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崇禎皇帝當初所設想的那樣,宣府、大同這些邊內相對安全的地區,最好的土地田產,都分配給了大同鎮、宣府鎮、山西鎮以及近衛軍第一鎮、第二鎮,還有如今的近衛軍第三鎮、第四鎮的有功將士們了。 X
還有其他大片大片相對不錯的土地,都被來自南直隸等地的商人所購買,作為商屯,就近生產糧食,以換取鹽引之用。
而那些來自山西、河南、河北乃至江淮地區應募屯墾的流民,絕大多數都是身無分文的赤貧百姓,根本沒有錢財購買宣大的良田。
其中除了那些不愿遠離故土繼續出關北上的流民,與宣大總督府簽訂了定期勞役或者相對高額地租的契約,如愿以償地分得了宣大邊內的土地之外,大部分人則只能繼續聽任宣大總督府的安排,從殺胡和得勝口等地出關北上,分別前往武川鎮守府和集寧堡一帶,去獲得完全無償分配的草原土地。
也因此,除了歸化城內外在時隔一年之后,再次有了人氣之外,哈喇兀納山口(大青山)北面,作為歸化城北方門戶的的武川堡,如今也聚攏了不少的人口。
除了武川鎮守府所屬的數千將校士卒之外,來自內地的漢人移民,在十月底之前就已經突破了萬人大關。
而原本廢棄已久的武川堡,如今也被重新整修了起來,武川堡新修的城墻內外,分布著一片片半地下的地窨子和棚戶區。
武川鎮守府鎮守使劉天祿,跟在祖大壽的身邊多年,眼下第一次有了這樣的機會,進入了崇禎皇帝的視野,成為大明塞北獨當一面的一方鎮守使。
所以,對于如今的這個機會,他是萬分珍惜,自從受命之后,就很快率領麾下四千騎兵,北上武川堡駐守,并且開始從關內招募流民,北上哈喇兀納上以北筑城屯墾。
如今差不多一年過去了,歸化城以北百里外的武川堡一帶(即后世內蒙武川縣城),不僅圍著武川堡筑起了一圈高大的水泥石頭城墻,而且從武川堡往北,每間隔三十里修建一處墩堡,接連修起了三座,將歸化鎮的兵鋒又往北推進了將近一百里。
而被封為武川伯的祖大壽,自然也不例外,封給他這個武川伯或者說封給祖家的世田三百頃,就在哈喇兀納山以北的武川堡一帶。
明制,一頃就是一百畝,三百頃就是三萬畝,這可是一個了不得的數字啊!
即使是再荒僻的土地,別說給你三萬畝了,就是給你一萬畝,那也是很有誘惑力的了。
何況以祖大壽和祖家人的性子來說,朝廷既然封給了祖家三百頃的世田,那么他們當然要把歸化城和武川堡附近最好的土地劃給自己的家族。
所以,祖大壽也好,祖大壽的宗族家人也好,也都把歸化城和武川堡作為了自己家族永久經營的地方。
祖家遠在寧遠和錦州等地的那些商鋪商號也好,親族奴仆也好,尤其是祖大壽自己這一支,在祖大壽得封武川伯世爵之后,就開始陸陸續續地往歸化城和武川堡遷移了。
有了歸化城和武川堡附近三萬畝的良田沃土,寧遠城里的那點祖業還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也因此,到了崇禎三年十一月末的時候,歸化城這個地方雖然天寒地凍,寒冷異常,但是人氣卻并沒有因此而減少,相反,到處都是炊煙裊裊的樣子。
土默川并不是漠北那樣徹底的草原風貌,因為靠著哈喇兀納山,這里并不缺乏冬季用來取暖的木材,當然也不缺乏伐薪燒炭的人。
又因為這里緊鄰著明代煤炭的幾個大產地,比如大同地區,比如榆林地區,所以大量內地移民的到來,不僅讓各地的煤窯礦場重新開工,而且也給大同榆林周邊的大小煤場,提供了無底洞一樣的銷路。
特別是塞北的冬季到來之后,移民來此的內地漢民們并不習慣使用原本草原上的馬糞牛糞來做燃料,而且此時土默特平原上的蒙古人要么已經西遷,要么已經北遷,剩下的也都被納入到了九原、朔方、武川三個鎮守府的管轄之下。
而歸化城一帶沒有了大量的蒙古人,自然也就沒有了大量的牛羊和馬群,同時也自然就沒有了大量可以用來作為燃料的牛馬糞便了。
與此同時,相比起從哈喇兀納山上砍伐而來的木材或者燒制而成的木炭來說,煤炭的價格也要便宜得多了。
也因此,來自大同和榆林的煤炭,在崇禎三年的嚴冬里,就成了移民塞北的那些漢民和軍屬們過冬的必備之物。
不管是用來燒水做飯,還是用來燒炕取暖,煤炭都成了上上之選。
而內務府設在得勝口和集寧堡的恒源公司,以及設在殺胡口和歸化城的恒豐公司,就靠著煤炭生意迅速地在這幾個地方站穩了腳跟,打開了局面。
內務府恒源公司的執事太監韓贊周,恒豐公司的執事太監李鳳翔,也靠著從工部礦冶清吏司白冶城各廠要來的工匠們,以及這些工匠們帶來的煤變焦工藝,迅速超越了之前大同地區最大的煤礦擁有者代王府,成為了大同、榆林一帶最大的煤炭貿易經營者。
大批原本前往塞北分田屯墾的赤貧百姓,在分得土地之前淪為了恒源公司和恒豐公司在大同等地煤場的礦工,一邊靠著挖煤賺取微薄的工錢養活自己,一邊也為寒冷的塞北各城提供著急需的大量燃料即煤炭。
寒冬臘月的塞北各地,那些居住在城池之中的人們還好一些,擁有城墻房屋熱炕可以避寒保暖,自能安然度過嚴酷的冬天,但是對于那些初來乍到只能在曠野上半地下的地窨子里躲避嚴寒的貧苦百姓來說,卻不是所有人都能扛得過去的。
等到寒冬過去,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之時,正不知有多少人要死在塞北的寒風與冰雪之中了。
為了避免出塞屯墾的移民在寒冷的冬季里饑寒交迫死亡過多,影響今后的繼續移民北上,崇禎皇帝也在十一月里,再次讓軍機處傳諭給三邊總督府、宣大總督府、直隸總督府、遼東督師府、旅順鎮守府,以及東江鎮的安東和圖們鎮守府,讓各地文武官員,出糧賑濟那些前往彼處應募屯墾的關內百姓。
也因此,到了崇禎三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的時候,大明朝北方特別是東北、西北這些戰事連綿的地方,難得地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
隨著欽差軍機大臣李邦華和三邊總督袁崇煥將更多的精力轉向賑濟河中東勝五衛以及鎮守府、朔方鎮守府的二三十萬移民人口,西北的戰局,也在近衛軍第四鎮攻占了安定城(后世甘肅定西)之后,暫時穩定了下來。
西北的官軍沒有主動再去攻打臨洮和蘭州,而高迎祥這個奉天昌義大元帥麾下的流賊各營,也沒敢主動來找西北官軍的麻煩。
闖王高迎祥只是趁著蘭州一線的黃河結冰,一個勁兒地派了麾下的營頭過河北上去增援帳下前將軍李自成,不斷地命令李自成等將領率軍,從相鄰的木速蠻地區搶掠糧食和牛羊,逼得馬進忠所屬各部,不顧甘州偽指揮使米喇印的反對不斷西進。
而在十月末里丟掉了安定城的羅汝才,則再次率領余部前往依附張獻忠這個右路副元帥,帶著隊伍逃進了臨洮城。
與西北戰局進入平穩階段相應的是,李信掌管下的旅順鎮守府,也在當初拿下了復州城之后,就轉攻為守,進入了蟄伏期。rw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