是,導彈飛行近百千米需要很多時間,而在此期間,攻擊的目標同樣在運動,甚至會轉向規避。
其實,在遭到導彈攻擊的時候,任何飛機都會立即改變航向。
正是如此,在作戰的時候,飛行員一般會在導彈逼近目標,準確是快要到達自導階段的時候,用火控雷達再次照射目標,獲取目標的詳細參數,通過數據鏈為導彈提供最后一次彈道修正,讓導彈朝著正確的方向飛行。
如果目標在中途轉向,飛行員還要及時對導彈的彈道進行修正。
美軍對此就有極為嚴格的要求。
這就是,如果攻擊距離超過4千米,那么載機就必須為AIM-1D提供中繼制導,只有在射程低于4千米,最好是低于3千米的情況下,才允許載機飛行員選擇發射后不管的攻擊模式。
顯然,印度的F-35AI飛行員并沒有遵循這套作戰原則。
結果就是,8枚AIM-1D當中,有4枚直接就射偏了,根就沒有鎖定目標,準確離得太遠了。
只有4枚AIM-1D鎖定了目標,其中枚被DK-5拋出的干擾彈引開。
如果當時F-35AI的飛行員繼續逼近DK-5,不斷的為導彈提供中繼制導,8枚導彈都能逼近DK-5。
顯然,只要再被一枚導彈擊中,那架DK-5就會完蛋。
此外,在攻擊戰術上,印度空軍也極為死板。
仍然拿卡拉奇這邊的戰斗來,連續三波攻擊,印度空軍幾乎沒有做出調整,都是讓機群輪番上陣。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從一個方向上進入。
如果能夠對戰術進行適當的調整,采用更有效的突擊方式,哪怕只是多選擇幾個突擊方向,也能給巴基斯坦空軍制造天大的麻煩。
別忘了,在該方向上,巴基斯坦空軍總共就只有架JF-。
印度空軍似乎認為,能夠憑借數量多得多的戰斗機來壓垮巴基斯坦空軍。
問題是,在現代空戰中,數量真的是決定勝敗的主要因素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要知道,JF-在理論上最多能夠攜帶1枚SD-1C與枚PL-1,火控雷達能夠同時跟蹤個目標,最多能引導8枚SD-1C攻擊其中8個威脅最大的目標,具有極強的防空截擊能力。
事實上,在最初的時候,J-1A就被當成了輕型截擊機使用。
設計這種戰斗機的時候,華夏空軍就明確要求得取代之前的截擊機,具備在土執行截擊任務的能力。
當然,在實戰中,JF-一般攜帶4枚SD-1C,最多也就8枚。
不管怎么,這是一種中型戰斗機,航程不會太大,所以在執行防空任務的時候,特別是在任務目的不明確的時候,往往會攜帶幾具副油箱,至少也會在機腹的中心掛點上攜帶副油箱。
即便如此,JF-都有極為不錯的截擊能力。
面對這樣的JF-,數量還管用嗎?
顯然,哪怕用枚SD-1C對付一個目標,一架攜帶了8枚SD-1C的JF-也能攔截四架敵機。
也就是,印度空軍至少要擁有4倍的數量優勢,才能壓垮巴基斯坦空軍。
有嗎?
此外,巴基斯坦空軍是在內線作戰,機場就在后方不遠處,JF-能夠把出動周期控制在個時以內,而印度空軍是外線作戰,機場還在幾百、甚至上千千米之外,戰斗機的出動周期在3個時以上。
這意味著,印度戰斗機的出動效率僅為巴基斯坦戰斗機的一半左右。
把這個算上,印度空軍至少得擁有巴基斯坦空軍8倍的戰斗機,才有希望用數量優勢來壓垮巴基斯坦空軍。
顯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為什么?
別印度空軍,華夏與美國空軍的戰斗機也不可能是巴基斯坦的8倍之多。
可見,印度空軍在卡拉奇,甚至是在所有方向上遭遇的失敗,或者是慘重損失,更多的還是自身出了問題,至少主要原因是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巴基斯坦空軍已經達到了世界級的水準。。
a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