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大漢龍騎 正文 第九百八十六章 張昭

作者/皇叔劉司馬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主公啥事啊?”

    劉瀾沒好氣的:“啥事?和我去見張子布,到時候你要誠誠懇懇給他道個歉!”

    張飛黑炭般的臉膛立時拉的長長的好似條苦瓜,凄楚的好似受盡婆婆刁難的媳婦:“主公,俺又沒做錯啥事,為啥要道歉,再了,就是去了,他也未必接受俺的道歉啊,你是不知道那老子脾氣有多臭,俺前些時日去見他的時候,他只給俺一盞茶的功夫,俺連屁都沒一句,他倒喝完了茶,扭屁股走了!”

    “還有這事?”聽著他繪聲繪色的描述劉瀾噗嗤一聲笑了,他都能想到當日張飛吃癟的樣子,感情是因此結仇了啊,那看來道歉也就沒啥用了,得再想個辦法!

    “主公,照我這老子就不能給他好臉色,給他來頓大棒,我就不信他不服服帖帖!”張飛咬牙切齒地著,好似兩人有多大的深仇大恨一樣。

    “這種人不是以武力就能使其屈服的,咱得以德服人!”劉瀾嘴上著,心中卻如最精明的商人開始盤算起來,在某一時間,驀地想起了鄭玄當時的話,瞬間有了解決的辦法,大笑一聲,道:“走,咱們現在就去會會這塊硬骨頭!”

    劉瀾當然不能像張飛那樣踹開中門,直入府邸,客客氣氣遞上了拜貼,恭候多時才被張府管家帶到了會客廳,廳內布置典雅,尤其是其中一座窯產青釉鏤空三足熏吸引了他的目光,熏體為球體,上部為兩周樹葉窗,頂部為鳥形鈕,底及承盤各貼三足,通體施釉。造型端巧玲瓏,制作精致,實乃難得一見的佳品良作。

    欣賞片刻,屋外傳來張昭的響聲,很快便見他快步進廳。十分客氣的對劉瀾作揖,道:“不知德然公大駕光臨,有所怠慢,還望海涵!”

    “子布兄客氣了!”兩人寒暄片刻。便分賓主落座,劉瀾笑著道:“不知子布兄近日可好啊?”

    “德然公自當清楚。”張昭啜口茶,冷笑一聲,道:“忘了,德然公您只有一盞茶的功夫。有什么話就直吧,不必繞彎子了!”

    張昭自然清楚劉瀾為何而來,但想現在就讓他出仕絕無可能,他要等,甚至是拖延,只有拖延到孫策入主廬江,那他就會和他徹底攤牌,若是孫策拿不下廬江,那么他在適時南下江東甚至委身劉瀾也不遲,當然最佳的方案就是出仕劉瀾。這樣一來不僅了他重賢之名,更能使自己風骨得到世人贊揚,可謂是一舉兩得!

    劉瀾也學著他啜了口茶,不疾不徐,道:“早就聽聞彭城張氏家學乃子思、孟氏之儒,后更聽子布先生更是專治中庸,乃此間大家,與《尚書》鄭氏,《古文》孔氏《周易》王氏,《左傳》杜氏為當今天下執天下牛耳者。子不才,雖治毛詩但對中庸之學也有幾分涉獵,只是我這中庸卻非子布先生可解可釋的!”著劉瀾卻頗為傲氣的閉上了眼,微瞇條縫。頗有些挑釁地看著他,想瞧瞧他的反應是不是與自己猜測一般。

    “可笑,你那中庸又如何,但且來,老夫一一與你釋解!”張昭漲紅了臉,若這天下其他經史典籍他不敢口出狂言。可這中庸絕不是區區劉瀾就能難住他的!

    “既然如此,那瀾就獻丑了,但中庸之前,咱得先從古今之分起,且不先秦儒家八派(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而從歷史發展來看,主要是孟子的一派和荀子的一派影響最大。),只自始皇焚書以來,一些老儒生憑記憶背誦出來一些經文,用隸書記錄并整理出來,叫做“今文經”!

    而后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書,發現了一部用古籀文字書寫的《春秋左氏傳》,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禮》、《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為偽作,世所公認),和《毛詩》,便成了古文經的主要經典。之后百年研習今文經的儒生便被世人稱作今文學派,而修讀古文經者則喚作古文學派。

    而因今古經文有所不同,再加上觀點差異甚大,兩派各按自己的觀點注經立和收徒講學,遂成水火不相容之勢,到最后甚至開始相互指責、論辯,相攻如仇。而后又因家學興盛,一族一經,所以張家獨辟蹊徑,不解古今,而著中庸。

    雖中庸出自子思、孟氏之學,但在兩學之中卻又乃下乘之術,可偏偏因彭城張氏治之,故而并不乏求學士子,但隨著時代遷移,尤其是鄭大家的出現,他博稽六藝,開宗立學,容百家(不是儒法道兵縱橫,而是融合各類儒家經典)之長,影響迅速擴大,儼然一副泰山北斗之勢傲立天下,如此一來,就相比今古落了下乘的中庸之學自此便徹底沒落,再也不復從前風光!

    “這些世人皆知,來何用?”張昭已經喝下半盞茶,將茶盞放落后,道:“劉使君,你還有半盞茶的時間!”他雖然如此,但心里已經大為不滿了,如果是時間鴻儒大家對中庸指摘,他自然會潛心求教,在這些大儒面前張昭卻也是一位能夠去聽去思的儒家,但似劉瀾這般武夫卻大言不慚什么他張家家學比之今古文經落了下乘,這如何能讓護犢心切的張昭不生氣。

    要知者中庸可是他張家累代積累得來的心血,若有被詬病處他不否認,但比之今古落了下乘,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當初徐州今古中并立是何等風光,若落了下乘反而是那今古學派,若非是那何休與鄭玄,他家的中庸也不會淪落到現今這般地步!

    “既然還有半盞茶的時間,那我得抓緊時間和子布好好談談這中庸之道了!其實中庸之脫胎于子程子與孟子,既然子布認為孔學核心是仁而非禮,那咱們就這個仁,所謂仁,自然是仁者愛仁,施仁政,薄賦稅。所以真正讓張家下定決心治中庸的原因恐怕正是董仲舒這樣的經學派掌握時政,遵循儒皮法骨吧?

    所謂禮儀三百(制度和行為準則)。威儀三千(刑律),這樣禮凌駕于仁之上,這在子布看來已經脫離了圣人之道,在子布看來。圣人之道應該是度化世人,使世人皆有一顆仁心,而不是像荀子和他學生韓非、李斯那樣用嚴苛的律法去約束人心。

    所以在這一點上,張家所治中庸倒與治今文的學子立意相似,所以治古文治毛詩尚荀子的古文派就勢必成了你們批判的對象了。

    可為何張氏在徐州偏又沒有與古文學派對立呢?劉瀾自問自答道:“恐怕這就要從性惡還是性善起了。當然董夫子三性咱們今日姑且不論,就張家治學主張與今文一般是皆乃廢學恃性,而古文講究的則是興學節性,所以我啊,張氏之儒與古文一比,高下豈也就立判了,再者古文又講禮法兼施,但這法中卻有變的含義,所以從后世的傾向劉瀾更贊同荀子法后王而斥法先王。

    韓非曾言: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與守株待兔有什么兩樣?而荀子:東南西北各地兒童出生時的哭聲是一樣的。但長大以后習俗就不同了,所以這應該是教育的結果,應該興學節性,而不是廢學恃性,使人始終活在愚昧之中,所以古文學派中的禮,我認為應該是正人心的,而法則是開風氣的通,可以維護名教,而通則是變通世事。只有將禮儀為體。法律為用,那么禮法兼施才會成為長久之道。

    張昭神情激動,臉龐憋的通紅道:“既然你法后王,那請問暴秦何來?若無苛法。何來暴秦?若無仁政,何有強漢?”

    先生不要激動,雖然古文有其可褒之處,但是今文也不是毫無可采之處,就拿民權一,瀾就深感認同。所以這古今皆可取,又皆有糟粕,但先生所治中庸就差了太多了,有悖圣人之教!

    “豎子不知天高地厚,竟妄言中庸之道!”

    張昭氣的渾身顫抖,手掌哆嗦,顫顫巍巍地指著劉瀾,怒發沖冠:“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庸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卷之,則退藏于密。

    中謂不偏,庸謂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之道使人中正、平和。若天下人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只有保持中正、平和方能得以長存,而中又暗指好,庸同用,即是中用,則要擁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之人,要堅守自己的職責,所謂在其位謀其職,這又如何有悖圣人之教了?”

    “既然先生治中庸,講不怒,那現在先生豈不是有悖圣人之教?再者,在其位謀其職,反過來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豈不是有悖圣人之教?”

    “圣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輩循之,焉有悖逆!”

    “那黨錮之禍呢?若天下士子皆依圣人之教,不敢公然點評朝政得失,那宦官外戚之禍又有何人能除?當今中夏,禮崩樂壞,而如子布這樣世之大儒卻依循著下乘中庸之術避世不出,豈非有悖圣人之教?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但方今天下兵鋒四起,吾輩當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之將傾,又豈能隱世不出,坐看天下霍亂紛紛?難道這就是子布所學之中庸?

    我雖不習中庸,卻也知中庸之意,遇見強者不敢反抗往往便以‘中庸’來粉飾,聊以自慰,中庸之道乃為導民,維持社會穩定,天下士者皆知中庸毫無益處,民間草莽屠夫也無一人中庸,只有那些民被蒙騙。

    而中庸智者,如子布這般,身處亂世只會明哲保身,到了大有為的盛世也不過是以中庸居中調停,對奸佞心慈手軟,不屑于使用非常規手段掌握權力去為民造福,為朝代走向衰弱埋下隱患。到了晚期,就算子布一生為民請命,恐怕百姓“被中庸”太久,造勢吶喊會,但真要出力,卻無人敢響應了!

    還有就是中庸崇古這一點,這就是其最大的致命點,太過保守,沒有進取,便是那水排之產生,爾等中庸儒者不見其提高百姓福祉糧食豐收,只知一味嘲笑其為奇技淫巧,若非是你們這些尊孟子,尊中庸的腐儒我堂堂中華,何以被西方列強奴役!

    劉瀾激動,口無遮攔,滔滔不絕的了一通……

    屋內陷入了短暫的沉默,劉瀾有好幾句話沒守住口,但張昭畢竟是古人,又如何能知道他在些什么,更別提一旁的張飛了,連張昭都不明白,他就更不知曉了。

    干咳了一聲打斷屋內的短暫尷尬后,劉瀾才道:“朝之儒,皆為利祿,高官顯爵,通經所得。人挾一經,以為重寶,修習揣摩,視之秘術。故門派林立、不相往來,久而久之,流弊愈熾。致使舞文弄墨、極盡刻碎之能事,穿鑿附會,曲解經傳之意。

    孔子曾云:“女為君子儒,無為人儒”。人儒者,即上述之類,而君子大儒,心懷家國,放眼天下,通經致用,不泥章句。若非鄭大家博稽六藝,這世上豈非皆是這儒當道?

    而《論語》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治春秋大儒,習經在于能用,非埋首書齋,皓首窮經也。

    當今天下皆為儒,不久不才曾在杏林講壇,云:天下國家,只有心懷天下,其次國家,再次己身(這個己身應為家族)方才是君子大儒,而瀾聽聞,古之隱者有君無道而隱,有亂世而隱,有太平之世而隱,而今天下,紛亂繚繞,正是我輩大展宏圖,為民請命之時,如子布這般大賢難道真要做那居亂世而隱者乎?(未完待續。)

    PS:  ~~~~

    PS:詩,儀禮,樂經失傳(大火燒毀),易,春秋,書,為五經。據一字石經作東漢五經變七經為:易,詩,書,儀禮,春秋,孝經,論語。東漢五經變七經,而論語至此方入儒家經典。

    到了唐代,加周禮,禮記,公羊傳,谷梁傳,爾雅從九經變為十二經,到了南宋,朱夫子因推崇孟子,至此確立儒家經典十三經。

    而我們所知的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的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若非樂經失傳,就會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了!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益阳市| 深州市| 城固县| 抚顺县| 宾川县| 滦平县| 濮阳县| 麻阳| 弋阳县| 高邮市| 阿拉尔市| 汕尾市| 伊通| 乌海市| 凭祥市| 平罗县| 邯郸市| 广宗县| 万荣县| 新晃| 林甸县| 涟水县| 衡东县| 新野县| 增城市| 新龙县| 同仁县| 家居| 奉化市| 峨山| 水城县| 芒康县| 墨竹工卡县| 肇源县| 周至县| 镇安县| 新津县| 苏州市| 日土县| 东海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