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焱腦海中沒有多少和織布有關的知識,不過在蘇焱看來織布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最困難的對方是如何提高紡織效率。
花費一天時間,蘇焱手中出現一塊只有巴掌大小的麻布,這塊麻布是用直徑足有二、三毫米粗的麻線編織而成的。
麻線選用三號麻繩,三號麻繩直接用麻纖維搓出來,是蘇焱手中最細的麻繩。
到編織麻布這一步,蘇焱找來兩根木棍和幾根骨針作為工具,兩根木棍平行擺放,之后用麻線連接兩根木棍,此為麻布的豎線,增加豎線的數量就是增加麻布的寬度。
再之后蘇焱將麻線栓到一根骨針上,這條線是麻布的橫線,骨針帶著橫線在密集的豎線中一上一下的穿梭,橫線的排數增加,意味著麻布的長度增加。
如此下來,一小塊麻布在蘇焱手中誕生,或許這塊只有巴掌大小的麻布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塊麻布,雖然這塊麻布非常粗糙。
小花小月好奇的從蘇焱手中搶過麻布,放到眼前細細觀察著,蘇焱看著這一小塊麻布,思路不斷飄散。
麻布容易編織,難的是如何提升麻布防止效率,蘇焱自己花費一天時間才編織出一塊巴掌大小的麻布,雖然有第一次編織麻布手生的緣故,不過即使蘇焱熟練了編織麻布的步驟,一天下來也無法編織多少麻布。
紡織麻布只要分成兩道步驟,第一步是紡線,第二步才是織布。
紡線即用麻纖維捻成細細的麻線,麻線越細越好,雖然越細的麻線降低織布效率,不過紡織出來的麻布會變得更加精致。
麻布制成的產品優點是強度極高、吸濕、導熱、透氣性甚佳,它的缺點則是穿著不甚舒適,外觀較為粗糙、生硬,但這不是絕對。
中國出土的最早期的麻布每平方厘米經緯線(即豎線和橫線)在十根左右。
春秋戰國時期的許多苧麻織品織制得非常精致,有的甚至可以和絲綢媲美,當時的權貴就常將精美的麻織物作為互相饋贈的貴重禮品。
據《左傳》記載,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9年),齊相晏嬰親手贈給鄭相子產十匹齊國產的白經赤緯的絲織彩綢,而子產則把大量鄭國產的雪白苧衣作為禮物回贈給晏嬰,這麻衣上經紗每十厘米竟達二百八十根,緯紗每十厘米竟達二百四十根,細密程度不次于現代麻衣制品。
像蘇焱第一次手工編織的麻布每十厘米豎線和橫線都已經低于五十根,只能用粗糙來形容。
粗糙是粗糙一些,但是紡織效率更高,想要紡織稍微精致一些的麻布,紡織效率降低只是其中之一,用麻纖維捻出的麻線也要更細一點才行,這里同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蘇焱沒指望達到春秋戰國時期那么精致的麻布的標準,能夠達到每厘米十根豎線和橫線就好,這種程度的麻布制成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