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十一年。
三月初七。
諸事皆宜,不避兇忌。
卯時剛至,洛陽城中百姓都已洗漱完畢,依次來到大街之上,順著御道兩側,井然有序地向著皇城匯聚。
皇城位于天穹,原本高高在上,這日也降下,唯獨一座高臺冉冉升起,連通崇德殿前,共十二萬九千六百節階梯,意為一元之數,萬物開泰,又似無窮高遠,遙不可及。
此臺名千秋,正是大漢歷代天子,登基祭天之地。
“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nǎng)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享,受天明命,肇造弘基,神功圣武,遺之子孫……”
太常劉逸病逝,劉康得太子信任,得以任職,此刻正立于千秋臺,朗聲宣昭。
皇帝的旨意,分為詔、制、敕、諭。
登基的儀式,分為昭、禱、告、祭。
昭是宣讀大漢的基業、繼承者的功績和臣民的擁護。
此時不僅僅是洛陽百姓目光火熱,帶著發自內心的崇敬與歡欣,大漢十三州,無數郡縣的中央,也蕩漾起波紋,將千秋臺的一切,將劉康的聲音,清晰地傳遍各地。
人皇登基,普天同慶!
“……用干戈而討逆,本仁義而納降,漢業日隆,萬年之頌,詎意宗盟及諸大臣,咸謂神器,不可以久虛,宗祧不可以乏主……”
于是乎,在歷數太子功績的浩大聲音中,顧承微閉雙目,立于殿上,宗正劉虞領三十六位宗室,七十二位侍從,一起服侍新皇穿上龍袍。
這件龍袍以黃色為主,赤色為輔,寓意高皇帝劉邦定漢為土德,革秦水德之位,而后又有王莽篡漢,斬斷大漢祖脈,待得劉秀中興,轉為火德。
上有五岳之影,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
《周禮?春官?大宗伯》上有言,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所謂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五岳對于人界的意義,亦是關系重大,因而道門三山五洞,都將道場山門設在其中。
此刻顧承展開雙臂,穿好龍袍后,洛陽之上,無上炎龍長吟,化作一道赤芒,落入龍袍之內。
它于龍袍上蜿蜒流轉,九大奇火一一分離,化作九龍,與五岳合一。
渾天地動,九五之尊。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國運龍脈,聚于一體,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眾人退開,顧承身形緩緩下落,坐于人皇座上。
三皇神器代表一界本源,得之方為正統。
轟隆!
當人皇座正式成為顧承所有,虛空震蕩,造化龍鼎、山河社稷印、止戈臺等大漢六大玄器紛紛躍出,齊聲道:“參見吾主!”
顧承頷首,伸手一招,六大玄器溢出靈光,進行認主儀式。
歷代大漢天子,至少能得人皇座認可,但其余六大玄器,則情況不一。
如靈帝早年登基時,掃清外戚,大權在握,尚且還能得到一二件玄器認可,然其后并不勵精圖治,反倒一味攬權,昏庸碌碌,玄器自然離他而去。
而今顧承登基,六大玄器齊出,全部認主,獻上本源,唯光武、漢武巔峰時期可比。
“拜見吾皇!”<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