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軍機大臣大都督英國公張惟賢病逝在京師權貴圈子里引起的震動相比,代王朱鼎渭的死,除了宗人府和禮部跟著忙碌了起來以外,沒有什么人關注。 X
其實,對于這兩個人物的病逝,如今的這位崇禎皇帝并不感到意外。
就英國公張惟賢來說,自從去年開始,就一直處在病病殃殃之中,動都不動就臥床不起,不能入朝當值了。
英國公能夠一直堅持到現在,幫著崇禎皇帝把五軍都督府改制重組的事情辦利索了才撒手人寰,已經算是出人意料了。
在這兩個同一天傳來死訊的人中,論身份貴重、親疏遠近,當然是代王朱鼎渭在前。
不過相對于英國公張惟賢死后皇帝遣人治喪的規格,代王朱鼎渭的死,就只能是輕于鴻毛了。
若是其沒有足可利用的價值,如今這位崇禎皇帝恐怕連問都懶得問。
崇禎皇帝能夠登上皇帝寶座,離不開英國公張惟賢的鼎力支持。
因此,不管是歷史上的崇禎皇帝,還是現在這位崇禎皇帝,對于英國公張惟賢的貢獻,還是十分認可的。
特別是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對英國公張惟賢在許多關鍵時刻的表現,一直都是心存感激的。
當然,除了心存感激,他的心里面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愧疚的。
因為原本歷史上這位英國公雖然身體也不怎么樣,但卻一直堅持到了崇禎四年以后才病死。
這一世,卻差不多提前了一年的時間。
而這期間,編練近衛新軍也好,整頓兩京勛貴也罷,重組五軍都督府,以及御駕親征居庸關御敵等等,都是原來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作為。
在這一系列重大的事情之上,英國公張惟賢自是跟著耗費了無數的心血。
而這一點,也許就是他在病重的情況下,沒有挺到崇禎四年的原因吧。
至于代王朱鼎渭,在原本的歷史上,也就是這個時間段去世的。
細究起來,或許還要比這個時間早上幾個月。
也可能正是因為,如今這位崇禎皇帝之前從京師派去了太醫,送去了補品藥品的緣故,代王朱鼎渭才比原本的歷史多堅持了半年。
對于這個代王朱鼎渭,崇禎皇帝雖然很無所謂,但是并沒有什么惡感。
這個人在大同城里的名聲,以及在大同文官武將之中的名聲,還不算太壞。
當然,若是他名聲不好,或者有什么罪大惡極的罪行,那么崇禎皇帝如今倒還省心了呢。
不必有這樣那樣的考慮,直接按照福王、德王等人的先例,一封圣旨抄家充軍處置了了事。
這樣反倒簡單多了。
可惜的是,這世上的事情,永遠沒有這么容易這么簡單。
這個以庶子入繼代王爵位的朱鼎渭,還算是宗室子弟之中比較有正事的一個,不僅沒有什么把柄落在錦衣衛的手上,而且德行不虧,還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在大同城被建虜圍困的時候,可能是顧慮到了沈王府、晉王府,以及秦王府的前車之鑒,他還算是比較積極地響應了巡撫范復粹與時任知府馬士英的號召與求助,先后出錢出糧出人協助守城。
不過等到建虜撤圍之后,代王府以及宣大等地出身于代王府的支系王府損失慘重,十去七八,代王朱鼎渭也是一病不起,到了今年五月六月間更是數度病危。
而崇禎皇帝之所以讓宗人府和禮部先后派員,去代王府探視問候病情,主要是因為這個代王朱鼎渭的病危來得正是時候。
因為,接下來,崇禎皇帝要拿這個代王府的繼承問題開刀,迫使代王世子朱彝接受新的宗室封藩制度。
不是崇禎皇帝真的刻薄寡恩,也不是他不顧念皇室與親藩之間的血緣之情。
而是到了明末的這個時候,宗室問題實在是已經到了不得不著手解決的時候了。
之所以瞄上了代王府作突破口,是因為這一次,崇禎皇帝解決宗室問題的思路,與之前解決其他問題時的先易后難不同,他打算先難后易。
先從大宗入手,立下個規矩,然后解決其他宗藩問題,或許就會容易得多了。
那么代王府這樣的宗藩親王與其他的藩王,在地位和權力上有什么不同?
這個可就說來話長了。
與其他的藩王相比,類似秦王、晉王、代王這樣的大藩,算是明朝宗室之中一等一的存在。
他們屬于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分封的九個邊塞親王之列,最初與燕王一系,都是平等的地位。
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分封這九個邊塞親王的目的,就是讓他們開疆拓土,羽翼明室。
所以,這幾個邊塞親王所擁有的軍權、財權,以及其他人事特權,都是分封在內地或者江南的其他藩王們所不能比擬的。
這九個邊塞親王,即后世俗稱塞王的明室親藩,分別是燕王、遼王、寧王、秦王、代王、晉王以及谷王、肅王與慶王。
如今到了崇禎年間的時候,遼王府、寧王府、谷王府早已經不存在了。
這幾個與燕王朱棣一同獲封的塞外親藩,在燕王朱棣成為永樂皇帝之后,很快就被一個個地由塞外弄到了內地,不僅奪了他們的軍權,而且進行了各種限制。
寧王府原來的封地,是在塞北的大寧衛,因為寧王麾下擁有大批的蒙古騎兵,因此在燕王朱棣起兵之前,寧王府算得上九個塞王里面勢力最大、實力最強的一個。
后來,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之后,擔心這些手握兵馬的兄弟們也有樣學樣造自己的反,因此就對這幾個塞王動起了心思。
其中,寧王府就首當其中。
總之,永樂皇帝廢了大寧衛,將寧王一系遷移到了江西南昌府。
隨后,遼王府從遼東開原衛,遷往湖廣荊州府,而谷王府也從九邊之地的宣府重鎮,遷往了湖廣長沙府。
接下來,寧王府、谷王府、遼王府果然先后因為造反、謀反或者其他罪名,被廢除了封號,子孫被廢為了庶人。
而其他的幾個塞王,如秦王、晉王、代王、慶王、肅王,也被消減了兵權,解除了鎮守邊塞的職能。
慶王和肅王的封地,也是一改再改一遷再遷。
如今,慶王封藩在寧夏,肅王封藩在蘭州。
就這樣,經過連續兩百多年的限制與削弱,太祖親封的九個邊塞親王之中,現存的諸藩之中不管是哪一藩,對于燕王一系的皇室子孫,都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威脅。
因此,從代王府入手解決宗室問題,說是先難后易,其實也不盡然。
最起碼,如今代王府就處在其傳承歷史上最為虛弱的時候。
之所以這么說,不僅僅是因為現任代王朱鼎渭的薨逝,更重要的是建虜大軍從殺虎口和得勝口兩地破邊而入宣大之地以后破州滅縣,所過皆焚掠,那些出身于代王府世系的郡王們,但凡封地在宣大治下的,例如山陰王、廣靈王、靈丘王、懷仁王等等,也被一掃而空。
代王府可不光是一個代王而已,出身代王世系的宗室子孫,光是兩個字的郡王就有二十多個,封地遍及宣府、大同和山西。
兩個字的郡王以下,也就是從鎮國將軍以至于奉國中尉,更是多到計算不過來。
崇禎皇帝之所以讓宗人府統計如今天下宗室子弟的數量,而他們卻遲遲拿不出來,實在是因為北方歷經戰亂之后,新增的未及補錄載入,死亡的未及批注標明。
特別是建虜入侵蹂躪了宣大之地以后,代王府一系,除了守在大同府城里的代王本支子孫以外,其他的許多都已經無法統計了。rw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