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由于工作原因過年的時候幾乎沒有回過老家,前年例外,爺爺去世后,算是沾了以爺爺去世為代價的光。城里沒有老家農村那么熱鬧,反而有些冷清。整個一條大街上看不見幾個人,稀稀落落有些蕭條。要不是市政府牽頭搞了一個社火活動,在街上敲鑼打鼓的游行了一趟,讓人感覺不到年味的存在。想起在老家的年味,甚是懷念。
小時候天天期盼著能過個年,一到過年,就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可以拿,還可以拿著壓歲錢買一些擦炮玩。
老家的環(huán)境在多篇文章中提過好多次,屬于比較落后的山區(qū)。可能是落后這一點,反而流傳下來了很多習俗與傳統(tǒng)。所以年味就足了起來。
臘月三十這一天,父親通常拿出塵封已久的筆墨,買上幾張紅紙,再翻開已經被他研究過好幾遍的黃歷,一幅幅鮮明的對聯(lián)就在父親的左思右琢下生成了。父親通常津津有味的欣賞著他的大作,順便問一下旁邊也在瞎欣賞的我們,我們弟兄連連點頭稱贊,父親會心的又笑了。
我和弟弟在下午張羅著貼對聯(lián),凝視著寫有“雞鴨成群”、“膘肥體壯”的字樣,好似乎在干一件極其威嚴的事,有的時候我甚至在想,把這些紅紅的對聯(lián)貼在對應的地方,是不是會發(fā)揮無盡的法力,保佑整整一年的清平安康呢?
到了晚上,一大家人在爺爺、四爺?shù)膸ьI下去祖先的墳前接祖先回家。我們小孩子最為感興趣的就是幫大人們放炮,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磕頭、燒紙。祖先們興許也很高興的跟著我們回家了;把祖先們接到桌子上,擺上各種祭品,祖先們開始享用后代們準備給他們的豐盛晚餐。我們就開始打牌、聊天、喝酒。這一天,似乎就是團圓的象征,只有這一天,我們才像一家人,顯得格外團結,富有凝聚力。
到了凌晨,陪祖先們“盡興”后,年輕的人就去廟里燒頭香。廟里燈火輝煌、青煙繚繞、鐘聲陣陣,各村的人都紛紛而至。見了認識的人互相問候,送上一年最美好的祝福,還會幽默的跟熟人開個玩笑。面對神靈,我們都非常虔誠,祈禱著、跪拜著。
大年初一的早上,所有人都起的很遲,這是一種風俗。誰起的早了,誰就是叛徒,至少傳說里是這樣說的。我們其實醒的很早,因為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完成。聽見大人一說話,我們迅速穿上衣服,提著被窩里暖好的鞭炮,拿上寫著“出門見喜”的紅紙飛奔出去。按照父親的指示,貼好“出門見喜”,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用香頭點燃鞭炮,整個山谷中回響著鞭炮發(fā)出的爆破聲。接下來爆破聲此起彼伏,一直響到中午才漸漸停了下來。
吃完母親準備的午飯,拜年的活動就開始了,一家一家的去拜年。見了年長的就撲通跪倒,說明要給誰誰誰拜年,家里的小輩會佯裝著阻擋一番,但跪倒之后,就不再管了。
從初一到初三,有的村會舉行籃球賽,八方村民都慕名參加。伴隨著喇叭刺耳的聲音,在一陣一陣的黃土里小伙子們你搶我奪,為自己的村打拼榮譽。好似乎那個榮譽是無比光榮的,誰輸了就會特別掉面子,強大的村友團是看點,有的村為了給籃球隊加油打氣,開著三輪車、卡車拉著一群人就來了,場面很像打群架,也許他們時刻準備著打群架。
籃球賽結束后,接踵而來的是社火。大家開始敲鑼打鼓,為后面的收社火營造氛圍。起初,社火人們比較重視,搞的像模像樣,有些看頭。但現(xiàn)在演變成一種形式,樂趣不如以前的多。盡管如此,年輕的人還是非常熱衷,大汗淋漓的敲鼓、擠眉弄眼的打鑼。這場社火,一耍就是十幾天。在每天晚上的徹夜奔走里,人們的精力漸漸疲軟了下來。到最后一晚,大家又興奮起來,為收尾喝彩!
在這些娛樂活動的間隙里,夾雜著的是串親戚的社交活動。你來我往,在虛偽中寒暄,在寒暄里表露真情。拜年拜的膝蓋都快要磨爛了,喝茶喝的快得糖尿病了,這才算把親戚給走完了。
這幾年遠離了鄉(xiāng)土,少了那些繁瑣,但缺少了那種樂趣。現(xiàn)在一想,過年,還是在老家有意思。可能那種樂趣不在于樂趣本身,更多的,是因為有家人的陪伴吧!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