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帝和朱允炆一直聊到深夜,今天老皇帝算是敞開了心扉,把許多幕后的事情都說了出來,讓朱允炆大開眼界。據老皇帝的感悟,想要發展壯大,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建立好政權,讓下面的老百姓有歸屬感,能夠吃飽飯,能夠交得起糧,可以征更多的兵和提供更多的軍糧;另一條是要善戰的將領和良好的戰略,當然人主自身的素質要非常高,除此之外,就需要一些運氣了,自己就屬于運氣比較好的,所以就成功了。
比如元朝的大軍都在對付韓林兒、劉福通,韓劉二人阻擋了元軍南下,所以朱元璋才能安心經營江南。而在朱元璋羽翼豐滿時,元朝大將察汗帖木兒竟然被部下所殺,其子擴廓帖木兒雖然善戰,但威望不足,無力統一指揮元軍,反而引起了元軍的嚴重內訌。朱元璋去安豐救劉福通、韓林兒時,后路空虛,陳友諒帥大軍沿江而下,卻選擇了猛攻洪都,如果他直下金陵,則朱元璋必敗無疑。再如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張士誠卻按兵不動,如果他從東部進攻,那么朱元璋就無法全力和陳友諒決戰,如果后方有失,恐怕結局難料。在朱元璋全力吞并陳友諒和張士誠時,元軍竟然還在內戰,一直到朱元璋稱帝都沒有停下來。北伐時,元軍主力主要在山西和陜西,山東、河南、河北幾乎一鼓而下,如此元朝大勢已去,回天乏術,才成就了大明帝業。
兩人一直聊到深夜,朱允炆才告辭而去。看著朱允炆的背影,朱元璋心情似乎也不錯。從他內心來說,他還是希望朱家和睦共處,至于兒子的一些小動作,他認為無傷大雅。同時也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會主動造反,因為他留給允炆的資源已經夠多了,兒子不可能成功,只會造成北疆防線的無益損失,大明的邊防恐怕要倒退到洪武五年之前的局面,那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但是他也不能因為這個原因更換儲君,所以只能靠這種方式勸說自己的孫子,不要輕易動干戈,要相信自己的親人,而孫子似乎也聽了進去,這讓他很欣慰。
朱允炆回到端本宮,躺在床上,回想皇爺爺的話,他承認皇爺爺說的話有道理,但是視角不同,結論自然會有所不同。勛貴和親王是大明的兩條腿,皇帝依靠勛貴制衡四方,包括親王,這一套體制在父親活著的時候趨于完美,但父親的意外過世,自己繼位,威望不足,皇爺爺擔心自己控制不了朝堂,所以對勛貴進行了大清洗,如今的朝廷自己確實能控制住了,但是制衡諸王卻有些力不從心,在自己看來,現在的朝廷如同一頭肥豬,有錢有糧,但是沒有合理使用的人才。
勛貴經過大清洗之后,傅有德等人已經很難信任,自己之前想的太簡單了。他們時刻面臨死亡,如果放他們出去領兵,他們會不會破罐子破摔?尤其是出塞半年,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清洗軍隊,等半年之后,軍隊說不定就會被他們完全控制了。說起來很微妙,如果在藍玉出塞的時候,大家知道會有后來的結局,肯定會造反。但當時大家還是興高采烈的,為了朝廷的賞賜,為了消滅了元軍主力而慶賀,真是世事無常啊。
從歷史來看,朝廷無力這種局面是永樂皇帝朱棣解決的,他將靖難之役的心腹派往全國,掌控各地的軍權,從而結束了塞王控制邊疆的局面。但是靖難涌現出的將星能力有限,和開國公侯不可同日而語,因為他們在靖難開始時只是百戶、千戶,至多衛指揮使之類的軍官。所以朱棣最終選擇了遷都北京,親自來守邊,也有一定的無奈。但是靠皇帝守邊,如果遇上無能的皇帝,如明英宗,大明就有傾覆之禍,因為沒有緩沖區,出門就是前線。
第二天起床之后,朱允炆先寫了兩封信,一封給西安的徐輝祖,就目前的形勢詢問其意見;另外一封信讓劉振派人去武學送信,讓武司業陳迪和文司業景清召集武學的官員、教官討論綏遠筑城問題,由武學顧問傅友德主持,另外護衛軍的都指揮使瞿能、衛指揮使宋瑄也要參加,參謀室的人員負責推演。
下午召集卓敬、齊泰、黃子澄、李景隆等人進行討論,首先朱允炆介紹了一下目前的情況,希望大家暢所欲言。
李景隆今天挺高興的,覺得皇太孫又開始接納自己了,所以發言很積極,待朱允炆說完后,站起來道:“殿下,代王有謀逆嫌疑,肯定無法返回大同,燕王身體欠佳,能否出征還是未知數,末將以為應該派重將去接管大同和北平的防務,防止蒙古偷襲。”
朱允炆點頭道:“曹國公所言甚是,孤會考慮這件事情。還有呢?”
李景隆走到地圖前道:“目前蒙古軍的情況我大明雖然不知曉,但是其在大青山一帶集結的態勢已很明顯,我軍要在綏遠筑城,必須擊退敵軍才行。據末將估計,在大青山附近擊敗蒙古軍并不難,但如果蒙古軍不和我軍決戰,而是保持騷擾、偷襲的狀態,那么我軍糧草、民夫的消耗巨大,恐怕會出現問題。”
“那么曹國公認為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李景隆走到地圖的右邊,道:“我軍從北平、大寧、遼東出動騎兵,直撲和林,吸引敵軍回援。”
“如果敵軍不回援呢?”齊泰道。
“那么我軍掃蕩和林后,向西迂回,然后調集大同駐軍向西合圍,敵軍就會被封鎖在大青山附近而被圍殲。”
朱允炆想了一下,道:“那大約要出動多少兵力?”
“北平方向需要出動十萬騎兵,大同方面至少三萬騎兵,綏遠筑城需要出動五萬步軍和五萬騎兵,共計二十五萬人左右。”
眾人面面相覷,都為李景隆的大手筆而震驚,朱允炆看了一下齊泰道:“我大明在大同、北平一帶有多少騎兵?”
齊泰想了想道:“我大明的騎兵多在北平、開平、大寧、廣寧一線,尤其是大寧,統轄朵顏三衛,總計騎兵要超過十五萬,但是朵顏三衛很難全部調動,所以可調用的騎兵預計在六到八萬左右,大同一線的騎兵預計在三萬左右。”
朱允炆笑了笑,心說李景隆果然調查過大明的家底,似乎要一下子全部壓上去,消滅蒙古,這是這太冒險了,如果失利,恐怕大明就沒多少騎兵了,就道:“曹國公,此舉是否有些冒險?”
“無妨,末將已經深思熟慮,末將愿帥十萬大軍出擊和林,然后合圍大青山。”
朱允炆看了看其他人的表情,發現黃子澄的眼睛放光,似乎認為李景隆的策略可行,齊泰則有些凝重,卓敬則是用狐疑的眼光看著李景隆。
果然黃子澄道:“殿下,臣贊同曹國公的意見,肅清沙漠,在此一舉。”
齊泰趕緊道:“殿下,此事臣有不同的意見,如果蒙古軍既不回援,也不駐守大青山,而是突襲我遼東一線,怎么辦?”
李景隆道:“這不可能,蒙古軍目前就已經在大青山集結,怎么會去偷襲遼東?”
“就因為蒙古軍這么早集結,才讓人懷疑其目的。殿下,蒙古人很可能在實行聲東擊西之舉,調動我東線守軍,然后再進行偷襲。”
朱允炆愣住了,他一直覺得蒙古人是弱者,從來沒有想過蒙古人會主動進攻大明,自己在調動軍隊合圍,那么這種調動是不是敵人所期望的呢?如果敵人并不在乎綏遠城,這一切都是敵人的煙霧呢?
但想了想又不合理,蒙古人沒那么大的力量,但是如果沒那么大的力量,為什么會在大青山附近出現呢?
眾人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什么結果,李景隆堅持從北平出兵,橫掃大漠,黃子澄附和,齊泰卻主張慎重,希望了解蒙古軍的虛實再做決定,卓敬則一言不發。
朱允炆無奈,只好宣布散會,改天再討論,但是留下了卓敬,笑道:“惟恭,今天為何一言不發呢?”
卓敬道:“軍略并非微臣所長,胡亂揣測恐怕會影響殿下的思路。臣建議殿下還是聽聽前方將士的意見再做決定。”
“好的,惟恭,孤會等待魏國公和武學那邊的意見再做決定。”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