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嬌嬌一把搶過菜單,她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看了那菜單后,疑惑不解的問店老板道:“黃山臭桂魚是道菜嗎?是不是很臭呀?本來有點讓人不太敢點,但是我又比較好奇,這么還會有人愿意吃臭了點雨,所以還是問一下店老板你一下具體點原因!
店老板微微一笑的說:“姑娘,那你就錯了,你不要聽名字不好聽就不吃了,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像,菜也不能光聽名字,這道臭鱖魚是我們徽州地區傳統名菜,徽州菜代表之一,流行于徽州一府六縣各地。腌鮮鱖魚原名屯溪鱖魚,又名臭實鮮、臭鱖魚等。鱖魚,原產于長江,每年重陽節到次年清明節為盛產期。初次見到的人確實不太敢下筷,因為鱖魚發出的似臭非臭的氣味,叫人有點擔心,以為是魚**變質了,其實,這一點你們一點也不要擔心,這決不是菜變味而發出的異味,這是這道菜獨有的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風味。特別是當你吃一口后,你會驚訝地發現它的味道是那樣的鮮美,關于它的由來還有幾個小故事,第一個最初這徽州名菜臭桂魚確實是用臭魚做的,那是當年某徽商坐船回家探親,因為路遠天熱,攜帶的桂魚未保存好發臭了,他的妻子賢惠舍不得丟棄,用濃油赤醬處理了一下,沒想到歪打正著,發臭的桂魚經過料理,味道竟然好極了。徽商借此推廣,村里鄉親紛紛仿效,不經意間,臭桂魚居然成了徽州招牌菜,竟然成了徽菜經典,竟然有了魚不臭不吃的風俗。另一個故事是早年徽商遠行,沿途放排,打魚為食,存的桂魚時間久了,易生異味,便以鹽抹之,翻來覆去,千里之外魚仍未變色,形正而味濃,滾油爆炒,異香(撲鼻,成矣。后人將勞動者的智慧發揚光大,把臭魚的腌法進行了提煉形成套路,先用上好的精鹽浸水,將桂魚浸漬六天,比例要正好,否則味道就偏了。制作精良的臭桂魚出缸后,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后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非但無異味,反而鮮香無比,是為上等佳肴,此菜已成徽菜樣板,有說道是,沒吃臭桂魚,等于沒吃徽菜。而且這制作方法也極為簡單,看各位遠道而來,我就把這做魚的秘方告訴給諸位吧,怕你們吃了之后,一見鐘情,記憶猶新,永生難忘,回去之后又吃不了了!
我們一聽特別高興,趕緊豎起耳朵仔細的聽起來,只聽老板熱情洋溢,洋洋灑灑的說道:“把桂魚宰殺后治凈,剁下頭、尾,將頭尾用精鹽、胡椒粉、料酒、蔥姜汁腌漬片刻,然后入籠用旺火蒸熟后保溫待用。然后將魚身去凈骨刺,將魚肉片成大片,用精鹽、胡椒粉、料酒、蔥姜汁腌漬片刻,再加入干生粉抓勻上漿;臭豆腐切成一字條;野山椒去蒂剁細。把炒鍋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燒至二三成熱,取一片上好漿的魚片,包入一根臭豆腐條,即成臭桂魚卷生坯,下入鍋中浸炸至色呈金黃且熟時,撈出瀝油。鍋留底油,投入姜片、蒜片、馬耳朵蔥、野山椒和辣椒醬炒香出色,摻入鮮湯,待燒出味后打去料渣不用,下入炸好的臭桂魚卷,調入白糖、醬油和味精,燒入味后用濕生粉勾薄芡,淋入紅油,起鍋整齊地擺在盤中間,再把蒸好的魚頭、魚尾擺放在魚卷的兩端,最后用香菜稍加點綴即成!眰兟犂习逭f得津津有味,垂涎三尺,口水都快要掉出來了,于是忙不迭的說道好勒,我們就要這個臭魚。
流沙好奇的說:“對了,店老板,你說菜單上寫的這個蕨粉圓子是什么,還有蕨粉到底是個什么東西,我怎么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呢?”這家伙長期都錦衣玉食,萬千寵愛于一身,沒有吃過苦,這些不太上臺面的菜自然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店老板不緊不慢的說起來:“蕨粉是用山蕨根搗碎洗出來的淀粉。山蕨有著與其瘦小的身軀不相稱的盤根錯節的褐黑色的根系,分布在其下面尺把深的泥土層中,富含淀粉。制作過程非常麻煩,我們得在挖茶棵或是冬閑時都會從山坡地里挖回一捆捆的蕨根,用水洗凈后放在石槽內舂爛成糊狀,然后裝在一只白布袋中放入一個裝著水的木桶中使勁揉洗,直到袋中成了清渣。這滿桶的漿水沉淀一個晚上,第二天清早上面就成了清水,所有的淀粉全沉淀于桶底。從容地倒掉上面的水,桶底的淀粉細膩灰白,約有三五寸厚,煞是喜人。用菜刀將淀粉一塊塊地鏟下,放入竹匾中曬干,就是所謂的蕨粉了。山蕨屬鳳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孢子繁殖,一般每年清明前后萌發。山蕨多生于山地陽坡或半陽坡陽光充足之處,土壤深厚之處的蕨出土長成6-8寸長時分外粗壯,因頂端之冠呈如意狀,故而又稱如意菜。食用山蕨的歷史記載較早,在《詩經》里就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的記載,周王朝時祭祀神靈,還把蕨菜作為貢品之一,可見其歷史悠久,彌足珍貴。祁門人將山蕨作菜肴,其烹調方式相當考究,現作簡單介紹。將采來的山蕨掐去下端老的部分,再掐成寸許的小段,洗凈后先在鍋中紅鍋翻炒,直至其水分漸少成干癟狀時,將其攏向一邊,放油下鍋,油熱后放鹽,翻炒,再放入蒜葉和少許醬油味精即可起鍋。如不放蒜葉亦可放入酸腌菜少許,風味亦不同。如此爆炒山蕨清香爽口,食之開胃。山蕨還可以放入開水鍋中稍煮一會,撈出后曬干備食,比如干山蕨燉雞、燉臘肉,美味無比。山蕨的根莖還可以提取淀粉食用。水蕨是蕨的另類,因其多生長在溪澗旁,河邊潮濕處而得名。早春抽莖,綠如翡翠。水蕨食用期較長,直到其葉片展開,仍未變老變硬時,仍可采食。我們祁門鄉土菜水蕨炒臘肉也特別不錯,尤如綠翡翠、紅瑪瑙,其色香味俱佳、味道清香,堪稱菜之美者。還有呀,這做蕨粉圓子也比較考究,先在大鐵鍋里用文火將蕨粉反復翻炒,讓其干透成細粉,只有這樣調做的圓子蒸熟就不會出現生粉子,再將豬肉、五香豆干以及香菇、冬筍、蝦米等配料切成細丁,放入細鹽、味精等作料,倒進炒細的蕨粉中混合均勻,然后加入適量開水,攪調成硬糊狀,再輕搓成一個個圓子,放入蒸籠大火蒸制熟透即成。其味鮮軟、柔韌適口,有時再將其下鍋添加蔥蒜等作料,用豬油燴一下,味道更佳。除蕨粉圓子外,還有用葛粉做的葛粉圓子。葛是一種野生藤本植物,其根部粗大富含淀粉,挖回后用同樣的方法提取其淀粉,就是葛粉。葛粉比蕨粉白些,做圓子的方法也是一樣的。到時候我再給你們放入一些,讓各位客觀嘗嘗鮮!
我們異口同聲的說來一份之后,不約而同的向老板投去青睞有加的眼神,王公子更是說:“失敬,失敬,細微之處見精神,沒有想到老板居然這樣有才學!钡昀习逯t虛的說:“哪里,哪里,其實只要留心,生活處處有學問呀,我也就是靠平日里一點點的積累而已!
一休哥好奇的說:“店老板,這個臘八豆腐是什么東西,只聽過臘八粥,從來沒有聽過什么臘八豆腐”。店老板又洋洋灑灑的說起來:“它的歷史可悠久,風味獨特,具徽文化底蘊的地方特產,又稱“素火腿”,它選取優質黃豆,泉水碘鹽,天然香料,其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既香又鮮。因為它是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黟縣的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當地人將這種在新年前晾曬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古黟臘八豆腐具體體現了徽州傳統悠久的歷史文化,這種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我們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所以民間有當你把臘八豆腐放在嘴里吃時,巴掌打到嘴上都舍不得放,可見這臘八豆腐的美味!边@個我們也來一個。
胡嬌嬌環顧了一下旁邊店里面店其他人都在津津有味的大嚼特嚼一種黃燦燦的餅,好奇的問道:“這是什么呀,聞起來真香呀,我看菜品還要等一會兒,不如我們一人先來一個這樣的餅吧。”店老板耐心的說:“這個餅呀叫黃山燒餅,是我們這里的特色小吃,它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另外,黃山燒餅很容易存放,由于烘烤時間長,餅中水分大多蒸發,利于貯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又因上白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層薄如紙,致烤制后酥松油潤而不膩。”我們趕緊一人要了一個,也饑腸轆轆的大嚼特嚼起來,果然香氣撲鼻,特別好吃,特別可口。小飛對我竊竊私語的說:“我聽說過這種黃山燒餅故事,相傳1357年,朱元璋避難來到徽州一農家,饑餓難當,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愛吃的燒餅給朱元璋充饑,吃的他是滿口生香,大為贊賞。次年稱帝時,沒忘這農戶的救命之恩,說救駕有功,就冊封為救駕燒餅吧。相傳,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由清代“兩淮八大總商”之首、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張羅接待,即所謂“江春大接駕”!敖捍蠼玉{”的第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構成的家廚團隊根據他的精心設計并集體開發研制的燒餅,其外層酥脆,內滋潤鮮香,嚼之異香可口,令舟馬勞頓的乾隆頓感身心舒暢,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賜名皇印燒餅,寓意乾隆對該燒餅的喜愛程度堪比隨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賞。我們今天可真是有口福呀!惫缓贸裕覀円猹q未盡,口水長流,又一人要了一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