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沿著清澈見底的桃花溪,興高采烈的往前走著,走著走著,突然看見一座古香古色的寺廟赫然出現在我們眼前,大家急急忙忙找溫泉,找得有些累了,于是大步流星走進去稍作休息,只見里面古香古色,古樸軒敞,外有回廊。前有山門,中有殿堂,后為僧舍。清幽別致,四周群峰聳秀,古木青翠,幽靜秀雅,香火鼎盛,青煙裊裊,規模宏大,內有大雄寶殿、羅漢堂、藏經閣,里面的穿著黃色袈裟的一位老和尚熱情洋溢的歡迎了我們,還拿出上等的黃山當地好茶讓我們在青山綠水間品茗,真是心曠神怡,悠然自得,不亦樂乎,那碧綠色的茶葉漂浮在熱氣騰騰,清澈見底的泉水中,沉沉浮浮,此起彼伏,真是賞心悅目,如同一葉葉田田的荷葉飄蕩在水中一般,美輪美奐,詩情畫意,大家一起美滋滋的喝著黃山綠茶,一邊興高采烈的攀談起來,那位和藹可親的老和尚笑容滿面的給我們介紹起來這里的歷史,黃山曾有佛家四大叢林,即:云谷寺、慈光閣、翠微寺、祥符寺,翠微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這所寺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唐中和三年(883年)始建。當時有一天竺(古印度)麻衣和尚由四川東下至黃山,在此定居結茅,趺坐誦經。當地山民為其蓋寺一座,名麻衣道場。南唐保大五年(947年)李璟敕賜翠微寺寺額,寺亦易名。該寺附近有與麻衣和尚有關的麻衣洞、麻衣臺、錫杖泉、麻衣塔等。麻衣洞是其起初居住的石洞;麻衣臺是其佇高念佛號的石臺;錫杖泉傳為其用錫杖點地而涌之泉;麻衣塔是其舍利寶塔。不過他們黃山翠微寺在國內小有名氣,知曉者甚少。然而在印度、緬甸都很有名氣。它的創建人是一位來自古代印度的高僧,名曰包西來,俗稱麻衣和尚。約在公元800年,古印度高僧包西來進入中國,從四川省東下,云游中華名山大川,于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來到黃山,便對這里的神奇風光大加贊嘆。遂在黃山西海的翠微峰中一個天然洞穴中住下來。即言:此地即佛地,潛心在此修行,平時他安坐洞內誦經念佛,并手持錫杖在山上挖蕨根,采野果。還經常在洞前石臺上,雙手合十,高誦佛經。數月后被當地樵夫發現。有位姓洪的山民提議為這位外國來的和尚修廟,并帶頭捐獻翠微寺前的田地,作為建廟場地。洪氏家族一呼百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很快就把佛廟蓋起來了。于是這位不遠萬里來的高僧就在寺里主持香火來。而山民們不知道他的法號,只見他一年四季不著綢帛,而是編麻為衣,便稱他為麻衣祖師。他們做佛事,擺道場也就被稱為麻衣道場了。正當麻衣祖師與黃山人民和睦相處之后,唐武宗突然下滅佛尊道的旨意,令麻衣祖師關閉廟門,停止佛事,馬上離開中國。面對催逼的官吏,包西來和尚憤然提筆在大殿的墻上揮詩一首:敕命如雷下翠微,佛前垂淚脫麻衣;山中有寺不容住,四海無家何處歸?官吏看后,認為大逆不道,便把此詩抄報朝廷,并令包西來不得擅自離開,聽候發落。哪知此詩被送到御前,皇上卻為這位能精通漢語,還善于作詩的印度高僧驚嘆不已,隨即下旨停止驅趕,并引用印度佛教史上的故事,親自做了一首安慰他的詩送上,詩曰:忍仙林下坐禪時,曾叫歌王割四肢,況我圣朝無此事,只叫修道又何悲?意思是說:在印度的歷史上,有一位名叫忍震的仙僧,在菩提樹下打坐參禪時,曾被歌利國王割下四肢。我大唐王朝沒有做這樣的事情,只是叫你停止做道場,難道還值得悲傷嗎?皇帝的詩委婉平近,感動了麻衣祖師,他便在寺內定居下來。到了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大保5年(公元947年),當朝皇帝敕賜翠微寺門匾,該寺才正式得名翠微寺。麻衣祖師包西來修煉至100多歲才壽終正寢。他圓寂后,當地百姓為他在黃山西麓造塔安葬。此塔為古代黃山八塔之一。老和尚還告訴我們寺周有翠微洞、青牛溪、探水石、袈裟地等勝跡,如果我們有興致的話,可以順便看看,他還告訴我們溫泉就在前面不遠處的桃花溪南岸了,我們看見近在咫尺的祥符寺的時候就到了。我們謝過老和尚之后,繼續往前走去。果然沒過多久,我們就看見了老和尚說的祥符寺,真是——紫翠林中便赤腳,白龍潭上看青天;藥爐丹井知何處,三十六峰煙月寒。何年何日騎鸞鶴,踏碎天都峰上云;欲起軒轅問九鼎,道衣重侍玉虛君。我們翹首以盼的溫泉終于到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