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不是所謂的逼宮請愿吧,如今這位崇禎皇帝都已經下定了決心,那就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rgX
默默盤算了一會兒之后,崇禎皇帝讓人傳來了錦衣衛指揮使鞏永固和天策衛指揮使高文采。
兩人來此途中已經得了百官云集端門請愿的這個消息,此時也都是神情緊張、內心慌亂。
相比之下,反倒是從未經歷過這種事情的崇禎皇帝,卻是要淡定得多了。
崇禎皇帝令錦衣衛、天策衛與羽林衛士卒相互銜接配合,緊閉端門和午門,不得皇帝手諭不可放一人由端門、午門入宮。
與此同時,崇禎皇帝也告訴鞏永固、李若璉、高文采三人,端門外云集的官員,若有上書奏章可著人收取送入,只要他們沒有出格、軌之舉動,一概可以不聞不問。
既不允許值守大內的三衛士卒出言恐嚇,也不允許對云集端門的大官員進行武力驅趕。
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很清楚,那些聽皇帝要御駕親征就鼓掌叫好架秧子起哄的人,不一定安的是什么好心,而那些聲言反對極力阻止的人,也并不都是顢頇迂腐的書生意氣。
大明朝的朝政運轉,自然有大明朝的一套規矩。
若是在皇帝御駕親征這樣的大事面前,竟然沒有一個文官進士出言反對,那倒反而不是如今這個大明朝文官的風骨做派了。
只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有著自己的理想、報復和打算,而這些理想、抱負和打算,又不是當前這些請愿的文官所能夠部接受的,因此也就只好對他們置若罔聞了。
到了上午巳時,在京師城內的部、院、六科、府、寺等大衙門,之前未能參與過建極殿特別朝會的大官員們,除了頭天建極殿朝會的參與者以外,剩下的幾乎都來到了端門外的廣場上集會情愿。
他們的訴求只有一個,那就是請皇帝重新下旨收回成命,另選賢能前往居庸關坐鎮御敵。
來去,就是叫皇帝不要御駕親征。
這些參加端門情愿的官員們,也不話,只是在端門外按照官職大一排排地跪著。
每個人的面前,都擺放著自己的上書請罷親征的奏章。
因為沒有各自部門堂官或者較高級別官員的參與,也缺少了往日那些擅長組織煽動的東林黨骨干的振臂疾呼,這批集會請愿的官員們,明顯屬于一群烏合之眾。
在端門四周密集如林的槍口和刺刀下,沒有人敢于去沖撞緊閉的端門,也沒有敢于大聲喧嘩,驚擾了紫禁城中的安靜。
就這樣,六七百名曾經有資格在紫禁城皇極殿中參加元旦大朝會的京官們,直愣愣地跪在端門外的廣場上吹著冷風,從早上吹到晚上。
期間,錦衣衛指揮使鞏永固著人收走了每個人面前的奏章,然后就再也沒有了下文。
崇禎皇帝則始終沒有露面。
既沒有一道圣旨,也沒有一句口諭,就當端門外的這數百人不存在一樣。
而身在深宮之中,與端門相距遙遠的皇后周氏,此時此刻更是端門外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
就在京師的大多數官員云集端門外請罷親征的同一時間,崇禎皇帝一點也沒有耽誤了該辦的要緊事情。
崇禎皇帝將內閣首輔李國、軍機大臣英國公張惟賢、錦衣衛指揮使駙馬都尉鞏永固、神機營提督兼五城兵馬司都指揮使劉文炳,以及五軍都督府幾位都督,從紫禁城的側門,召來了乾清宮中,并請皇后親自到場。
崇禎皇帝讓內閣首輔李國和英國公張惟賢領著眾人,以大禮參拜了皇后周氏,又交代了一番留守京師的事務,而他自己即于當日下午,輕裝簡從、悄沒聲息地,帶著閣臣徐光啟、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錦衣衛北鎮撫使王國興等一眾隨行人員,從東華門離開了紫禁城。
除了這幾位大員,這一次隨從皇帝御駕親征的還有不少人,比如戶部上書畢自嚴,工部尚書畢懋康、兵部右侍郎兼武備院總監孫元化,以及軍機處、御前侍從武官處、錦衣衛北鎮撫司等一眾親隨人員。
至于端門外云集情愿的官員們,崇禎皇帝回答他們的方法,跟當年的正德皇帝是一樣的,那就是你們人多勢眾可以,大不了我一走了之。
畢竟皇帝御駕親征的旨意,在建極殿的大朝會上議定了,而且已經下達了,那就沒有更改的必要。
起那些云集端門的官員之所為,于公當然是為了皇帝好,為了大明好,而且道德上無可挑剔。
但是于私,那就不好了。
有些人是隨波逐流刷存在刷聲望,有些人則是想靠著法不責眾左右朝局,還有的則是用所謂道德來綁架大明朝的法律甚至是皇帝的旨意。
是文官集團與皇權的短兵相接,可能有點太大了。
畢竟這些文官集團權力的根源,在這樣一個時代,其實同樣源自皇權。
但是若完不在意,完一笑了之,放手不管,那也不可能。
在一個皇帝出口成憲的帝制時代,以官員云集、逼宮請愿的方式表達訴求,要求推翻之前已經經過合法程序定下來的決議,不管其背后的理由有多么值得同情和理解,但是其做法卻是不能容忍的。
一旦開了這樣一個口子,今后的朝局真不知道會走向哪里。
但要是完堵上了這個口子,這也不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所樂于看到的。
如今東虜未平,流賊未滅,還有許多大事要干,他自然要把**的皇權部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而且集中好。
但是等到將來一切都搞定了之后,還是要一步步逐漸放開的。
到了那個時候,眼前的這件事情,好好規范利用一下,也許就是未來進步的萌芽。
所以,他也不想對這些人完一棍子打死。
當日傍晚,悄悄離開了紫禁城的崇禎皇帝,帶著一群伴駕人員,在天策衛人馬的護衛之下,順順利利地抵達了通州潞河灣的近衛軍第一鎮大營。
盡管崇禎皇帝已經離宮出京,在京師以及京師附近的朝臣和地方官員們,仍然是一個接著一個地上書朝廷,上書皇帝,請求皇帝不要輕易離京親征。
并且舉出了各種例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拿英宗皇帝的土木堡之敗,以及正德皇帝親征前寧王朱宸濠之亂途中落水染病最終不治的例子,想來服崇禎皇帝放棄親征御敵這個可怕的想法。
但是此時此刻的崇禎皇帝,心中在乎的從來也不是他們的態度和看法,而是自己此時身處之地,近衛軍第一鎮廣大將士的看法。
寶劍鑄成卻從未出鞘一試鋒刃的近衛軍將士們,早已按捺不住即將跟隨皇帝御駕親征的激動之情了!
而那些云集在端門外吹了一天冷風的京師朝官們,也因此,在第二天再次云集端門外繼續請愿的時候,得到了內閣發布的準確消息,崇禎皇帝已經親赴軍中了!
那些之前沒有資格和機會參加建極殿大朝會決策的年輕御史、六科言官和翰林們,聽了皇帝不顧非議一意孤行的消息之后,很快就把憋在胸中已經很久的那股旺盛,乃至是過剩的精力,投入到了批評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個堯舜之君的事業上來了。
一些人不僅上書反對皇帝親征,還把矛頭指向了在此事上無所作為的內閣閣臣和朝中大佬們的身上,批評教育起這些內閣閣臣和六部高官,如何才能當好內閣輔臣和尚書侍郎。
不過,對于這些來自京師朝堂各部院府寺和地方官員的上書反對,輾轉反側地送到了皇帝手上之后,崇禎皇帝則完照搬了當年正德皇帝的應對方法,那就是一概置之不理。
你們你們的,我自做我自己的。
十一月初一日,也就是崇禎二年冬月初一日,在京師朝臣上下一片的非議聲中,崇禎皇帝頂著寒風凜冽,在通州潞河灣近衛軍第一鎮大營之中,再一次校閱軍。
就在校閱結束之后,當即誓師出征,暫時將京師朝堂之上的一切煩心事,都拋到了腦后。r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