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皇帝這么不假思索就接受了倪元璐的諫言,充分顯示出了納諫如流的胸襟,其他一些官員也受到了鼓勵,紛紛拿出彈章,向皇帝進諫。
此前彈劾過魏忠賢的錢元愨再次站了出來,彈劾浙江巡撫潘汝楨,潘汝楨是第一個上書請為魏忠賢立生祠的地方督撫,首開封疆阿附魏逆之先河,無恥尤甚。
同樣是之前彈劾過魏忠賢的御史王嘉徵,此次彈劾南京守備太監楊公春,此人明面上與魏逆無干,但實際上能夠安于其位,完是暗地里投靠了魏忠賢的緣故,也請皇上清理南都,將守備太監及鎮守諸臣黨附魏逆的都下獄治罪,并列出了名單,除了大太監楊公春,還有南京鎮守勛臣操江總督劉志選等人。
南京的守備太監當然要換,既然有人彈劾,那剛好趁機拿下,至于其他的南京鎮守勛臣,凡是沒在朱大明可用名單之內的,只要有人彈劾,也是必然拿下。
因此,對錢元愨和王嘉徵的彈章,朱大明當場允準,并讓兩人散朝后就將彈章和搜羅的證據,移交給閣臣李國鐠,由李國鐠會同督察院、刑部、大理寺議論定罪。
兩人一劾一個準,心中也是興奮,當即口頭謝恩退下。
然而并沒有完,看兩人退下后,朱大明當即命令錦衣衛指揮使鞏永固,派人快馬傳旨南鎮撫司駱養性,旨到之日即行抓捕潘汝楨、楊公春、劉志選等人,抄沒家產,下南鎮撫司獄,等待三法司定罪。
這些人投靠魏忠賢多年,而且又是在江南富庶之地身居高位多年,哪個沒有百萬家產,如今既然東窗事發,朱大明可不會讓這些財富便宜了別人。
隨著李國鐠、鞏永固等人領旨應諾,滿殿文武也是齊聲稱頌皇帝圣明。
朱大明擺了擺手,接著道:“今日大朝,除了聽政,還有一件事要宣布。朕此前下旨,讓五軍都督府會同兵部,傳令九邊及京營,如實上報實有兵員人數,如今已有結論。九邊和京營共上報兵員四十萬人。朕已經決定,按照此數,人均十兩,從內帑之中拿出四百萬兩銀子,為九邊和京營將士補發部分欠餉。”
此話完,滿殿皆是驚嘆聲。有的人驚嘆是為皇帝一次從內帑之中拿出四百萬兩,有的人驚嘆則是因為原來號稱百萬的九邊軍隊,原來外強中干,只敢上報四十萬,即便如此其中也必定含了水分,而真實的數字恐怕更為不堪。
內閣諸臣對此早已知情,不知情的還議論紛紛,朱大明示意曹化淳,曹化淳趕緊上前喝止殿內議論。
待殿中大臣重新安靜下來,朱大明又道:“這次補發欠餉,具體由軍機處會同督察院,共同負責。內閣、軍機處、督察院,要盡快確定九邊各鎮與京營監軍御史人選,六部及諸科道官,有志于邊事者,皆可毛遂自薦。朕從中選取十三位監軍御史,任職滿三年歸朝,一律升遷任用。而且從今往后,凡入閣辦事者,須有六部尚書或者地方督撫經歷,凡任六部尚書及地方督撫者,則須有兵事或邊事的經歷。”
完這話,在滿殿驚訝聲中,朱大明看著施鳯來等閣臣道:“內閣及吏部,要將此條列為選賢任能的規矩。”
對施鳯來等閣臣來,皇帝新立的這些選人用人的規矩,對他們已經不起作用了,限制的只是后來者,因此實際上對他們這些人是非常有利的,能借此條將很多潛在的對手排除在外。然而對于如今六部的侍郎們來,這可不是個好消息。
根據以前的規矩,六部侍郎都是閣臣的人選,只要過了廷推這一關,皇帝根不關心你之前有過什么樣的任職經歷。
也正是因為這樣,到了明末的時候,朝臣之間的黨爭才會來激烈。
因為你如果不結黨,就不會有人為你抬轎子,到了廷推的時候,你就沒有足夠的票數。
然而你一旦結了黨,即便是成功入了內閣,當了宰相,你也會被你所結的黨拖累,最后不得不陷入黨爭的漩渦,淪為黨爭的工具。
朱大明現在所做的就是想把新的規矩立起來,讓所有有志于成為閣臣的官員明白怎么做才能入閣。
也就是你要你的任職經歷符合閣臣條件,無需結黨,自然能夠入閣,根不需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編織各種關系上去。
對于這樣的規矩,六部一些侍郎能的就想反對,比如禮部的侍郎周延儒和溫體仁,禮部侍郎成基命、何如寵,工部侍郎錢龍錫等人,原都有機會直接廷推成為閣臣,可是如今恐怕還要再想辦法到九邊或者地方謀求一任督撫了。
對于巡撫,這些人當然是有點不屑于去干的,畢竟以前的巡撫多是六部郎中競爭侍郎失敗的人,掛個督察院副都御史或者僉都御史的頭銜離京就任。
而對他們這些京官而言,離京任職,即便是升職,也是一種貶謫。只有離皇帝近,仕途才算是成功。
因為只有在朝中,在皇帝的身邊,你才有影響皇帝或者影響朝政的機會,也才能完成一個儒臣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應該,當時的整個社會思潮主流就是這樣的。
所以天下百官莫不為當上京官而自豪,莫不為進入內閣而自豪。
只是這樣的思潮和取向,卻不是朱大明所樂見的,很多能臣把太多的精力浪費在了朝中的黨爭上,而他們原是可以在地方上發揮出巨大作用的。
像溫體仁和周延儒這樣的人,歷史上同在崇禎元年入閣,并且相繼為首輔,期間黨爭不斷,內耗嚴重,使得就在走下坡路的明末朝局一步一步更加敗壞下去,終于走向滅亡,而這兩個人也被《明史》列為奸臣而遺臭萬年。
周延儒、溫體仁想了又想,終于還是沒有站出來反對,而此時施鳯來等閣臣則又帶領滿殿文武領旨齊呼陛下圣明了。
這幾個動了點心思的侍郎,畢竟是殿中的少數,而且作為六部的佐貳官,起來好聽,實際權力卻并不大,在皇極殿中也沒有多少話語權,所以也只能隨著眾臣的參拜,一起躬身高呼陛下圣明了。
等待群臣領旨表明態度以后,朱大明接著道:“十三位監軍御史選取之后,各帶錦衣衛兼東廠官弁百人,按照京營及九邊上報名冊,攜帶相應餉銀,分赴京營及九邊各鎮,再次核實兵員,親自見人發放,確保朕的內庫之銀,絲毫不差發放到底層軍卒手中。九邊監軍御史,皆賜尚方劍,但遇鎮將不服,皆可先斬后奏。”
來殿中的御史言官們,對到九邊任職尚自猶豫不定,畢竟九邊苦寒,而且終日與武夫為伍,雖有今后入閣的誘惑,但畢竟太遙不可及了,但是聽到皇帝如今所的話,不少人則又暗自下定了決心,皇帝授予尚方劍,就等于是皇帝派出的欽差了,雖然沒有欽差的名分,但有欽差的權力,除了不能參與軍事指揮,其他的權力可謂大到沒邊兒了。
再,過去對九邊監軍內臣是各種羨慕嫉妒恨,如今輪到自己有機會,怎么能退縮呢,包括倪元璐在內的不少年輕御史,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仕途人生的新方向。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