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通也注意到了朱元璋的臉色,但他還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里,為了不拖父王與舅舅的后腿,他已經很努力的在讀書了。
到底哪兒不對?自己說的話可是歷代圣人的教誨啊,爺爺怎么會不高興呢?不知道“標準答案”為什么錯的他,只能直愣愣地站在那里。
朱元璋掃視了一下眾人,道:“你們呢?都有什么見解?”
他沒有讓朱允文作答。應該是繼承人上沒他的份。
這就奇怪了。到底是老朱在玩政治,還是歷史已經變了。
朱允炆的好基友黃子澄倒是立即站了出來,道:“陛下,臣以為皇孫所言甚是。圣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行。’李密為人不正,故而眾叛親離,敗亡理所應當。”
這便是教義。在教義上,只要符合儒家的賢君標準的,就是在為帝國培養的優秀的繼承人,是應該感到自豪,并必須站出來維護的。
至于對錯與否……圣人之言,是允許“錯”的嗎?
敢說“錯”,豁出去命,也要與他拼了。
朱元璋的臉色變得更加難看了,都是你們這些腐儒把老子的孫子給教壞了,蒙元入侵中華的時候殺了多少人,他們的身就正了?在馬刀之下你們不還得乖乖聽命?
建文帝被朱棣打成屌絲的三友之一方孝孺站出來,道:“皇孫所言有一定道理,但依兒臣來看還與李密所處的位置有關。李密是在王世充和宇文化及的夾擊下滅亡的,如果他和李淵一樣一面臨敵,或許會……”
說著說著說不下去了,因為他突然想到自己的老子朱元璋當年也是處在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夾擊之下,不也一樣贏了?
但是作為飽讀詩書的士大夫,圣人之言是不許“錯”的。也就是這個時代,如果換一個時代,他們絕對能扯出“錯”的是朱元璋等一百個他不應該贏的理由。
這就是一場鬧劇。
雖然朱元璋的想法是好,太子要涼了,要下去主持大明陰廷,于情于法,他都要保證太子的傳承有序。
這本是很嚴肅,甚至很傷心的選擇,但是這幫人,愣是給弄成了鬧劇。
太子宮的文官謀臣,以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為首一批飽讀詩書的士大夫,才智平庸,也就是說這三個人僅僅是道學名家詩書錦繡文章出身的,根本不具有獨擋一面的宰相風范,這也是建文帝會輸的原因。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由于朱元璋在世之時屠戮功勛老臣,朝廷無能征善戰之將,僅有能打仗的也只剩下洪武朝的功勛耿炳文了,而如鐵璇等一批大才之人在當時也沒有受過多少重要,以致與李景隆這一無能之流也能充當將領。而這也就導致了,建文帝的軍隊與燕王朱棣軍隊一觸即潰。
軍隊強,自然也就沒朱棣什么事了。
但是正因為了老朱的殺戮過甚,所以聰明人都躲老朱遠遠的。比如劉基。
他會主動下去,除了他說的原因,未免沒有老朱的原因在。與其扮君與扮虎,不如直流勇退,一如歷史上的漢相張良。
至于姚廣孝,自然更不用說了。
說白了,就是聰明人遠離災禍,只有飽讀詩書的殉道士才會飛蛾撲火,以生命彰顯儒家教義的高貴。
朱桂看著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