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京師到通州的道路既寬敞又平坦,因為皇帝上次到通州講武堂參加開學典禮的時候,一路上顛簸不堪,隨行的大臣也都沒法忍受。
所以不久之后,直隸總督府就從前來應募屯田的流民之中,招募大量的民夫,先后組建了五個將作營,由賈登科負責著,專門以工代賑,從事開山采石、修橋鋪路等工程,在重新修筑通州城的基礎上,分段修路,把通州到京師的這條年久失修的官道,重新拓寬軋平,好好整修了一番。
如今好走多了,一行人,辰時從紫禁城出發,未到巳時,也就是兩個時左右,就已經到了通州新修的棱堡式西門迎恩門外了。
畢懋康、孫元化、茅元儀以及馬世龍、尤世祿、錢元愨等,一眾身在通州的大官員,都在通州城的迎恩門外等候了。
而一路隨行的軍機大臣孫承宗、李邦華也已經下了馬車,來到皇帝的馬車跟前。
崇禎皇帝見狀,也下了馬車,在孫承宗、李邦華一左一右的陪同下走向通州城的迎恩門。
迎候眾臣見皇帝過來,當即跪地行大禮參拜,并高呼:“臣等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崇禎皇帝獨自向前走了幾步,然后道:“卿等辛苦!快快免禮平身!”
跪地諸臣謝過皇帝,然后紛紛站起,請皇帝重新上車之后,不拘文官武將,都騎著馬,也不進城,徑直在西門外,往北而去。
這是之前就安排好了的,所以皇帝的車駕護衛隨侍眾官也不意外,跟著往北而去。
坐在四輪馬車中的崇禎皇帝,看著通州西門外增筑的兩座棱堡,以及棱堡上面安裝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心中頗感振奮。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下決心去做了,即便是一點一滴的改變,日積月累起來也會讓你眼前的世界變個模樣。
歷史上的通州城,基上是個不設防的城鎮,雖然處于京師以東水陸交通的要道之上,戶部倉儲多數設在通州運河的兩岸,但是此地卻沒有足夠堅固的城防設施,也沒有派駐重兵防范內外敵人。
雖然只是經過了一年的建設,如今的通州城,卻是變了一個模樣,城內城外增加了將近兩萬的駐軍,而外城城墻及東南西北四門外八座棱堡的修筑,則讓京師東側的這處戰略要地,變得固若金湯了。
沿著如今通州今非昔比的高大城墻,一行兩千多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位于北城門外潞河灣的新軍第一鎮駐地大營。
這處大營占地廣闊,方圓十里,由一道呈現不規則圓形,但是并不高大的石砌圍墻圍著,大門很寬,外面擺放著拒馬等防御之物,圍墻之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用來瞭望的角樓。
到了大門外不遠處,崇禎皇帝從四輪馬車上下來。見皇帝下車,新軍第一鎮標以上將官都在門口跪地拜見,口呼萬歲。
崇禎皇帝讓他們起了身,然后自己在侍從武官侯拱極、賀贊等人的攙扶下,翻身上馬,等拒馬挪開之后,騎馬進了大營。
大營之中,一條大道直通南北,此時兩側早已站定了林立的士卒,看見皇帝進來,就在上官的帶領下,前后相繼,遠遠地單膝跪地山呼萬歲。
“拜見吾皇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凜冽寒風之中,大道兩側林立的士卒,怕不有兩千來人,如此整齊劃一的參拜與呼喊,令身披貂裘大氅、騎在駿馬之上的崇禎皇帝,一時心潮澎湃不已。
此時此刻,他才終于有了一種君臨天下的感覺!
整座新軍第一鎮駐地大營里面呈田字形,由東西和南北兩條寬闊平坦的大道分為四個大的區域,每個區域之中又有幾條筆直的道路,將其再次分成田字型。而沿著道路兩側布局的,是一排接著一排、一排連著一排的營房。
營房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歇山頂式的青磚大瓦房了,而是清一色的一層紅磚平房了。
紅磚比青磚燒制的時候耗時要長,對溫度要求也高,但是卻比青磚結實耐用得多。
至于房頂,在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的一再提點下,部都已是使用了水泥混凝土澆注鐵絲上制成的預制水泥板,形制與強度,也與后世水泥預制板已經不相上下了。
正是因為采用了水泥鐵絲澆注的框架結構,以及水泥預制板封頂等等這樣的建筑方法,所以這座方圓十里左右的新軍第一鎮大營,才能夠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就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果不是采取了這種簡單快捷的辦法,那么想要建成足夠一萬四千六百多人駐扎的營地,可不是一年半載能夠完成的了。
如今看來,這些高七尺、寬一丈的建筑,雖然略顯低矮丑陋,一點也不符合這個時代普通人的審美,但是卻勝在建造起來方便快捷,居住起來也很簡單實用。
一個班兩間房,中間打通,十人一個通鋪大炕,到了如今這樣的隆冬季節,把室外連接著炕頭的灶火燒的旺旺的,住在里面卻要比傳統歇山頂式的瓦房舒服的多了。
如今編成的新軍第一鎮,一共是一萬四千六百五十一人,分為兩個協,總共五個標。
除了協為兼職虛設,無屬官之外,其他都是實任。一個都統制,如今是馬世龍,左右兩個副都統制,分別是尤世祿和秦翼明。
此外,與都統制評級的,還有監軍御史一名,如今是前吏部郎中錢元慤在任。
鎮級還設了兩個機構,輔助管理整個大營事務,一個叫作參謀營務處,是都統制的幕僚機構,設參謀長、副參謀長各一名,如今都由馬世龍用慣了的將領將領擔任,分管軍令傳達、軍事訓練,以及軍械輜重等。
另一個叫作教諭訓導處,則是監軍御史的佐貳官,設教諭、訓導、鎮撫、餉祿官各一員,如今則是錢元慤、陸澄源、羅元斌等人在任。
一共前后左右中五個標,其中前軍標,數都是火槍手,分為三個火槍營,共由三千名裝備了崇禎一式前裝燧發滑膛槍的火槍手組成。
左軍標則部為騎兵,三千騎兵,裝備戚刀、弓箭,以及傳統三眼銃。
由于騎兵是進攻型兵種,以騎射和砍殺為主,而且在馬上也無法順利裝填彈藥,所以如果裝備火器的話,使用三眼銃,一次打出三發彈丸,還是比較有殺傷力的。
而右軍標,則按照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的設計,是以防守型的長槍大陣為主,所以由三個混編了長槍與狼筅的長槍營組成。
狼筅是戚繼光鴛鴦陣中攻守兼備的長兵器之一,就是靠著長槍手、狼筅手的配合,以及長槍手身后的火銃手,戚家軍才能在抗倭戰爭中所向披靡。
可以,在戚家軍中長得枝枝叉叉、賣相極其古怪的狼筅,發揮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戚家軍用來穩住陣腳、防御倭刀進攻的最佳利器。
狼筅之所以能夠發揮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他的超過五米的長度,以及伸向敵人一面的那些枝枝叉叉,構成了一個敵人很難突破的防御面,從而給狼筅手身后的長槍手,提供了反復向前捅刺的機會,也給裝備了火器的友軍,聽過了更多裝填彈藥擊發的次數。
所以,在研究了《紀效新書》之后,崇禎皇帝很快就同意了孫承宗對他提出來的長槍大陣的改進意見。
畢竟一桿狼筅的防御面,抵得上數桿長槍了。因為一桿狼筅上面,除了主槍頭之外,還有著十幾個甚至是幾十個不規則分散的槍頭。
當然了,在戚家軍對陣倭寇的時候,狼筅雖然防御效果奇佳,但也有被倭刀砍斷的風險。
因為戚家軍裝備的狼筅,都是用浙東沿海一帶到處都是的山毛竹制成的。因其造價低廉,可以大量裝備。
而現在的狼筅則是長達五米的鐵狼筅,上年的槍頭雖然細,卻都是灌鋼所制,是不會被敵人的騎兵或者步兵所砍斷的。
長槍手自然不用多了,既然要搞長槍大陣,那么槍身就一定要足夠長,才能把敵人拒于陣外。
而這種長達五米以上,已經類似于槊了的巨型長槍,槍頭也不是普通的鐵槍頭了,而是長達一尺八寸的精鋼透甲錐,不管敵人批的是皮甲還是棉甲,只要不是類似如今明軍裝備的這種鐵質板甲,絕對是一刺必破。
由都統制直領的中軍標,則是一個混成標,一個騎兵營,一個火槍營,一個車炮營。
剩下的后軍標,則由一個狼筅長槍混編營、一個火槍營,一個輜重匠作營組成。
目前整個新軍第一鎮,就是由這四個騎兵營、五個火槍營、五個狼筅長槍營、一個車炮營、一個輜重匠作營組成,雖然從編成上看,是以守為主,防守反擊的設計,但總的來,也算是攻守兼備了。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