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倧見大明的副使張溥直接沖著自己來了,也不能繼續裝聾作啞下去,于是吞吞吐吐地道:“王雖為朝鮮之主,但我朝鮮王室向來與士大夫共治朝鮮,如今議政府爭執難下,王一時也難于決斷。rg”
李倧不過是不想背罵名而已,因此完了這話,就看向議政府的領議政尹昉,等待尹昉出來背鍋。
而此時的尹昉心中也已經有了決斷,同時殿中朝鮮官員們也都當著大明天使的面,亮明了自己的態度,也讓他弄清楚了究竟哪些人反對,哪些人贊成。
見李倧看向自己,尹昉當下問道:“王上,議政府議定的結果,是否會成為王上最后的決斷?”
李倧看著尹昉,表情復雜,良久之后,終于了頭,道:“不錯。議政府的結論,就是王最后的決斷!”
尹昉聽李倧完這話,接著:“既然如此,那就請王上陪同大明天使離殿休息,最遲明日上午,議政府必能達成一致!”
“尹昉!你想干什么?!議政府可不是你尹家的一言堂!”
尹昉的話剛完,殿中此前亮明了態度,并發言反對的幾位大臣,如申欽、金鎏、崔鳴吉、吳元謙等人,立刻出言質問。
這幾個人一話,殿中的另外一些大臣,比如右議政金尚容、禮判李廷龜等人也是立刻就聲援尹昉,紛紛道:“請王上和大明天使放心,明日之前,議政府必有結論!”
之前冷眼看著殿中的紛亂與爭吵,姜曰廣一言不發,此時見金尚容、李廷龜這幾個人站出來聲援尹昉,當下也明白了尹昉的立場,心中恍然,既然尹昉這個領議政站到了大明的這一邊,那么接下來自己只需要靜觀其變就好了。
尹昉的親弟弟尹暄已經在條約上簽下了大名,姜曰廣相信尹昉能夠想明白這其中的利害關系。
姜曰廣想到這里,回頭看了看身后的其他幾人,然后便站起身來,對朝鮮國主李倧道:“那么官與殿下,就在館舍之中休息等候吧!”
姜曰廣完這話,目視李倧,見李倧頭示意起身,隨即轉身邁步,帶著其他幾個人離開了大殿。
李倧也拉著世子李溰的手,跟在姜曰廣等人的身后,而他的身后則陪同著他的兩個親弟弟綾原大君、綾昌大君,以及一些朝鮮御營的侍從衛兵。
尹昉想干什么,姜曰廣也好,李倧也好,他們這些人差不多都是心中有數。
尹昉的手中若是沒有足夠的實力,他也坐不穩朝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領議政之位。
比如張晚這個現任的兵馬都元帥,在天啟七年建虜征服朝鮮的時候,奉命帶著好不容易召集起來的朝鮮各道勤王軍隊,北上救援平壤,結果到了黃州之后,聽平壤已經被建虜拿下,他的選擇不是迎頭作戰,也不是率軍撤退,而是丟下了大軍不管不顧,自己帶著身邊心腹一路南逃,而且還繞過漢城,一路直接逃到了朝鮮的另一個古都州。
就是這么一個人,在戰爭結束之后,也沒有受到處罰,仍然當他的朝鮮兵馬都元帥,統領南北兩座漢山城里的朝鮮兵馬。
而他之所以能夠免于處罰,就是因為他的靠山是尹昉,而尹昉是朝鮮的領議政,是李倧發動慶云宮政變的背后謀主,同時也是李倧能夠坐穩王位的重要支持者,如今幾年過去,更是成了朝鮮國內不折不扣的權臣。
權臣最擔心的就是失去自己的權位,他們與普通人不一樣,普通的官員失去了權位,尚且能夠身而退,而他這樣的權臣,一旦失去權位,那就是毀家滅族的下場。
尹昉、尹暄兄弟出身州,也就是羅道,與出身平安道的金鎏、崔鳴吉不同,尹氏家族在平安道或者咸鏡道兩地沒有什么土地產業,東江鎮占據了平安道、咸鏡道,并沒有給尹昉尹暄兄弟及其背后的家族,造成什么損失。
而金鎏、崔鳴吉等人不同,這些南來的北人失去了平安道的土地產業,就等于是失去了家族的一個根基和退路。
包括申欽、吳元謙,以及其他一些反對割讓平安道、咸鏡道的朝鮮官員,有的固然是因為出于朝鮮人樸素的民族情感,但是更多的則是因為損害到了自己家族的利益。
但是不管如何,尹昉在這個問題上卻沒有多少退步的余地,派出使者去大明京師,請求重歸大明宗藩體系,這是他搞出來的。
而且他的親弟丟了平壤城都沒有被治罪,若是這個節骨眼上,在重歸大明宗藩體系的問題上出了岔子,那么接下來他的地位就有可能被降虜派所取代。
在事明還是事虜的問題上,尹昉的立場是比較有彈性的,既不是單純的親明派,也不是單純的降虜派,確切地,他是朝鮮政治傳統之中一以貫之的那一派,也就是事大派,或者是事強派,誰強大就投靠誰。
而在他看來,后金國不過是偏居遼東一隅的蠻荒之國罷了,雖然后金在遼東對戰明軍的時候,打了不少的勝仗,但是與幅員遼闊的大明朝相比,僻居遼東的后金,終究是一個國而已。
這就是他為什么身為領議政,卻還是想要推動朝鮮依附大明的原因。
另外一就是,如今身在后金都城沈陽,備受后金上層貴族信任和看重的朝鮮人姜弘立、韓潤等人,都是李倧和尹昉這些人的死敵。
李倧是靠政變上臺的,而被趕下臺的光海君,正是姜弘立和韓潤等這些人的主子。
而且天啟七年春,建虜征服朝鮮的時候,不僅姜弘立、韓潤等人麾下的軍隊是帶路黨和急先鋒,而且建虜打出來的旗號,也有一條,那就是李倧得位不正,聲稱是朝鮮大臣姜弘立請大金兵為朝鮮撥亂反正,為光海君支持正義的。
當時,李倧為什么不往南逃跑,不往州或者釜山方向跑,而是非要往江華島跑?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朝鮮國王光海君李琿被他囚禁在江華島的離宮那里,一旦李琿落到了建虜手里,那么李倧的這個朝鮮國王之位就坐不穩。
最后李倧跑到江華島沒多久,就在江華島被建虜包圍了,而且很快就服軟投降了,歸根結底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如今,這些人在后金正得用,而漢城的這些降虜派,又幾乎無一例外地與姜弘立和韓潤等人明里暗里保持著聯系。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倧和尹昉這樣的人又能怎么想呢?
尹暄回到漢城之后,李倧和尹昉這些人就已經知道了大明的要求,也知道了大明的底線,他之所以還興師動眾地前往黃州迎接大明天使到來,就已經明,大明朝的底線,能改變的話當然好,而若是不能改變的話,他也準備捏著鼻子接受。
試探的辦法,就是將大明朝的要求拋出來,讓朝臣們討論。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甄別出隱藏在朝中的敵友。
第二個,借助反對者的反對,試探一下大明的要求有沒有松動的可能,畢竟割讓北方的土地,擱在哪個人的身上都會招來罵名。
如今試探的結果已經出來了,大明的要求看來是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改變了,那么宣政殿中的朝會就是一無所獲了嗎?
當然不是。
既然已經試探出來朝中隱藏的敵友,正好接著大明天使在場的機會,讓他們冒出頭來,然后將他們數鏟除!
這是李倧的想法,也是尹昉的想法,更準確地,這是他們的合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