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may 17 18:04:58 cst 2016
般波利子道:“回顧古傳,翻查史歷,佛教于中土最蓬勃之時,莫過于禪宗六祖那一代,最膾炙人口的該算是六祖慧能與神秀大師兩人各自寫下的佛謁。”
他唱了句佛號:“眾所皆知,神秀的謁文;身是菩提樹,心乃明鏡臺。日夜勤拂拭,切莫惹塵埃。”
朱還雪唸著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般波利子眉頭低垂:“理論上,六祖謁語較為精深,但若從更高的層次去理解,這兩首謁各有各的奧妙,只是描述不同的境界。”
朱還雪不服:“層次上,六祖肯定超越神秀,他描述了禪理最高境界。”
般波利子開解:“不錯,他是談到禪,卻未說到佛。”
朱還雪驚奇:“禪的境界已是肉身的極限,佛的境界豈非白日飛升?”
般波利子合攏雙手:“六祖慧能之謁乃對人對事,針對神秀大師的謁文作出批評,含諷刺成份,未達成佛力無所不容的階段,故而無法列為無上之謁。”
朱還雪問:“依老前輩所言,世間竟有描寫‘佛’境的謁文?”
般波利子高舉手中的三尊小瓷像,緩緩地說:“老衲手中的三件寶物,剛好能詳細地說明以上的三種境界。”
朱還雪滿臉疑慮:“這三尊小瓷像分別是釋迦牟尼佛像、僧人羅漢像、書生狀元像三種,與六祖慧能所比試的謁文有何關聯?”
般波利子回應:“有關聯,大有關聯,狀元在人們的心目中確有崇高的地位,但于出家人眼里仍然是個凡人,所以狀元像正好對上了神秀的謁,乃‘忌’的境界。”
朱還雪恍然大悟:“我懂了,凡人修行的第一步驟;內心自我禁忌,忌殺生、忌為惡、忌貪嗔癡,神秀大師所描述的是凡人修行必備的心態。”
般波利子微笑:“阿彌陀佛,六祖之謁正好比凝做羅漢像,化成‘禪’的世界,因為六祖詩文重點在于清靜無塵,而禪理正是‘無一物’。”
朱還雪發問:“若要找比禪更高的境界,唯有佛的西方世界,然而‘佛’的意境又該以何種謁語來描述呢?”
般波利子伸出雙掌:“最高境界,‘佛’的謁語就藏在這三尊小瓷像里頭。”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