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這么積極地給大漢背書,整出這么一整套的玩意來,要沒有大漢這個當代最大的‘社團’的影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這個時候,自然不會讓冉閔一個人喊話,大漢團隊下面更有大量的‘權威人士’出來幫冉閔背書,解釋這一堆的‘瞎話’。
雖然傳統上認為,漢武帝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碾壓百家,認為在這個時代百家基上已經死了。事實上來,卻還遠遠沒到這個程度呢。最多就是大家都披著儒家書生的衣服,背地里還是有很多百家家學的私貨在里面呢。
雖然這個時候沒有淮南王這種最頂級的巨擘,不過各種雜七雜八的大能也不少。什么封公玖、黃承彥之類的披著儒家的外皮,專業絕對是陰陽、道家方面的大能。
更不用這個時候儒家也在不斷消化百家,各家的大儒吃了百家的東西,可以是上下兩千年最博學的那一批了。在此之前,雖然各家相互在吃,但是同時也在相互懟,自己家的東西都沒弄透,弄別人家的也不可能那么專業。在此之后,百家基上算是徹底翻不了身了,那就沒什么好了。
言歸正傳,各家各位‘大神’紛紛出山給冉閔這套理論背書,解釋,各種引經據典解釋這個玩意。
首先就是五德的法,這個在漢朝民間也是非常盛行的,倒也不必要多,不過,一般來都只是名義上的五色帝,在命名方面,就像前面所,王肅和鄭玄都在相互撕逼。
不過,這次乃是大局需要,雙方相互妥協弄出了一個所謂的權威版,也就是所謂的人帝版。
儒教傳統上是中國的主體宗教,周以后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華夏信仰傳統。儒教中的五方天帝:
東郊青帝配帝:伏羲從祀官:句芒從祀星:歲星另有從祀:三辰、東方七宿
南郊赤帝配帝:神農從祀官:祝融從祀星:熒惑另有從祀:三辰、南方七宿
中郊黃帝配帝:軒轅從祀官:后土從祀星:鎮星無從祀
西郊白帝配帝:少昊從祀官:蓐收從祀星:太白另有從祀:三辰、西方七宿
北郊黑帝配帝:顓頊從祀官:玄冥從祀星:辰星另有從祀:三辰、北方七宿
之所以引用這個版,一方面是這個法已經在當前時代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配合冉閔的劫運之中其他的法。
所謂的炎漢出自赤帝一脈赤帝子劉邦。
南郊赤帝配帝:神農從祀官:祝融從祀星:熒惑另有從祀:三辰、南方七宿
冉閔的劫運里面就提到了祝融和熒惑的存在,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內部已經商量好的,但這個法卻是實實在在確定下來了。
祝融這個東西法可就多了,官名,氏族名,人名等等不一而足。
各位大儒給出的解釋則是以官名為主,這里的祝融火正官并不是單單的一個人擔任的官位,而是歷代擔任過這個官職的各種神祗并列存在。
祝融,是三皇五帝時夏官火正的官名,與大司馬是同義詞。歷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歷史上有顓頊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其中炎帝后代黃帝夏官祝融容光為南方灶神火神、顓頊之孫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顓頊之孫吳回在帝嚳誅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
容光、重黎、吳回等等都是天界炎帝屬下的祝融宮官員。而祝融宮的最高長官就是在最久遠的年代就擔任祝融火正夏官的縉云氏。
《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也。春官為青云,夏官為縉云,秋官為白云,冬官為黑云,中官為黃云。”黃帝以云名官,分別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縉云氏。當時掌管夏令事宜的縉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未知其詳,但是他的后代卻紛紛以縉云兩個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傳到后來,再省縉字簡為云姓,稱為云氏。
賈逵是東漢三國時期著名的占文經學大師許慎的老師。其父賈徽曾受業于劉歆學習《左傳》,又專習《古文尚書》和《毛濤》。
《集解》引賈逵曰:“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不過,現在賈逵自己還只是個法也就沒人提出異議了。
“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聚斂積實,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杜預注:“縉云,黃帝時官名。”
司馬遷據《左傳》編入《史記·五帝紀》中謂:“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
基上各種引經據典就完美解釋了上一次劫運時期炎帝麾下祝融宮‘太子’饕餮臨凡,結果這廝屬于坑貨,貪于飲食,冒于貨賄,控制不了自己,一下子造成的劫數太大了,差點就把赤帝的炎漢斷了根。
至于紫薇,在官方來,《后漢書》卷四十八謂:“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稱紫微宮,后來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紫禁城。
形成人格化則是在道教的推動下,以位置最高,最為尊貴,是“眾星之主”,“眾神之”進行描述。不過,也僅僅是道教自己的內容,引入這個也就是因為這個人物在民間的知名度,昊天或者太一這種至高神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紫薇這種才能臨凡撥亂反正。(畢竟官方正神民間不敢編排,這種民間傳比較多。)
再然后就是張角自己出身的段子了。
身張角自己吹的南華老祖,《太平清領經》,明顯就是影射的莊子,相較于西邊那個號稱老子傳道的張教主要實在一點。這個不必多,畢竟黃老學派也只是民教法,也就打打邊鼓的家伙,實實在在的弄個官方身份才是道理。
上一次祝融宮已經坑了一把,辦事不力,這一波自然要換熒惑宮的人馬出來。
熒惑乃是古代陰陽家禁忌的兇神之一。源于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在神話體系和星相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
雖然是兇神,畢竟是神祗,不是饕餮等四兄那種混賬貨色,相對來要靠譜一點。而三公將軍對應的三官在民間有很大的知名度,五斗米的張教主都拿著他們來裝神弄鬼。
《三國志·張魯傳》稱五斗米道“師君“張魯“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為病者請禱時,曰:“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此請禱之法,蓋仿效古代儀禮。戰國成書的《儀禮·覲禮》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
當然,天地水和天地人質上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不去多。
三官大帝這種官員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對于凡人來非常重要,對于神祗來基上就是主簿、書記官,賬房先生之類的東西,每個帝宮基上都有。
話雖如此,卻也是每個帝宮星君的親信,所以才會安排他們出來做這個事情。
冉閔自己也不吹太過,號稱自己是熒惑宮四大護法天王之一的武悼天王。
護法天王這個最經典的自然是出自印度傳過來的佛教神話了,來自古羅馬的戰將四天王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戰將,后被佛教宣傳為四個重要的護法神,各守護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以護持佛法。
質上白了就是戰將,自然每個帝宮都有這種人物。畢竟按照設定里面,各大天帝、從祀官、從祀星多數是人帝圣賢飛升,對應的戰將自然隨同,作為護持帝宮的護法神。
這么一來,《天公兵解繳命書》、《炎漢劫運更替》就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同時也引出了冉閔給漢室背書最重要的一條,《告黃巾教眾歸漢檄》,也是為什么漢室這么配合的根源所在。8)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