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亮,朱允炆就被劉振喚醒。劉振邊拉開床簾,邊低聲道:“皇上,該起床了,要上朝了。”
朱允炆有些眼神迷蒙,晃了晃頭,然后坐了起來,看了看睡在身邊的選侍李雨詩,給她蓋了蓋被子,朝劉振“噓”了一聲。然后起身,讓劉振服侍穿衣。
略微洗漱了一下,用過了早點,朱允炆坐在步輦上打著瞌睡。也許是最近壓力太大了,他昨天臨幸了新入宮的選侍李雨詩,李雨詩是蘇州知府李語遲的女兒,有江南女兒的嬌小和溫柔,一夜云雨,到三更才睡去。
一股晨風吹來,朱允炆不由得打了個寒顫,他發現自己有些失常,昨晚是他第一次沒有與皇后共寢,雖然皇后一直勸他要讓后宮雨露均沾,別讓宮人獨守空閨,但自己一直沒有這么做。也許是昨日對周王、馮勝、王弼等人的處置,讓他有些懷疑自己,導致壓力太大,最后才尋找女色刺激。怪不得亡國之君多縱情酒色,面對困難時,縱情酒色可以讓人忘記迫在眉睫的危機。想到這里,朱允炆輕輕坐直了身體,張開手臂,深深吸了一口清晨涼爽的空氣。之后,他喚過劉振,低聲交代了幾句,劉振點頭答應。
今日的大朝看起來和平日情況差不多,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各自報告了一些事情的進展,朝會每天都開,所以新事情不多。
待六部長官報告完日常事務后,“遼東招撫使高巍招撫遼東各部,回朝交旨。”隨著聲音,一個身穿緋色官服、頭戴六梁梁冠的官員出列跪在殿中。朱允炆眼睛一亮,道:“高卿平身,將此次見聞說給朕和各位朝臣聽聽。”
高巍站了起來,他是遼州人,身材高大,濃眉方臉,目光炯炯,拱手道:“皇上,臣建文元年一月領命,從沈陽北上,經鐵嶺衛、三萬衛,到眺兒河上游的兀良哈營地故地,然后沿松花江南下,最后到達鴨綠江,沿江南下,最后到達金州衛,坐海船到山東登州,今日回朝交令。”
“從沈陽以北,漢人極少,大多為蒙古人、女真人、高麗人,其中三萬衛、鐵嶺衛就有很多女真人。另外自從遼東都司清剿兀良哈營地之后,那里也變得人煙稀少,只有少量部落牧民在附近游牧.......”
“從松花江下游到鴨綠江流域,其地原有的百姓大多被我朝遷移到撫順衛、定遼右衛和沈陽中衛等地。所以當地多為女真人,大多是元末大亂時從極北之地遷徙過來。女真部落人口不多,較大的部落被稱為建州......”
朱允炆坐在龍椅上聽著高巍的敘述,有些失望,他發現高巍行走的地界應該還沒有出后世的吉林省,不過其敘述的女真人部落讓他心頭一震,尤其是這個“建州”,更讓他想起了一些特殊的事情。不過他并沒有表露出來,而是對高巍道:“高卿辛苦,朝后到乾清宮,朕要詳細了解一下卿的遼東之行。卿辛苦了,退下吧。”
高巍猶豫了一下,才從懷中拿出另外一本奏折,道:“皇上,臣還有本奏。”
“呈上來。”
朱允炆拿過奏折看了看,大致內容是:“高皇帝分封諸王,此之古制。既皆過當,諸王又率多驕逸不法,違犯朝制。不削,朝廷綱紀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恩。賈誼曰:‘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今盍師其意,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則籓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臣又愿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饋問。賢者下詔褒賞之。驕逸不法者,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豈有不順服者哉!”
朱允炆皺眉想了一會兒,沒有說話,一時間朝堂上安靜了下來,過了好一陣子,才道:“高卿所言甚佳,朝會后一并商議,如何?”
“臣領旨。”
高巍退下后,兵部尚書齊泰站出來道:“皇上,臣前日得到奏報,燕山百戶倪瓊告變,敘說官校於諒、周鐸等陰事,臣請皇上下旨擒拿所告官校,另外下詔斥責燕王,令其自白和反省。”
“擒拿官校之事,準奏,斥責燕王大可不必,令北平布政使茹常傳達一下朕的意思,讓燕王管好他的三護衛。”
齊泰待要再言,卻被朱允炆打斷,只能怏怏而退。
齊泰開了頭之后,禮部、吏部、都察院都上奏有告藩王不法事的,計有岷王、湘王、齊王等不法之事,還有人上奏周王、代王有異謀,朱允炆皆不表態,讓他們等候旨意。
......
乾清宮。
朱允炆聽高巍詳細敘說了遼東見聞之后,讓他坐下,舉起其后一份奏折道:“高卿,朝臣大多主張削藩,你可知為何?”
“臣以為,朝臣大多認為藩王在封地中作威作福,有傷朝廷圣明,另外藩王大都擁有軍隊,朝臣認為他們會造反,所以要先下手為強。”
“那你認為呢?”
“皇上,臣以為直接削藩有傷圣明,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實行推恩,將諸王南北對遷,如此則諸王勢力日衰,最后不足為道,如此既不傷皇家骨肉之情,也避免了藩國尾大不掉。”
朱允炆笑了笑,道:“高卿,你所言不錯,推恩確實是良策,但這能避免藩王反抗嗎?朕的這些王叔能甘心嗎?”
“為何不甘心?其俸祿不減,子孫繁衍,朝廷更會厚待他們,他們還能有什么不滿?”
朱允炆定睛看了看高巍,屏退了眾人,背手道:“高卿,你知道朕是怎么看藩王的嗎?”
“臣恭聽圣言。”
“呵呵,不必如此,你坐下,藩王分為內地藩王和邊塞藩王,內地藩王其實不足為慮,朝廷的力量對付他們如泰山壓螻蟻,你的換封令肯定可以實行,但是邊塞諸王不同,其護衛及邊軍英勇善戰,自古以來,邊軍與京師禁軍就是刀刃的兩面,邊軍抵御異族入侵、開疆拓土,禁軍護衛京城,維持對內地的戰略優勢。邊軍如果不強,則國家有傾覆之禍,禁軍由于久無戰事,則日漸衰落。從歷史來看,還沒有邊軍戰敗,禁軍力挽狂瀾的事情發生,卻往往有邊軍反叛,威逼京師的事情發生。所以群臣所謂的削藩與朕所想的削藩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想法朕也知曉,一會兒給你解釋。朕所想的削藩是解除邊塞諸王的兵權,這樣朕才能安寢。”
高巍聽完朱允炆的話后,思索了一會兒,拱手道:“皇上,根據臣的理解,皇上是擔心邊塞諸王重演邊軍之亂?”
“是的,高卿何以教我?”
高巍道:“皇上,如今所謂邊塞只有開平、綏遠和大寧,綏遠并無無藩王,開平隸屬北平,所以皇上擔心的就是燕王和現在的周王,對吧?”
“是的。”
“皇上,臣愿去北平、大寧宣旨,將換封詔令通知燕王、寧王,同時曉以君臣大義,他們都是太祖皇帝親子,皇上的親叔叔,一定會謹遵朝廷詔令。另外邊塞苦寒,諸王戍邊多年,櫛風沐雨,臥冰飲雪,勞苦功高,皇上將其遷移到內地,榮養終生,這既全了君臣之義,又彰顯天家的忠孝仁愛,豈不美哉?”
高巍的一席話確實驚到了朱允炆,他本能的想說書生之見,但想了想道:“如果燕王、周王起兵謀反,高卿就有可能被他們祭旗,你不怕嗎?”
高巍撣了撣袍袖,雙膝跪倒,凜然道:“皇上,臣萬死不辭!”
朱允炆趕緊將他扶起來,想了想道:“一會兒朕會召集朝臣討論換封令,明日朕會派人到各地宣旨,今天你考慮一下,明天朕會再問你的意見。”
“臣不需要考慮,臣愿往!”
朱允炆拍了拍高巍的肩膀:“你在這里等一會兒,朕召集學士們議事。”
......
最后討論的結果是,親王之子南北換封,親王本人也可以向朝廷申請換封。
第二天,朱允炆宣布換封令,派人給二十五個藩王傳旨,其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去北平、大寧的新任吏部左侍郎高巍。
這一天,是七月十五,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