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后世的話說,楊榮祖上三代貧農,其曾祖和祖父都是濟度的船夫,雖然貧困辛苦,但二人都是心地良善之人。有一年,連日大雨,溪水猛漲,沖毀居民房屋,一時間,船夫成為了幸運兒,因為他們晝夜都待在船上,當他們發現水漲時,溪流中飄滿了各種各樣的財物,還有眾多嚎哭求救的百姓,其他人都忙著搶奪財物,只有楊榮的曾祖和祖父忙著救人。雖然活人無數,但無論是現場的,還是聽說的,都認為他們兩個人是傻缺。
也許是天佑善人的緣故,到了楊榮父親的時候,楊家的境況逐漸好轉,所以楊榮才有機會讀書,并在建文四年中了進士,后有幸進入了文淵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當時正是王度最得寵的時候,談笑間確定國家大事,大軍征伐、戶部調運幾乎都是其一言而決,大部分事情都是陛下與之商議后才決定,這讓楊榮艷羨不已,同時又心向往之。
楊榮熟讀經史,對歷朝歷代的官僚機制了如指掌。所以他很早就立下了宏愿,要成為大明的宰輔之臣。雖然高皇帝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并立下祖訓,不許后世再立宰相。但是在楊榮開來,這純屬多此一舉,沒有任何意義。
丞相制度起于秦朝,漢朝承襲之,在漢武帝之前,相權甚重,皇帝也不能等閑視之。基于此,漢武帝分朝廷為內廷和外廷,內廷以大將軍為首,決定軍國大事,外廷以宰相為首,只負責執行,這樣決策權和執行權得到了分離。
隨著大將軍職權的加重,尚書臺隨之興起,尚書本是少府的屬官,是皇帝身邊任事的小陳,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稱六尚,尚書本意是在殿中主管收發文書并保管圖集的小官而已。
到了東漢,丞相名存實亡,權勢遠不能和尚書臺相比,但是尚書臺雖然尊貴,編制上卻依然在少府之下,典型的官卑而權重,與后世的內閣大學士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魏晉時期,尚書臺從少府獨立出來,是國家的最高中樞機關,被稱為尚書省,尚書令是名副其實的宰相。
但是尚書省勢大,又引起了皇權的不安。魏文帝曹丕設立了中書監,掌管機要,起草詔令,相當于后世的翰林院,中書舍人逐漸位高權重。而中書監逐漸演化為中書省,形成了中書省決策,尚書省執行的格局。
中書省規模變大之后,自然搬出禁中,自成體系。這個時候,三省中的另一省門下省同時出現在歷史舞臺,門下省本名侍中寺,是宮內侍從官的辦事機構,簡單來說,就是做一些服侍皇帝的小事,比如尿壺、啐壺之類低賤之事。但是這些人有一個優勢,最接近皇帝,所以逐漸重要起來,黃門侍郎也成為炙手可熱的官職。
到了隋唐時期,華夏形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其實是將前朝數百年的相權演變固定下來,使之制度化。其中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封駁、尚書省執行,隨之而成的是隋唐的多相制,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高官官一起討論,決策,但是尚書省只負責執行,所以理論上是沒有決策之權的,所以為了讓尚書省的長官以及六部長官也能參與決策,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官職-----同中書門下三品,也被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單來說,就是到中書、門下把事情處理(平順)一下。
再之后,如果沒有“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即使是中書、門下的長官也不能被稱為宰相了。
至此因為分權而產生的三省六部制,又走向了集中。
經過五代的戰亂后,為鞏固皇權,宋朝采取了兩府三司制,即主管政事的政事堂,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和主管度支、戶部和鹽鐵的三司使,也就是將政事、軍事和財政完全分開,所以作為一個王朝來說,宋朝是非常穩定的,當然對于外敵來說,也是非常脆弱的。
元朝和宋朝的制度差不多,設立中書省主管政事,樞密院主管軍事,御史臺主管糾察。而這一套制度,明朝基本上全盤接收,只不過樞密院先后改名為大都督府、五軍都督府,中書省自胡惟庸案后被撤銷,權力散布于皇帝、文淵閣以及六部之中。
但這種制度是無法長久的,最有可能填補這個空白的就是文淵閣,它的職責類似于最早期的中書監和尚書臺,所以楊榮一直以身居其中為傲。
但是在陛下北巡期間,文淵閣全部人員隨行,郁新、齊泰等人入文淵閣處理政事,這給了雄心勃勃的楊榮當頭一棒,他發現自己對陛下的判斷有誤,陛下并沒有將自己這些人培養為宰輔的想法,陛下采取的辦法是六部長官入文淵閣,代行宰輔之事,那么自己這些人,前途在哪里呢?
而最近陛下的心情變化,楊榮也看在眼里,據人透露,陛下的煩躁程度可謂前所未有,楚王之亂對陛下的打擊還在燕王之亂之上,這讓楊榮很不理解。在他看來,無論是規模上,還是危險程度上,楚王之亂與燕王之亂完全沒有可比性。雖然他沒有經過燕王之亂,但他聽王度等人講過,當時陛下坦然自若,指揮若定,對燕王余黨的處置也雷厲風行,沒有絲毫的猶豫。
但是這次卻完全不同,按道理來說,楚王之亂雖然牽連甚廣,但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即使陛下不知道謀逆之事,其身邊的五萬精兵也足以擊退一切叛亂,而洛海潮的叛變,確實非常危險,但是陛下有自己的御船,洛海潮能夠做手腳的地方并不多,成功希望并不大。
楊榮記得很清楚,當陛下知道夏原吉和蹇義涉嫌謀反時,似乎受到了很大打擊,而且楊榮還覺得從那之后,陛下看自己的眼神也有些怪怪的,這讓楊榮的心里有些不安,所以才挖空心思投陛下所好,至于劉璟的不滿,楊榮并不在乎,畢竟劉璟的圣眷與死去的王度相比,相差甚遠,其世家的身份,陛下不可能一點忌憚都沒有。
......
“......”
“陛下,楚王雖屬宗室,但謀逆乃大罪,如今經過三法司審議,可謂證據確鑿。即使陛下對宗室關愛有加,但此時此刻,還請陛下早下決斷。”
“......”
“嗯,朕知道了,下朝后,朕會發正式詔書,今日處決人犯,你來監斬!”
“是,陛下!”
“另外,蹇義交接藩王,你們為什么只定了斬立決?”
“陛下,交接藩王,大明律中并沒有禁止,所以臣等以為,斬立決即可!”
“楚王謀反,蹇義和他書信往來,難道不是通風報信嗎?”
“臣等審問過相關人犯,排查過所有的證據,書信往來有之,通風報信確實沒有!
“難道沒有涉及朝堂風向嗎?”
“這個,不能說沒有!”
“那為什么定的不是謀反?”
周新猶豫了一下,跪倒在地:“新本是微末小吏,蒙陛下隆恩啟用,恨不得肝腦涂地,以報陛下天恩。然新只能按照大明律行事,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加減!
“如果,朕一定要加罪呢?”
“那,”周新愣了一下,低頭道:“那是陛下加恩,臣無話可說。但是臣以為,先帝乃創業之君,陛下乃承前繼后之君,一舉一動都將為后世所法效,區區一蹇義,如何處置,根本無關輕重,但一旦陛下開了這個先例,臣恐后世子孫以此為例,肆意加恩,長此以往,大明律,將形同虛設。”菹!”
說話間,周新長跪在地,哽咽不止。
朱允炆聞言,沉默了一會兒,又低頭看了看楚王朱楨的紙條,猶豫了一下,張口道:“這樣吧,朕思索一下,你們一會兒到乾清宮侯旨吧!”
“是,陛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