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盛唐不遺憾 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 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作者/朕御山河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葛族一百多人分散開挖,利用手中各種簡陋的工具,對附近一里范圍的山體進行了全面檢查,從而確定附近到底有多少銅礦石,是否符合大規模開采的條件。

    “族長,這里有發現。”

    “族長,這里也有。”

    “族長,這邊有好多這種礦石啊!”

    好消息一個個的傳來,在挖掉山體表層的土壤之后,下面的銅礦石全都暴露了出來,這些銅礦石被隱藏在山體土壤之下,長期被土壤和植被遮蓋,要不是這次突然發生山體滑坡,讓部分銅礦石露了出來,估計這里的礦石這次不會被發現,如此,葛族的脫貧計劃就徹底沒戲了。

    由于人力和工具有限,不能深挖所有發現銅礦石的小坑,只能有選擇的挖掘,但只要隨便挖幾個點,就能夠代表所有,就能夠大體判斷出這一區域到底蘊藏了多少銅礦石。

    為了更好的查清這一區域的銅礦石蘊藏量,葛族族長急忙派人回去,讓主城更多的百姓攜帶鐵質工具,到發現銅礦的區域進行更更深入的挖掘,從而更好的確定這一區域到底蘊藏著多少銅礦資源,也好讓他心里有個底。

    葛族主城距離銅礦的區域并不遠,所以,很快,又有二百多人帶著鐵質工具跑了過來,他們立即分散開始挖掘,部分人攜帶了多個工具,并分給之前沒有工具的族人,讓所有葛族族人都擁有了鐵質工具,這樣,挖掘的時候就順手多了。

    每一個挖出銅礦的小坑,都要取出部分銅礦石,拿到固定區域讓李安辨認,從而確定這確實就是銅礦,以及這些銅礦的質量都如何。

    受制于現實條件的制約,他們不可能挖的太深,銅礦石也是石頭,并不是那么好挖的,往下挖半人深還算容易,可若是繼續往下挖,難度就很大了,除了少數的幾個重點監測地點之外,大部分的小坑都挖個半人深就不挖了,只要多挖幾個點,就能大概確定銅礦的蘊藏量了,完全沒有必要每個坑都挖很深很深。

    最初,葛族族人們只是在發現銅礦附近一里范圍內尋找更多的銅礦,而后,隨著一個個銅礦小坑的被發現,族人們開始擴大挖掘范圍,從一里擴大到二里,然后擴大到三里五里,搜索的區域越來越大,而族人們的心情也越來越高漲,因為每次擴大搜索范圍之后,都成功發現了銅礦資源,這足以說明他們葛族的地盤之內,銅礦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他們這里蘊藏著海量的銅礦資源,這么多的銅礦資源,只怕幾百年也開采不完,如此又怎么能不讓他們興奮呢?

    “恭喜族長啊!你們這里的銅礦實在太多了,幾千年都開采不完啊!而且,還都是容易冶煉的富礦,葛族人馬上就要富裕嘍!”

    李安笑著說道。

    葛族族長笑的臉上都開了花,不過,他也不敢托大,這貨心里非常明白,若是沒有李安的幫助,他們就算守著一座金山也沒有用,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太偏僻了,族人之中,并沒有什么人才,就算知道這是銅礦石,可如何進行冶煉呢?對于冶煉銅的工藝,他們是完全不清楚的,想要學習也要有人肯教他們才行啊!而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他們肯花錢,也未必有人肯教他們,而李安是個意外,李安并不會在意冶煉技術的外傳,這個都是基礎的技術,對于李安來說,傳播的越多越廣,對于大唐帝國就越是有利。

    “一切還要多仰仗李侍郎,寒舍已經備好演戲,還請李侍郎賞光。”

    葛族族長非常客氣的邀請道。

    既然族人如此客氣的邀請,李安也就不客氣了,順便也能品嘗一下當地的美味佳肴。

    部分葛族族人仍舊在忙著挖銅礦,而更多的葛族族人,陪著李安一起返回主城,他們要先以禮相待,然后,才好讓要求李安給他們更多的幫助,對于這些葛族人來說,李安就是大救星,一個非常重要的大救星,讓他們不得不重視的大救星。

    在回去的路人,葛族族長問了好多有關冶煉銅礦的事情,而李安也認真的解答了,只要是能說的,可以讓葛族族長聽懂的,李安基本上全都說了,并沒有絲毫的藏私。

    對于銅礦和冶煉銅礦,李安知道的很多,銅這種金屬,在殷商時代就已經有歷史記載了,在春秋戰國時代,更是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隋唐之后,煉銅的技術就更加先進了。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會所有地區都有冶銅技術的,這種技術仍然沒有被百姓廣泛掌握,就比如西部羈縻區這里的老百姓,就沒有掌握冶銅的技術,還需要李安教他們才可以。

    在古代,冶銅術是一種制陶技術,冶煉銅與制作陶器,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被人認為是一個類型,據說最早的冶銅術興起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時期,古代文獻有不少關于禹鑄九鼎的傳說,從后世考古發掘看,夏代已能熔鑄青銅,居住在中原一帶的昆吾族,就是以制陶、鑄銅著稱的一個部落,把鑄銅和制陶聯系在一起,表明冶銅術確是在制陶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興起的。

    據說先秦時代的冶金銅的冶煉、加工和銅工具的使用,是人類從蒙昧到文明的轉折點,組成華夏族的炎黃、東夷和苗蠻等族都有關于冶金的遠古傳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華夏的冶金技術是中華民族的獨立創造,而不是從西方、北方傳入的。

    后世出土五千年前的青銅刀,是后世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件青銅器,為單范鑄成,這件青銅刀屬于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青銅器的出現對于社會進步意義重大,常常被認為是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之一。然而,青銅器在華夏發展的進程比較遲緩,各種資料證實,直到龍山時代,人們才逐漸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

    龍山時代的青銅器并未如玉禮器那樣成為劃時代的標志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很有限,直到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夏文化時期,中國歷史才真正進入到了青銅時代,后世中原等處出上銅容器殘片和銅鏃,表明夏代已進入青銅時代,中原各地出土的早商青銅器有銅鏃、銅鑿、銅鈴等小件工具與器物,并且有銅爵數件,說明當時青銅冶鑄技術已具一定水平。

    商代中期,青銅鑄造技術進一步發展,中原一帶的考古表明,當時已有爵、斝、鼎、盉等成組禮器,鑄銅技術臻于鼎盛,瑰麗壯偉的司母戊大鼎是典型代表。它重達八百多公斤,是上古最重的青銅鑄件,投入銅料上千公斤,能夠成功地熔鑄這樣的大型器物,說明殷代手工業生產具有較大規模,從后世出土和傳世的殷商青銅器數以萬計,主要是禮、樂、兵、車四大類。

    這些精巧的青銅制品,具有根高的歷史的、學術的、藝術的價值,在后世享有盛譽,古希臘多用失蠟法制作藝術鑄,經過認真細致的考察,在現已鑒定的商和西周銅器中,并未發現使用失蠟法的確證,有些商周青銅器之所以能獲得復雜的形狀,關鍵在使用了分鑄法,或先鑄器身再在器上合范鑄出附件,或先鑄好附件,再鑲嵌在陶范內與器身一起鑄作成器,工藝構思十分巧妙。

    冶銅業是商代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在這個基礎上,西周青銅鑄造又有所發展,王室、各諸侯國以至貴族都擁有鑄造作坊,后世出土銅器的地點比商代更加廣泛,全國各處均有發現,數量上也遠超過前代,西周前期銅器形制多直接繼承殷商風格,其后有較明顯的改變,花紋趨于簡易、流暢,器壁漸成輕巧,具有質樸、實用的特點。

    到了春秋時期,特別是春秋中葉以后,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封建制開始取代奴隸制,表現于青銅冶鑄技術也有重大的變化,即從原先較為單一的范鑄技術轉變為綜合運用渾鑄、鑄接、失蠟法、鑄焊,紅銅鑲嵌、錯金銀等多種金屬技術的新工藝系統,代表性產品有曾侯乙大型編鐘群和青銅尊、盤等。

    就制作方式來說,先鑄附件后鑄器身的分鑄形式有很大發展,成為主流,這種方法利于分工合作,因而有較高的生產率,器件的結合也較為牢固,是適合于社會生產的要求的,同時,在器形、紋飾方面有不少新的變化,突破了殷商西周的傳統格局。

    到戰國時期更發展了印模、疊鑄等批量生產技術,不少器物壁薄輕巧,質樸無華,更為實用,隨著生產發展和經驗積累,這一時期有關青銅冶鑄的文獻紀述明顯增多,比如考工記詳述編鐘部位名稱、尺度比例、熔鑄銅器時的火色變化和六齊合金配比,后者被譽為世界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合金配制法則,實物檢驗表明,這一法則是具有科學性和客觀實在性的,又如荀子強國篇以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為獲得優質鑄件的四大工藝要素,還有呂氏春秋別類篇提出金柔錫柔,合二柔以為剛的觀點,都是人們通過長期實踐對青銅冶鑄技術具有規律性認識的反映。

    而更重要的,是冶銅技術的逐步進步,為冶鐵技術的發展做了很大的鋪墊,在冶銅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冶鐵術也開始發展起來,從而讓華夏文明賣入了更加先進的鐵器時代,從而擁有了更為強大的實力。

    銅礦石有很多種類,比如,有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藍銅礦、銅藍、孔雀石等,不論哪一種礦石,只要含銅量比較高的,就被稱為精銅礦,或者銅礦砂,當然了,還有最厲害的自然銅,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冶煉就能直接鑄造銅制品的自然銅。

    當然了,自然銅在自然界的存在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是以礦石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都是需要冶煉的銅礦石。

    葛族地盤上發現的銅礦石,并不是自然銅,但屬于含銅量特別高的銅精礦,是一種開采價值特別高的銅礦石。

    對于冶煉銅礦石,方法是很多的,但有很多方法需要的條件太高,是葛族無法完成的,而李安要交給葛族的冶煉方法,自然都是很簡單的冶煉方法了,這些方法也就是古代的冶銅工藝,操作起來的難度很低。

    這種冶銅的方法就是火法李冶煉,需要用到的設備,有鼓風機,反射爐,高爐等設備,其中,鼓風機當地就有,是簡易的那種,而高爐建造難度不大,有黏土就行,反射爐建設的難度同樣不大,這些都是很快就能建設完成的。

    進入葛族的主城之后,李安看著道路兩側的矮小店鋪,感嘆這里真的是太窮了,這里只有中間一條街道,所有的商業門店都在這里了,一共只有幾十個門店,販賣的物品也都很是寒酸,都是普通百姓每天都要用到的東西,并沒有任何的奢侈品,畢竟,這里也沒有富裕的人,賣奢侈品也不會有人來買的。

    葛族族長居住的地方,面積還算不小,大概有五畝地的府邸,這個規模在城內已經算是不小了,尤其是葛族的主城,面積本身就不是很大,有這么大的府邸,絕對算是很氣派的,普通百姓居住的面積只有不足半畝,是族長家的十分之一左右。

    葛族族長的府邸規模雖然還可以,但葛族族長家的建筑卻很是寒酸,并沒有什么排場的高大房舍,大門也很普通,與大唐鄉下小地主的別院差不多,甚至還有所不如。

    這么寒酸的府邸,讓李安感嘆不已,葛族族長說自己家是寒舍,如此看來,這里還真的是寒舍,在李安的眼里,這是如假包換的寒舍。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开江县| 敦煌市| 宁陕县| 五峰| 明光市| 莫力| 新晃| 汉中市| 永仁县| 金秀| 南木林县| 仪征市| 瑞昌市| 万年县| 乐陵市| 河北省| 沈阳市| 建水县| 宁阳县| 平邑县| 承德县| 永州市| 邯郸市| 新兴县| 亳州市| 阿瓦提县| 永城市| 襄垣县| 越西县| 新蔡县| 章丘市| 乌什县| 龙山县| 紫阳县| 津市市| 葵青区| 江西省| 华亭县| 河东区| 宜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