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在繼續,端坐御座的宇文溫,手里拿著一份資料,聽著玉階下,出列朝臣的發言。
按照改制方案,一級行政區名為“道”,全國共劃二十道,是為:關內道,治所在長安
山西道、河北東道、河北西道
遼寧道、山東道、河南道,淮南東道
淮南西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
廣南東道、廣南西道。
南海道、荊湖北道、荊湖南道。
劍南道、山南道、黔中道、隴右道。
與此同時,長安及東都洛陽以及黃州西陽設“府”,與道同級,是為:
京兆府,轄長安及周邊地區,治所在長安。
應天府,轄洛陽及周邊地區,包括黃河北岸河陽地區,治所在洛陽。
承天府,轄黃州及鄂州地區,治所在西陽。
所以,全國政區分為二十道、三府,共計二十三“塊”。
考慮到防止地方勢力做大的需要,政區劃分的原則,既考慮了傳統地域概念,又要實行“犬牙交錯”,讓各政區之間的邊界不完全按地理走勢劃分,以避免某些“道”有關起門來割據自立的可能。
譬如,劍南道就不能管轄梁州、利州這兩個門戶,所以梁州和利州地區獨自劃分為山南道。
同理,廣南道就不能管轄大庾嶺南麓地區,這個門戶劃歸江南西道管理。
軍、政合一的總管府取消了,取而代之的道、府,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使司并駕齊驅,互不隸屬,分管民政、治安、監察職能。
三級政區長官,依次為:
道、府:布政使、都指揮使、提刑按察使
州:知州、指揮使、都察
縣:知縣、指揮、監察。
這是政區劃分,一級政區為“道”,對應的一級軍區則為“都護府”,長官為都護,次一級軍區名為“都督府”,長官為都督。
與此同時,各地原有的軍府建制大致不變,改名“折沖府”,府官為都尉,各折沖府依舊由十六衛大將軍府統轄。
都護這個建制,漢時已有,“都”為全部,“護”為帶兵監護,“都護”即為“總監護”之意,如今為單純的軍區建制,軍區長官只管軍務,不管民政、稅收。
各都護府,初步設置十一個,下置若干都督府,各都護府、都督府的劃分,既要考慮到山川走勢以及國防形勢,還要有“犬牙交錯”、相互掣肘的劃分原則。
都護府的名稱參考禹貢九州,防區及方位如下:
京畿都護府:負責兩京的戍守,防區囊括關中、梁州、利州、河東地區、荊北地區、陜州、洛州、河陽以及熒州
黃武都護府:防區為原黃州總管府大部地區,確保黃州、鄂州這個軍、工、商、礦重地為中軍直轄,并扼守長江中游
青豫都護府:防區為河南及青齊之地,以及白馬津、碻磝對岸的河北部分地區、
淮揚都護府:防區為淮南、江南地區,以及淮北徐州地區
荊湖都護府:防區包括襄州大別山以南地區,以及洞庭湖、彭蠡湖地區
廣南都護府:防區為嶺南及交州地區
益滇都護府:防區為蜀地、南中、黔中地區
河涼都護府:防區為隴右、河西走廊地區。
河朔都護府:防區為河套、代朔地區
冀州都護府:防區為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大部地區,但不包括幽燕地區。
幽燕都護府:防區為遼東、遼西、遼北及幽燕地區。
各軍區糧草物資的供應和保障,以及作戰時對政區人員的征召,由相應轉運使司負責協調、轉運,而各轉運司還承擔將各地貢賦轉運長安的職責。
與此同時,因為各類新式機器的大量出現,加上海貿、航運、工商、采礦的大規模發展,以及新的治安、戶籍管理、征稅需求,現有的尚書省六部二十四司不堪重負。
所以,為了增強行政管理能力,又不大幅增加機構設置,朝廷決定在六部下增設新司。
織造司、交通司、工務司。
內務司。
洋務司、商務司。
特區不是特別行政區,而是指大都會、主要商埠、礦區、要津和對外通商口岸這些“特定區域”,特區必須經過朝廷認定并張榜公布,地方官府不能自稱。
朝廷會對這些“特區”的官府進行改革,增設相關機構,以便更好地對流動人口及工商業進行強化管理。
“特區事務”要“特辦”,其他行政區照舊,如此以來,朝廷不需要付出高昂的行政成本在全國實行這樣的強化管理。
當然,“特區”為了促進工、商、礦業發展,為了吸引大量勞動力前來務工,也為了更好地管理大量流動人口,各種“優惠政策”和“特別政策”也是別處沒有的。
這場“改制”,是意義重大的“變法”中的一部分,是朝廷為了適應形勢發展而做出的變革決定,所以決策必須慎重。
雖然最后的決策權在政事堂,但事前必須經過充分的討論,以便集思廣益、考慮周全。
所以,宇文溫預留了大半年的時間,讓官員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參與到這場大辯論里面,議出個大概,最后就由政事堂諸公擬定最佳的兩三個方案,再由他最后批準。
如果方案沒問題,那么從明年元月起,就會正式實行,拉開變法的帷幕。
屆時,凡是不能適應蒸汽機這一先進生產力的經濟、文化、政治制度,都會落伍,然后...
冥頑不化、不愿改變的落伍者,會被歷史的車輪碾過,粉身碎骨。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