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明朝的軍制改革,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倒是很想一步到位,比如說,直接將新設的五軍都督府下面的辦事機構,統一設置成后世軍中那種各司其職分工明確而且風行了很多年的四大部,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與裝備部,等等之類的。
但是考慮到崇禎三年,亦即公元一六三零年大明朝的實際情況,為了順利推進這一次的改制,他也只能將這個過于天馬行空的想法,自行否決掉了。
包括軍隊編成、軍事編制以及軍銜制度也是這樣,照搬后世的那一套制度,雖然聽起來不錯,但也只是聽起來不錯罷了。
只是把鎮、協、標、營改成了軍、師、旅、團,把參、游、都、守或者衛所的指揮使千百戶改成個師長、團長、準將、上校什么,并不會讓軍隊一下子就近代化或者現代化了。
這樣做,反而很有可能弄巧成拙,進而在大明朝的衛所體系(世兵)、營兵體系(募兵),以及土司土兵體系(私兵)之外,再生出一個不倫不類的怪胎來,反而很有可能讓大明朝的軍事制度更加混亂不堪。
當這個時代的勛貴武將們和文官士大夫階層,還都不能真正理解一個制度的精髓所在的時候,你就是真的采取雷霆手段,將其強制性地推行下去,那么也一定會變形走樣,最終還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尤其是在軍事指揮體制革新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上,更是不能采取急躁冒進的過激措施。
何況那個司政后裝四大部的軍事指揮體制本身,在后世也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而被拋棄了。
除了這些必須考慮到的歷史因素之外,如今這位崇禎皇帝也不得不認真考慮到兵部的地位,不能不考慮到兵部的職司權限,以及兵部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等等一大票官員的立場與態度。
沒有這些人的配合,你搞軍事指揮體制改革就是一個笑話,別說推行不下去了,你就是提出來都可能立馬遭到一致的反對。
要想讓這些人配合,除了將一些比較有大局觀或者比較忠心比較聽話的人掌握兵部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照顧到這些人的利益。
也因此,這一次崇禎皇帝考慮來考慮去沒有去碰兵部已有的職權。
像兵部原有的掌控天下武官考核任免的武選司、掌管兵馬駐防軍情邊事的職方司,掌管車船馬政的車駕司、掌管軍械兵器軍需調配的武庫司,以及后來增設的主管軍備生產的武備院,還有一直都是兵部在主管的天下驛政,這些全都是大明朝兵部的權限。
這其中的哪一項權力,都不能隨意削弱,更不能隨意剝奪,即便你是皇帝,你也不能這么干。
所以,在這一次重組五軍都督府的過程之中,對五軍都督府至關重要的人事、情報與軍需等職司,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兵部的手中。
而且,就在六月底,軍機處與兵部一起醞釀五軍都督府重組事宜的關鍵時刻,崇禎皇帝還親自下了旨意,在兵部已有的各個職司之外,仿照戶部倉場總督之例,又為兵部增設了一個驛政院,增配兵部添注侍郎專理驛政大臣一員,專管天下驛政事務。
崇禎皇帝還讓兵部尚書南居益來提名這個驛政大臣的人選。
還好,兵部尚書南居益算得上如今這位崇禎皇帝繼位以為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臣,他所提名的人選,沒有讓崇禎皇帝太為難,提供給吏部和督察院審核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吏部與督察院的認可,因此,也很快就得到了崇禎皇帝的任命。
這個人是南居益的好友王洽。
原本歷史上這個王洽是當了兵部尚書的人物,而且就實在崇禎二年當上了兵部尚書,只可惜這個兵部尚書的位置還沒有坐穩,黃臺吉就領著建虜大軍破邊而入直抵京師城下了。
建虜入關直抵京師,對當時的大明朝來說,絕對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崇禎皇帝自然是又驚又怕而且惱怒異常。
而剛剛上任兵部尚書的王洽,因為恰好坐在這個位置上,就被當時的朝臣們交章彈劾,說他這個兵部尚書失職、無能、該死。
于是,崇禎皇帝一怒之下,令錦衣衛將兵部尚書王洽捉拿入獄,同時緊急起用孫承宗,終于穩住了局勢,幾個月后,將建虜擊退。
等到建虜撤軍出關之后,崇禎皇帝見有人上書為王洽喊冤,就又想起了這個臨時充當了替罪羊的王洽,準備下令將其釋放。
結果一問才知道,就在這短短的幾個月里,王洽在羞愧自責之下,竟然已經病死在了獄中。
不過,這一世,崇禎皇帝扳倒了閹黨之后,閹黨的兵部尚書崔呈秀隨即自殺而死,而接替崔呈秀兵部尚書一職的人物,既不是歷史上的王永光,也不是王永光之后的王在晉,而是直接起用了孫承宗。
也因此,王洽就沒有了原本歷史上接替王在晉成為兵部尚書的機會。
現如今,等到南居益提議啟用這個王洽的時候,這個王洽已經在其山東臨沂的老家罷官閑住了整整六年了。
而其罷官閑住之前的職務,則是浙江巡撫。
南居益在任福建巡撫的時候,王洽恰好在浙江巡撫的任上,兩人曾一起攜手圍剿閩浙沿海的海盜,相互之間合作共事愉快,結下了友誼。
相同的遭遇是,南居益罷官之后不久,王洽也丟官去職。
不同的是,兩人在崇禎年間的遭遇卻是完全顛倒了過來。
因為南居益打過紅毛荷蘭鬼,名氣更大,這一世,崇禎皇帝繼位掌權之后,很快就將之啟用了,并且一路從倉場總督,到北直隸總督,再到兵部尚書,仕途十分順利。
而王洽卻不同了,從浙江巡撫的任上罷官去職之后,到如今已經在家閑居了六年。
但是這對王洽這個人來說,卻也說不上是一件壞事。
因為原本歷史上,他倒是被朝廷重新啟用得挺早,但是卻在崇禎三年四月的時候,就已經死在了監獄里。
若是擱在過去,此時他已經死在獄中三個月了。
而這一世的這個時候,他卻還活得好好的,而且還有機會重新獲得任用。
雖然不像歷史上那樣,一下子做到了兵部尚書的高位,但是能夠當上驛政大臣兵部添注侍郎也算很不錯了。
畢竟驛政院這個機構,如今要管理的天下驛路驛站驛館,早已是今非昔比了。
過去大明朝東西南北的各地驛站,因為年年缺少經費投入,驛卒逃散無蹤,驛站、驛館入不敷出,驛丞更是動輒得咎。
而且驛路年久失修,常常中斷,整個朝廷的驛遞系統都接近崩潰,之所以有人上書提議裁撤了驛站,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崇禎皇帝恢復了太祖洪武年間制定頒行的《應合給驛條例》,重新執行起了非軍國重事不許給驛的制度,并令兵部職方司重定驛遞勘合。
同時,還派了兩位許國榮、姜思睿等巡驛御史巡視天下驛政,整頓天下驛務。
如今,各地驛站的驛卒與驛馬由征用改為雇傭,官民商旅士子百姓非執行軍務、無兵部職方司簽發勘合者,使用驛站人力物力畜力,一律按價給付銀款。
也因此,如今的各地驛站不僅不再是一個人人逃避的苦差,反而還成了許多地方人人爭搶的肥差之一。
當然,這其中許多事情,比如勛貴武臣們的特權,比如說各地驛站對經營所得的截留、貪墨等等,就不是崇禎皇帝或者說朝堂上的大臣,所能夠完全管得了的,或者避免得了的了。
崇禎皇帝趁著這個機會,設立一個驛政院,將朝廷驛政事務明確地交給兵部來管理,雖然說大大增加兵部的權力,但是卻也是不得已為之。
像這樣重要的事情,大明朝廷之上,長期沒有一個專職的常設機構來進行統一的管理,也實在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如今新任的驛政大臣兵部添注侍郎王洽,還在前來京師赴任陛見的路上。
而崇禎皇帝親自提名的兩名副使,也就是前番出京巡視整頓天下驛政的許國榮和姜思睿,已經提前奉旨覲見了皇帝,在朝廷劃給驛政院的地方,開始籌劃著在各地督撫衙門里設置驛政司的事情了。。
a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