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幸好但凡創業者都有一個優點,臭不要臉。而且他們一點兒也不在乎,一轉身就可以在自傳中寫上“自己經歷了如何的大風大浪”,留與后人。在這時代這樣的自傳,身為王者,人人都在寫,名為“帝王起居注”。所以暹羅王立即轉口道:“下國小王拜見上國天地之子的兒子。”
不要說改個稱號了,哪怕朱桂表示他信仰牛頭神,信不信暹羅王都會想方設法地證明牛頭馬面的偉大。
朱桂跟著笑了起來,雖然從外表上他比這位暹羅王要年輕好幾輪,但他的口氣卻十足像一個長輩:“聽聞暹羅皮膚是黑色或黝黑皮膚;黃金或金黃色。看上去倒與我國傳說的昆侖奴有些相似。”
昆侖奴不是昆侖山的奴隸。在我國古代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一帶,昆侖奴主要指從那里來的仆役,其中大多數是東南亞一帶的土著人,雖然皮膚較中國人黑,但仍然是黃種人。另有少部分是黑人,估計是隨阿拉伯人來華的,這種黑人昆侖奴很少,只有一些社會地位很高的人用得起。另外據有些學者推測,昆侖奴中也許還有達羅毗荼人(印度的一個民族)。
早在唐朝,長安就已經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了,各種膚色的人滿街走,見怪不怪。當時流傳的一句行話,叫做“昆侖奴,新羅婢”。新羅的婢女等同于今天的菲傭,受過專業訓練,乖巧能干。而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貴族豪門都搶著要。此外,昆侖奴還有另外一種來源,指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南詔人也是。隨著唐人使用昆侖奴的流行之后,大約到了宋朝,這股流行風的興起到了東南亞地區,占城開始使用昆侖奴。而緬人到了現在更是直接以昆侖奴(南詔人)為奴兵。后世的柬埔寨的石壁上有這段記載。
不僅僅如此,或許是昆侖奴本身最早便是坐船來的。鄭和下西洋領航的千里眼、順風耳,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侖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獻中并沒有關于鄭和的記載,僅載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預’的經過,當永樂初年間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過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龍江(湄公河)而上,明史并載稱到達真臘,若以一個龐大艦隊出使,深入登陸真臘極為困難,可能分遣使節,從何仙一帶登陸入吳哥城,昆侖奴又可擔任翻譯‘舌人’,又是歷史證明過的忠心可靠。朱桂也就更想拿下這片土地了。
暹羅王哪兒知道由于他的送上門,讓朱桂有了更大拿下這里的把握。
打下土地,并不難。難的是認可,是民族融合。融合不了,就是廣大如蒙元,也是說崩就崩了。
但只要認可、融合,哪怕是崩了上千年,也可以復起。這一點最有名的便是猶太人了。
這幫人哪怕是全世界的流浪了上千年,人家依然是猶太人。
而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沒有做到的。哪怕是號稱融合性最強的漢民族,他們在全世界其他國家也一直保有漢人的身份,但是在東南亞這兒,他們淪陷了。
是,他們也融合了。只不過是他們融入了本地民族,而不是本地民族融入了他們。
其中最重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