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津府乃是遼朝整個南京道最為重要的州府,此地乃是南京道的交通樞紐,有四通八達的航運和陸運,更為重要的是此地乃是整個燕云的中心。
北有香山為依靠,南有玉河為屏障,地勢險要自不用說,更是匯集遼朝南京道的精華所在,無論農業(yè)還是工商業(yè)都極為發(fā)達,不光是對南京道來說,即便是相對于整個遼朝來說都是最為繁華的地方。
此地不光有漢人聚居,還有不少的契丹人,當然其中也包括契丹貴族,南京不是白說的,它了可是遼朝的陪都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此地也是整個燕云漢人的中樞所在,對于遼朝的漢人來說,析津府在誰的手中他們就是誰的子民,在遼則歸附遼人,在宋則重歸宋廷。
道理就是這么簡單,誰的拳頭大聽誰的,太宗當年北伐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可最后的結果卻是兩次敗北,漢人從小便會接受儒家的傳統(tǒng)思想,把漢人的大宋當作正統(tǒng)王朝。
太宗北伐的時候不少當地的漢人百姓幫助過北伐的宋軍,可宋軍不爭氣,也可以說太宗不爭氣,最后輸的是那么的徹底,以至于曾經幫助過大宋的漢人遭到了滅頂之災。
對于里通外國的行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能容忍的,一旦開了這個口子今后還不知道會怎樣,所以那些幫助大宋的漢人受到了非人的虐殺,無頭的尸首堆積如山,而他們的頭顱都被堆積城一座京觀。
自此以后燕云之地的漢人便絕了幫助大宋的心思,無論大宋的力量有多么強大,除非能拿下析津府乃至整個燕云全境,否則他們絕不會去白白送死,畢竟他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以后也要生活下去。
趙禎特別理解此地百姓的想發(fā),以至于不讓軍隊和士兵靠近附近的村莊縣城,只要是閉門不出的村莊,大宋進隊在搜尋一遍沒有發(fā)現遼人后便會悄然撤走,不打擾一戶人家,即便是看到有人出來也會微微搖頭拒絕幫助。
一旦這個村莊有人幫助大宋的軍隊,無論是多少人,都會連累整個村莊倒霉,全村上下說不定會被遼人報復的屠殺一干二凈,這也是趙禎從歸屬大宋的城鎮(zhèn)中所打聽到的消息。
大宋的軍隊已經兵臨析津府,趙禎采取了穩(wěn)扎穩(wěn)打的戰(zhàn)術,對析津府附近的村,鎮(zhèn),縣,城進行了逐一的掃除,直到確認其安全后才會放過。
戰(zhàn)爭到達這種程度已經算是白熱化,遼朝的軍隊不可能不知道趙禎的御駕親征,也不可能沒有動作,但遲遲沒有出現必有原因。
趙禎相信沖突的爆發(fā)點便在咫尺之遙的析津府。
趙禎站在遼人的角度開始分析,一旦遇到難題的時候,趙禎都喜歡換位思考,要對敵人做出客觀的評價和描述其實很難,畢竟誰都會下意識的認為己方占據優(yōu)勢,而這種想法卻愚蠢至極……
宋軍將領中已經有不少人覺得遼朝愚蠢,在他們看來大宋越過宋遼邊界的時候就應該對大宋發(fā)動致命打擊,趙禎聽到這種想法后嗤之以鼻。
如果遼人有那本事,自己為何要在遼軍深陷西征泥潭的時候出手?這些都是遼人事后才知道的,即便知道也是有心無力,畢竟整頓軍備調兵南下之類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時間。
這些軍中的將領還有不少是出自軍武院這樣的高等武將學府,趙禎覺得他們不少人都是事后諸葛亮,不結合實際去考慮問題,老是一廂情愿的認為應該怎樣怎樣,這樣不吃敗仗才怪嘞!
手里拿著小旗在析津府的沙盤上不斷比劃,最后趙禎實在找不出遼人會躲藏在哪里給自己致命一擊,按理說這么長的時間完全足夠遼人發(fā)動軍隊的了,遼人騎兵的作戰(zhàn)習慣是自備軍需,就食于敵,這樣甩掉后勤的策略對于防御戰(zhàn)來說是最為有優(yōu)勢的。
一旦戰(zhàn)爭打響,遼朝的騎兵應該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燕云之地,并與大宋軍隊展開決戰(zhàn),可是如今宋軍連克燕云七府十一縣,遼朝連續(xù)丟失易州,涿州和檀州,三周之地,并且遠在東面的薊州也算是孤懸海外,必是大宋的囊中之物。
南京道雖然是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但確實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唯一能和南京析津府相提并論的也只有西京大同府了,那里是遼朝在燕云十六州的又一重要地區(qū)。
大宋軍隊先南后西的政策和當年太宗的一樣,即便是大縱深作戰(zhàn),也不可能從所有臨近之地發(fā)兵,這對于大宋來說兵力會十分分散,而分散的代價便是各個擊破。
趙禎此次既要實行快速的大縱深作戰(zhàn),又要穩(wěn)扎穩(wěn)打,他可不想重蹈當年高粱河的覆轍。那一戰(zhàn)宋軍雖然是以疲敝之師連續(xù)作戰(zhàn),但在戰(zhàn)爭之初確實是勢如破竹。
而反觀契丹,在宋軍進軍之時,軍民望風而降,幽州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師,這說明遼朝在燕云一帶的統(tǒng)治已經基本瓦解。
如果說大宋曾經有一次最接近收復燕云十六州,那肯定就是高梁河。
可惜,高梁河最終還是以慘敗而告終。
高梁河一戰(zhàn),對宋遼雙方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的,從大宋一方來說,從此再也不敢進行這種大縱深的軍事突破,換言之,爺爺趙二的膽子被嚇破了。
而對遼方來說,完全建立了對宋軍的心理優(yōu)勢,而燕云一帶的軍民也再不敢對宋軍寄以期望。
這種微妙的變化在后來的雍熙北伐時也有體現,對大宋和趙二來說,在戰(zhàn)略上只敢采用步步為營、穩(wěn)扎穩(wěn)打的方式,同時大宋朝野上下還寄希望于燕云百姓的響應。
但他們沒有想到,經過高梁河的慘敗后,燕云人民已經不可能象當初那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因此在雍熙北伐的過程中,再也沒有了遼國官軍聞風而降的景象,相反,每下一城都必須經過血戰(zhàn)。
即使有投降的,也是在經過惡戰(zhàn)后的被迫行為,這也使得趙禎此次御駕親征的難度有所增加,太宗這位“二”的很厲害的爺爺給他留下了相當大的難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