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n\n興慶宮,瑪祥仲巴杰十分高興,僅今天白日間就一連追殲神武軍散兵千余人,挫敗了他們燒掠運糧車隊的計劃。rg這雖然只是一次勝,但也讓他從中看到了神武軍并非傳中的那么強悍,也會有勝敗之分。\n\n進攻潼關的計劃不能再拖了,如果再拖下去軍中生出了思鄉情緒,再想東進將更是難上加難。為此,他特地召來了東代大將尚悉結與其一同商議。尚悉結此人雖然性格上有一定程度的沖動,但就行軍打仗而言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n\n尚悉結的建議很簡單,他們的主要敵人就是神武軍,那么只需先將關中馮翊郡境內的神武軍殲滅,再回師東渡過黃河,繞道河東對潼關的神武軍前后夾擊。\n\n但在瑪祥仲巴杰看來,這么做過于冒險,就算他們順利的消滅了盤踞在馮翊郡境內的神武軍,得以繞到河東,但河東的神武軍若與潼關的神武軍對他們做兩面夾擊呢?這也是極有可能的。\n\n尚悉結拍著胸脯道:\n\n“兵貴在神速,只要速度足夠快,在神武軍未及反應之前,就已經將他們消滅干凈了!”\n\n他擅長速戰速決,平日里最厭惡打對峙的持久戰,因為一旦對峙起來消耗的不僅僅是糧草更有人命。吐蕃就人口稀少,很難經受住大規模的傷亡。正如此次,出兵二十萬已經占到了整個吐蕃精壯男子的五成以上。\n\n“不可,咱們在河西與西域時,面對的對手至多也只有數萬人,此時可是在唐朝腹地,他們一旦動員起來動輒都是十萬計的,如果情敵冒進弄不好就會一腳踢在了石頭上。與其行巧弄險,不如正面近攻,對馮翊郡只做佯攻!”\n\n尚悉結仍舊堅持己見,但在冒險繞到河東上也做出了妥協。他覺得消滅馮翊郡盤踞的神武軍應該放在進攻潼關之前,因為如果不把這些人消滅掉,他們就會如懸在吐蕃頭頂的利斧,隨時都有可能砍下來。\n\n瑪祥仲巴杰也認可了尚悉結的建議,便又改為佯攻潼關而猛攻馮翊郡。\n\n正在商議的當口,忽有隨從稟報:\n\n“崔渙在京兆府大獄中頓足求見大相!”\n\n聞言,瑪祥仲巴杰更加欣喜,當真是好事一樁接這一樁。\n\n……\n\n田承嗣最近幾日很是郁悶,先是失去了與郭子儀的聯絡,然后又一連數次吐蕃軍死死咬住,要不是他逃得快只怕便有被生擒活捉的危險。\n\n“稟中郎將,今日傷亡已經近千人,再不回去補給,兄弟們恐怕就堅持不下去了!”\n\n副將的稟報更多的像是一種警告,他這次出來帶了有三千人左右,才幾日的功夫就已經折損過半,看來吐蕃人果然是不好惹的。但如果就這么灰頭土臉的回去,將來又如何在軍中抬頭做人呢?\n\n比起普通的神武軍將領,田承嗣有更多的心理包袱,首先他是以安賊叛軍降將的身份加入神武軍的,向來受到軍中同僚的輕視。因為有著秦晉的賞識,他才能一路有機會立功,被擢升為中郎將。這種晉升速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大多數的神武軍將領,更是惹得許多人盯著他,挑他的毛病。\n\n也正是如此,田承嗣才不能輕而易舉的被人抓到把柄。\n\n如若此次無功而返,不單單自己會有麻煩,還會讓秦晉陷入非議之中。\n\n“不能就這么回去,總要干一票大的,臉上有光彩才不墮了咱弟兄的威風!”\n\n副將對田承嗣的話也是贊同,但俗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手下的人都打光了,還拿什么干一票大的呢?\n\n突然,田承嗣拍了一下腦門,登時就有了主意。\n\n“怎么一直就沒想到,咱們可以去馮翊郡借兵啊。”\n\n田承嗣想的沒錯,馮翊郡是神武軍的崛起之地,民營搞的最是完備,隨隨便便只要拉出一支人馬就可以當時上戰場。而且前幾年孫孝哲肆虐關中時,這些民營也是上過戰場打過惡仗的,見過血的兵比起那些存粹的新兵蛋子可又是天壤之別。\n\n副將卻有些擔心。\n\n“中郎將敢保證那杜使君一定會借兵?”\n\n田承嗣卻有他的理由。\n\n“可不行看了杜使君,若對大局有利,豈會拒絕?”\n\n去馮翊郡首先要北渡渭水,入秋以后渭水水位下降的厲害,田承嗣尋了一處淺灘,河水至多只沒過腰間,千余人涉水而過。如此渡河也是冒了極大的風險的,如果吐蕃人在此時追了上來趁勢掩殺,等著他們的也只有軍覆沒一條路。\n\n但一直窮追猛打的吐蕃人偏偏此刻就放松了,并沒有追上來,也許是即將日落的緣故,總而言之田承嗣有驚無險的將人馬帶到了渭水北岸。\n\n一到渭水以北,風氣與南邊又為之一變。\n\n高陵櫟陽等地就好像不曾遭受過進犯一樣,百姓們照常勞作,城門照常隨著日出日落開合。以至于田承嗣覺得自己走錯了地方。\n\n其實這也難怪,吐蕃軍不過渭水,部都駐扎在渭水以南。李承宏即皇帝位以后,一紙詔書就“招降”了各地方官,所以渭水以北沒有兵禍,秩序如常。\n\n田承嗣好像發現了一個天大的寶藏一樣,覺得這是個不可錯過的機會。他們大可以趁著當地官吏毫無警惕之心的機會,拿下這幾座縣城,也算給那李承宏兒一個下馬威,將來就算無功返回潼關,也總有些戰績夸口。\n\n對此,副將頗有些猶豫。\n\n“秦大夫只襲擾吐蕃糧道,可沒任意攻克縣城啊!”\n\n“死腦筋,攻克縣城不也是為了襲擾糧道嗎?”\n\n田承嗣是個干就干的脾氣,高陵一過過去了,眼前就是櫟陽,自然不可能再回頭,于是櫟陽就成了第一個倒霉的地方。\n\n櫟陽是做方圓不過五里的縣城,看起來很不起眼,但九百年前可是當過秦國的都城,只是經過了數不清的戰火以后,早就沒有了當年的氣象。\n\n高不過丈許的城門在一通鼓聲之后開始緩緩閉合,正在此時一騎飛至。\n\n“莫關城門,天子使者到,請縣令即刻到五里短亭外迎候!”\n\n天子使者到來的消息很快就引得這座規模一般的縣城沸騰起來,百姓們還在其次,各官署的官吏們一個個被緊急召集起來齊聚縣廷。櫟陽雖然與長安近在咫尺,可多少年不曾被朝廷注意過,更是沒有天使在此處歇腳。\n\n縣令章杰是寒門出身,積三十年之功才做了這京畿上縣的縣令。對他而言,已經足夠傲視同僚的。放眼當年一同為官的同僚們,有人依舊在苦寒煙瘴之地干熬,也有人郁郁不得志丟官回鄉,更有身著已經在戰亂中化作了黃土,唯獨他一直官運亨通,亦不曾受兵災禍害。\n\n眼看日落時,章杰打算酌幾杯,但突然得到了天使駕臨的消息,也顧不得早就篩好燙好的酒,立即將從七品下常服穿戴齊整,召集下屬,準備一同去迎候天使。\n\n當他領著縣官吏興沖沖的趕到短亭時,然而等著他們的卻是透著森森寒意血腥遍布的斬馬刀。那些派出來打前站的縣廷佐吏一個個也早都像雞仔一樣被捆了個結結實實,蹲在地上瑟瑟發抖。\n\n沒有費吹灰之力,田承嗣就俘獲了岳陽縣的官吏,縣城自然而然也也就落在了他的手中。\n\n不過,田承嗣的目的可不僅僅如此。進入縣城以后,他將縣的官吏都押在了縣廷之中,同時又給了他們兩條路任選其一。其一是活路,簽下一份討逆檄文,擁護神武軍勤王。另一條則是死路,頑抗到底自然是沒有好下場的。\n\n一開始縣令章杰還試圖討價還價一番,但一名不知天高地厚的佐吏卻對田承嗣出言不遜,斬馬刀輕輕揮下,一顆大好頭顱伴隨著異樣的血霧便滾落在地。\n\n一旦見了血,他那最后的一點僥幸也都被拋到了九霄云外,不論如何,保住性命才是第一位的,否則人都死了,還要那些身后名聲作甚呢?\n\n于是乎,縣官吏在縣令的帶頭下紛紛在討逆檄文上簽署了自己的籍貫姓名,又按了手印。\n\n田承嗣心滿意足的看著按滿了手印的檄文,這份檄文是倉促寫成的,雖然文采一般,卻也夠用了。\n\n“章縣令,貴縣有多少會寫字的?都招來,給俺謄抄檄文,明日一早就發往長安……”\n\n罷,他禁不住縱聲大笑,可自章杰以下的各級縣廷官吏卻愁眉不展,如喪考妣,他們知道這希望一旦發出去,就相當于開弓沒有回頭箭。而櫟陽距離長安不過三十里的路程,大軍朝發可夕至,他們又豈有生存之理呢?\n\n但田承嗣卻不管官吏的想法,在他看來這些首鼠兩端的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死了反而干凈。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擾亂吐蕃軍心,讓他們意識到此時此刻正有一支神武軍在他們的腹地搞風搞雨,如果不加以正視,勢必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和后果。\n\n\n\n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