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沉重心情離開英雄冢,前往歸魂堂時,林楓君臣神情低落許多。
沒有平日里喜笑顏表的神情,更沒有指江山,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情。
緩步來到歸魂堂外,高聳紅磚白墻,墻檐下砌筑斗拱,風格古樸厚重,整個大殿彩色偏中,多用棕紅色與灰色搭配,烘托的大殿肅重,卻又大氣蓬勃。
整個歸魂堂成圓形,向祭天的天壇,卻比天壇更高,高大,乃祠堂核心,也是安置燕軍骨灰的地方。
高高聳立屋檐下,掛著鑲金紅木牌匾,龍飛鳳舞寫著歸魂堂三字。
專心留意歸魂堂外面裝飾,林楓內心極其滿意,修建歸魂堂花費巨資,材料皆為極佳物料,只為給燕軍英靈打造出最好的歸宿地。
在外面沒有逗留多長時間,林楓跨過門檻,徐徐走了進去。
歸魂堂內非常樸素,沒有定多余裝飾,大殿內,一道一道圓形臺階,臺階逐層增加,仿佛無數彩帶懸浮在空中。
每層臺階上,放在楠木制作的燕軍靈位,靈位前面寫著死者名字,后面篆刻著死者參軍時間,及戰斗,死亡經。
“很多,該有十余萬?”林楓喃喃自語。
以前心思部放在征戰上,卻不曾預料到會戰死這么多人,相對歸魂堂內的人,英雄冢內尸骨無存的燕軍更多。
數年戰爭,戰死數十萬燕軍,這發讓林楓希望早結束戰爭,讓百姓過上富裕生活。
這次,司徒沒有講解,張羽,馮石虎,侯銘封等將領,依舊能夠感受到氣氛的肅重,相較于英雄冢,歸魂堂內樹立的靈位,更直觀展示出燕軍傷亡數量。
走出歸魂堂,林楓深深喘口氣,死亡與責任,讓他感到無比壓抑,有種難以言語的苦楚。
這時,司徒走過來,指著四面參觀的百姓,低聲道:“皇上,我們該緬懷英靈,更該展望未來,唯有結束戰爭,百姓才不會飽受戰爭苦難,燕國健兒,也不必戰死沙場了。”
“半個時辰后,舉行儀式吧!”望著四面百姓,林楓叮囑道。
參觀過程中,不止林楓等人懷著緬懷先烈,祭奠英靈的形式,在場百姓同樣抱著沉重心情。
甚至許多軍屬家庭,去了英雄冢與歸魂堂后,看到墓碑或者靈位上面,雕刻著父親,兒子,丈夫,兄弟或者朋友的名字,許多人情不自禁低聲嗚咽,或難過大哭起來。
不歡慶的儀式,發變得傷感,林楓很無奈,只想快離開這里。
找了處陽光明媚的地方,林楓靜靜仰望太空,兩世為軍人,他依舊不習慣這種陰陽相隔的氣氛。
不久,耳邊傳來沉重的擊鼓聲,緩慢卻低沉,壓抑而悲傷,很快參觀的百姓迅速返回,
儀式在歸魂堂前面廣場舉行,百姓從四面集中過來,放眼望去,烏壓壓一片。
這時,一通緊湊鼓聲過后,柳玄遠再次站出來,抬手示意大家安靜。朗聲道:“祭奠儀式正式開始!”
祭奠儀式,分為兩部分,祭天,祭拜燕國代君王,及祭拜戰死的燕軍,而重頭戲則是祭拜戰死的燕軍,安放骨灰。
所以,祭天和祭拜燕國代君王的儀式舉行的很簡單,幾乎沒有消耗多少時間。
依照林楓了解,燕國史中,也有許多賢明君王,但是后來林楓前兩代帝王,幾乎敗光了燕國底蘊,完是燕國代皇帝中的蛀蟲。
否則,他當初來到燕國時,燕國處境也不會那么糟糕。
“舉行安置燕軍骨灰的儀式吧。”林楓低聲向柳玄遠嘀咕,祭天,祭奠燕國先祖,這兩件事情,他不是很有興趣。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虛幻中,不如靠自身努力奮斗,打出一片天下來。
聞聲,柳玄遠很快行動起來,他清楚林楓對安置燕軍骨灰的重視程度。
一揮手,歸魂堂前面燕軍,一字排開吹著長號,發出悠揚的聲音,震撼場,旁邊,數十名健壯的漢子,也在勐烈擂鼓。
待兩種激烈的聲音混合在一起時,圍觀的百姓后面,傳來另一種聲音。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頓時,圍觀百姓回頭望去,只見數千燕軍,一襲黑衣,額頭綁著白紗,肩膀上扛著紅色木板,木板中央整體放著燕軍骨灰盒。
這些燕軍神情極其嚴肅,平靜中,沒有半情緒波動,口中輕輕吟唱,低迷之音,蔓延四面。
燕軍緩步前行,反復吟唱,口中語調悲傷,朗朗上口,很容易記住。
或許受到燕軍氣氛感染,后方率先聽到音樂的百姓,也情不自禁清唱起來,靡靡之音,充滿沉重與悲愁。
漸漸在百姓中傳唱開來,聲音來大,幾乎演變成大合唱。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來大聲音,直傳云霄,仿佛整座晉陽城內都能聽到這個歌聲似的。
當燕軍肩扛放著燕軍骨灰盒的木板走到距離歸魂堂不足十步時,前面燕軍忽然停下來。
鼓聲停止,號角聲停止,燕軍口中聲音也漸漸停止,柳玄遠再次站出來,道:“這些骨灰,皆來自黑旗關之戰時,抵抗戎族人的部隊,當年,燕國國力微弱,守衛北方防線的燕軍,燕軍傷七千八百三十人,戰死六萬五千九百二十三人。
這些人雖死猶榮,他們憑借血肉之軀,組建起鋼鐵高墻,御敵于國門之外,行禮!”
當初,林楓與柳玄遠商議過,將戰死的燕軍骨灰安置在歸魂堂時,必須讓燕國百姓清楚,這些人為何而死,戰死在什么地方,或許從來不曾謀面,卻必須牢牢記住這些人。
柳玄遠咆哮的吼出來后,在場燕軍將領,及燕軍將士,包括林楓部生擒嚴肅,態度真誠彎腰鞠躬,沉默半刻。
圍觀百姓,不曾見過這般嚴肅場面,同時也沒有想到,祭拜儀式會變得這般嚴肅。
在他們眼中,這般嚴肅事情,唯有祭天或者祭拜燕國代皇帝了,然而,目前來看,皇上對祭拜燕軍英靈的事情,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前兩者。
受到皇上與燕軍感染,不少百姓也彎腰行禮。
禮拜,號角聲與擂鼓聲再次響起,人群背后再次出現燕軍,情形與先前相似。
但是,卻又不同,前面肩扛的骨灰盒的人,卻是燕國最出色的四名將軍,侯銘封,張羽,馮石虎及趙鴻儒。
或許受到氣氛感染,或許內心沉重,先前四人不清楚儀式流程。第一波燕軍過后,四人情不自禁走下高臺,主動參與到儀式中。
靡靡之音再次響起,百姓亦不約而同吟唱起來。
再次來到歸魂堂前,柳玄遠朗聲道:“這些骨灰來自邙山之戰,當年鄭國入侵燕國,危難之際,燕軍借助趙國力量,大軍南下擊敗鄭國,奪取邙山地區,此戰燕軍傷五千兩百二十人,戰死一萬人,卻殲滅鄭國鐵騎均,奠定燕國崛起的第一步。”
……
接下來,依次為晉西之戰,塞外之戰,渾河三郡之戰,滅晉之戰,功梁之戰,…直到數月前與趙國的寧武關之戰。
數年來,燕國大戰爭,具體傷亡柳玄遠逐一介紹,像在回顧燕軍的成長史,以及燕國數年來的變化。
此舉,林楓不希望任何扮演悲**彩,只希望燕國百姓記住燕軍多年來不畏生死的舉動。
豈料,這場儀式舉辦下來,卻充滿了悲情=色彩,許多百姓聽到柳玄遠講述,了解燕軍舉動,哭的稀里嘩啦。
安放燕軍英靈后,事情到此并未結束,林楓也不想結束。
死者為大,活人也很重要,他不會做充滿形式主義的事情,沒有丁意義。
一通激蕩人心的鼓聲后,這次,不但侯銘封等將領走下高臺,連林楓也走下高臺,
很快百姓背后引起騷動,眾人再次回頭望去時,只見千名老兵,殘兵出現在人群后面。
這些人,多半肢體殘缺,缺胳膊少腿,行動艱難,卻依舊堅持,滄桑臉頰中充滿剛毅與堅韌,氣質顯得與眾不同。
他們或許曾經是天子親軍刀鋒戰士成員,或者曾經為戰無不勝的鐵甲騎兵,又或者來自鐵甲步兵,及其他軍隊。
然而,無一例外,均有功于燕國!
林楓君臣急步來自到老兵與殘兵面前,不曾等對方行禮,各自便攙扶著殘兵,向高臺上走去。
同時,其他老兵與殘兵身邊,都會有燕軍攙扶。
此刻,高臺上面,早擺滿了椅子,攙扶幫助對方坐下后。
林楓為首,率先向這些老兵鞠躬,頓時,在場部燕軍同時向老兵行禮。
這時,林楓迅速,勐然高舉拳頭,咆哮式的吼道:“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了。”場燕軍同樣吼道,發出排山倒海聲音。(未完待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