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發布會狠狠的震撼了一大票同行業的廠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魔星公司作為他的供貨商,怎么可能會不被別人知曉。可是當他們來人洽談的時候,很多廠家都知難而退了。魔星公司要求一次最少要采購一百萬套的數量。而且高中低檔的數量全部要有。這就把很多準備貼牌代工的廠家給打回去了。
其實這是林峰故意的,中國手機品牌不需要那么多廠家,特別是不要那種價格殺手。諸如小米這種品牌。你一上來,結果大家都不好混了,弄得大家都沒什么利潤,那還玩個屁。
當然他們也不是沒有好處,閃存速度每秒800兆/600兆/400兆的敞開供應。攝像頭高中低三種規格敞開供應,處理器敞開供應,不過只有一倍性能,或者更低的出售。屏幕不單獨出售,也就是說你必須買的處理器,閃存,攝像頭才能取得購買屏幕的權限。
魔星公司開放軟件設計渠道,系統所有的底層文件全是中文,林峰的目的很明確。你不和我合作,那么你就死路一條。和我合作的話,吃湯喝肉啃骨頭,這都不會是問題。
兩天后魔智能管家系統自動更新了一個補丁,于是不管是安卓的用戶還是蘋果的用戶,都發現自己的手機系統里面的手機信息顯示變成了魔星智能管家系統。國內的手機廠家都喜歡系統名用英文表示,后面接一個s尾綴,當然這可能是為了方便出口。魔星智能管家系統不管什么版本,在那個用戶信息的位置全部是中文。至此魔星智能管家系統成為全球第一手機系統。成為全球第一的手機硬件供應商。
接下來的時間,這個行業紛紛擾擾。蘋果手機的銷量下跌了近一半,三星公司更是凄慘了。作為他第一大收入來源的閃存,已經被魔星公司攔腰截斷。作為高端的led屏幕主要客戶pp,viv已經全部跑魔星公司這邊來了。和普通LCD手機屏幕競爭對手太多了。
而魔星公司更是直接向國內芯片廠商提供芯片3D打印機。這是一種全新的芯片生產設備,是在原來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礎上改進。魔星公司提供完全不同的芯片架構。這些芯片廠商的產品包括國內各個行業。SD卡,閃存卡,固態硬盤。電視機存儲芯片。各種網絡機頂盒。以及所有需要用到閃存產品的設備。
這些東西其實價值并不高,但是之前一直需要進口。諸如電視機上面用的存儲芯片,貴的也就十幾塊錢,便宜幾毛錢的都有。為什么國內沒有產商花大價錢做這個事情,就是因為利潤太低了,因為做存儲的國外廠家也很多。
所以你會看到各種電子產品價錢飛快的下落。但是PC內存條的價錢一直很穩定。甚至還經常漲價。固態硬盤同樣是。兩三年了,價錢一直固定在那個位置,既不漲也不落。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生產芯片的方式太落后了。前文有說過生產一塊芯片流片周期長達幾個月甚至半年。所以暴產量對芯片行業來說,盡乎不可能。而魔星公司將這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直接打印完成以后分裝,一塊芯片就完成了。效率直接提高幾百倍。
國內的芯片設計能力曾經非常弱。但是畢竟走出了第一步。所以國內的這些廠商開始爭奪那些芯片代工業務。而中國的芯片設計領域正在強勢崛起。
中國對半導體的布局其實早就開始了。灣灣半導體產業的日子本來已經就不好過了。現在魔星公司更是給了他致命一擊。
政府鼎力支持、龐大市場力量,讓半導體產業進入野蠻生長的黃金年代;當市場、時間、資金、甚至人才已不站在灣灣這邊時,臺灣的一、二家領頭公司,要迎戰的是一整個中國政府。
正如狄更斯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灣灣的科技業國寶半導體產業來說,現在正處在如此的尷尬時刻。
最好的時刻是,灣灣2014年整體半導體產值高達2.2兆臺幣,創下歷史新高,成長率高達近17%,連續幾年以蕞爾小島之姿,在全球半導體界地位坐二望一,超越日韓,僅輸給美國。但灣灣半導體業大老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同一時間,危機已悄然降臨。
本來落后灣灣甚多、完全不構成威脅的大陸,開始強力扶植半導體業。從2013年起,官方色彩濃厚的清華紫光集團,把2家大陸本土IC設計大廠展訊、銳迪科收購旗下,準備合體發功,接著世界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捧著15億美元入股清華紫光,震撼市場。
2014年,中國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推出1200億人民幣的投資大基金,并帶動地方政府加碼300億~500億人民幣的小基金,加上民間資本擁入,預計投資總額上看1.2兆人民幣
一樁樁豪砸千金的收購案,讓人目不暇給。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封測廠星科金朋、知名光學影像感測芯片大廠豪威(Omnivisin)、記憶體芯片廠硅成(ISSI)、惠普旗下華三通信,全被陸資收購麾下。
曾任職大陸最大晶圓制造廠中芯國際,Gartner副總裁王端說,未來10年,大陸的半導體業成長,絕對會超越世界上其他地方,“而且不只10年,一投資下去就是條不歸路!”只是,十幾年來半導體一直發展不順的大陸,為什么積極瞄準半導體,大力加碼?
大陸每年進口半導體超過2000億美元,超越石油,成為第一大入超項目,龐大進口額占全球半導體市場七成。對比大陸半導體芯片自給率卻不到二成,低到嚇人。
加上,2013年史諾登事件曝露出的監聽危機,更讓大陸官方不安,認為發展核心電子產品半導體芯片關乎國家安全,勢在必行。
半導體產業大致可分三大塊,IC芯片設計、半導體制造(含晶圓代工、記憶體制造)與半導體封測。
兩岸對照,結果令灣灣憂心。大陸半導體產業已大軍集結,兵臨城下。絕對不是灣灣半導體業不爭氣,而是大陸成長態勢凌厲,從2010年以來,每年整體平均成長破20%,尤其IC設計領域,更能有高達三成的成長。
大陸進展最神速的,非IC設計莫屬,因為不需要大資本、設備廠房,靠厲害工程人才就能撐起來。
從十幾年前幾乎沒有說得出名號的公司,到現在實力最強、華為旗下的海思,不僅能自行研發門檻高的中高階手機通訊芯片,供華為手機使用,營收更超過灣灣第二名的聯詠,也快達到半個聯發科的規模。
曾讓聯發科在2G時代吃大虧的“死對頭”展訊,營收也跟臺灣第三名的IC設計公司旗鼓相當。近期還冒出一家大唐半導體旗下的聯芯,因為跟小米合作,大出鋒頭。
大陸幾家前十大IC設計公司,也各有突破點。例如,瑞芯微吃下全球最大MP3、芯片市場,格科微專攻CMOS圖像感測芯片。
大陸IC設計公司如雨后春筍蓬勃創立,達到700家之多,雖然良莠不齊,水準天差地遠,但因為市場龐大,中低端芯片也能找到買家。整體IC設計業產值逼近灣灣,甚至還可能在今年與灣灣平起平坐,甚至超越。
反觀灣灣,靠聯發科一家獨撐大局,2014年聯發科營收破2100億臺幣,前有全球第一大手機芯片高通要追,后要顧及大陸廠商崛起。目前為止,不僅灣灣廠商沒人追得上,它更以一敵十,大陸前十大IC設計公司營收加總,才能敵得上一家聯發科。
在半導體封裝測試方面,因為大陸統計產值時計入當地外資,整體產值看起來已超過灣灣,但工研院IEK系統IC與制程研究部經理彭茂榮估計,“大概七成外資,只有三成本土。”
看看灣灣,擁有兩大半導體封測公司:全球第一的日月光、第三大的硅品。日月光近來強力主攻高成本的系統級封裝技術(SiP),吸納大部分蘋果訂單,硅品也積極布局中高階封裝,營運都堪稱平穩向上。只不過,大部分產業界人士卻憂慮,封測領域因技術門檻相對低,將會是兩岸未來廝殺最激烈的領域。
尤其去年底,大陸官方推出的投資“大基金”啟動,協助第一大封測廠江蘇長電科技,以小吃大并購新加坡封測大廠星科金朋,雖然短期內兩家公司因進行文化融合、重整,會讓臺廠拿到一些轉單好處,但長期看,這樁并購,不僅讓長電躍升全球第四大封測廠,技術更上一層樓,也快速進入原本難以打進的歐美市場,不少分析師都認為對臺廠“短多長空”
在半導體制造部分,灣灣最厲害的是“晶圓代工”,整體產值近兆元臺幣、接近整個灣灣半導體業的一半,是大陸的好幾倍,是目前唯一還有超前勝算的領域。
其中,臺積電2014年營收高達7,628億臺幣、獲利2,639億臺幣,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繼續蟬聯灣灣最會賺錢的公司,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達五成,高居世界第一,也一直是臺股市值最大的企業。
在當今最先進的14/16奈米制程,唯一能跟臺積電競爭的只有美國的英特爾、韓國的三星。如果拿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年營收約600億臺幣的中芯國際來比,規模不僅差臺積電12倍,臺積電獲利更是中芯國際的70倍。
戰果輝煌的臺積電,不是沒感受來自大陸的壓力。大陸客戶愈來愈多,營收比例增加到8%,加上歐美IC設計客戶產制的芯片,很大一部分是賣給大陸的手機或電子大廠,都讓臺積電從去年起多次表態,“積極評估赴大陸設12吋晶圓廠的好處與缺點。”
奪回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寶座的聯電,已率先登陸,與福建及廈門政府合資,在大陸興建12吋晶圓廠,明年下半年正式生產。會走得這么積極,是因為聯電比臺積電更快面對陸廠的威脅,頭號競爭對手中芯國際已宣示,明年底28奈米月產能將達3.5萬片,可能超過聯電。若從技術、營運、聚落、資金、市場、人才,六大方向綜合評量兩岸半導體實力,臺灣戰績三勝、兩敗,一平手。
在技術、營運、聚落方面,臺灣仍有優勢。然而,大陸的市場、資金豐沛,卻遠遠不是臺灣能匹敵。中興ZTE消費終端戰略部副總呂錢浩提到,灣灣最厲害的是工藝(技術),大陸最強的是廣大市場。
關于“市場”,大陸市場2015年買了超過4億臺智能型手機,全球前十大智慧手機廠排名有6家是陸商;資金上更不用說,大陸官方豪擲千金,要培植半導體產業。
即便目前兩岸暫列“平手”的人才,灣灣也面對極大危機,業界已感受大陸搶人才的威協。
從聯發科高層轉戰大陸IC設計公司展訊,擔任高級副總裁的袁帝文,正是灣灣優秀人才流失的縮影。據傳,華為旗下的海思,也有多名臺籍工程人才效力,中芯國際現在更有100多位主管是臺籍人士。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