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歷190年7月31日清晨,巨大陸腹地,巴爾卡什湖以西,駱沙聯邦共和國境內。
萬里無云的藍天下,除了一望無垠的戈壁荒漠,以及零星的幾株沙棗之外,就只有那座戒備森嚴的軍事基地了。
遠遠的從高空俯瞰,就像頑童在海灘上壘起的沙堡。
空中,朝霞映襯下,一支龐大的機群正朝這邊飛來。為首的,是一個中隊的8架單發中型戰斗機。
全是去年交付的第32批次“戰10b”戰斗機。
與“戰10a”,以及之前批次的“戰10b”相比,第32批次最顯著的變化是在進氣道前段增加了2個斜置的輕載外掛點,能夠用來掛載導航吊艙與指引吊艙,從而大幅度的提高了對地打擊能力。
“戰10b”也由此成貨真價實的多用途戰斗機。
憑借無與倫比的敏捷性,“戰10b”依然是空優戰斗機,具有第三代戰斗機中最出色的纏斗性能。
因為非常敏捷,操作的響應速度極快,所以在私下,飛行員喜歡在其官方名稱前面加上一個“迅”字。
一字之差,含義卻大為不同。
“猛龍”變成了“迅猛龍”。
除了敏捷之外,“戰10”戰斗機的另外一個優勢是便宜,不但采購價格低,使用與維護費用也很親民。
正是如此,“戰10”成為了帝國空軍,乃至全球裝備數量最多的第三代戰斗機。
迄今為止,僅在帝國空軍的裝備數量就已經超過了2000架,還有1000多架出口到數十個國家。
按照廠商估計,“戰10”系列的產量將會超過5000架。
在“戰10b”機群后面,是一個中隊的8架雙發重型戰斗機。
就是綽號“霸龍”,又稱為“霸王龍”的“戰11b”。
嚴格說來,“戰11”才是帝國空軍第一種,或者說理想中的第三代空優戰斗機,一度被帝國空軍寄予厚望。
可惜的是,“戰11a”在首飛之后不久就因為發動機不夠可靠而全面停飛,批量交付時間也一再推遲。
等解決了發動機的問題,“戰10”已經批量交付給空軍,才用了“11”的編號。
跟“戰11a”相比,深度改進型的“戰11b”,主要就是換上性能更好的雷達,并且在發動機艙采用統一標準接口,能按客戶要求采用其他發動機。其他方面的改進,都以提高戰斗機的可靠性與可維護性為目的。
要說的話,“戰11”才是真正的純空優戰斗機。
受波伊戰爭的刺激,在設計階段,帝國空軍就明確要求,不需要考慮對地作戰,盡最大努力提高機動性能。
此外,空軍堅持要求“戰11”能夠執行截擊任務,用來取代專用截擊機。
結果就是,在內油系數高達0.35的情況下,“戰11”的高空飛行速度達到驚人的2.75馬赫,由此成為了除專用防空截擊機之外,飛行速度最快與全內油作戰半徑最大的第三代戰斗機。
攜帶4枚空對空導彈執行截擊任務的時候,“戰11”的作戰半徑達到了1500千米。
只是,“戰11”的缺點同樣突出。
除了敏捷性不如“戰10”之外,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太過昂貴,就連財大氣粗的帝國空軍都吃不消。
其實,這也是“戰10”能夠獲得帝國空軍青睞的關鍵原因。
迄今為止,“戰11”的產量還不到700架,有接近200架出口給盟友,帝國空軍的裝備數量在500架左右。
這個規模,僅相當于“戰10”的四分之一。
只是,沒人能否認“戰11”是一種改進潛力極為巨大的先進戰斗機。
早在8年多前,用“戰11a”改進而來的“戰11”在空軍發起的“先進多任務空中優勢戰斗機”招標中,擊敗了由“戰10a”改進而來的“戰10”,并且在去年拿到了空軍的批量采購訂單。
只是,這種多用途戰斗機被重新命名為“戰16a”。
因為在去年才投產,所以“戰16a”的裝備數量不到100架,裝備該型戰斗機的幾支聯隊依然在進行換裝訓練。
至于這種多用途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到底有多么強大,現在誰都說不準。
重型戰斗機后面是4架“運10a”戰略運輸機。
做為全球第一種寬機體,而且運載能力達到150噸的戰略運輸機,“運10a”是當之無愧的空中霸王。
不要說中型戰斗機,就連重型戰斗機,在她面前都是小不點。
這4架運輸機,運載了2個戰斗機中隊的全部保障設備物資,以及數百名地勤人員。
正是依靠戰略運輸機的強大運載能力,帝國空軍才成了全球空軍,擁有了向全球任何一處地點投送軍事力量的能力。
早在莫薩危機時期,戰略空運的巨大軍事價值就得到帝國空軍的承認。
在那幾個月里,如果沒有規模龐大的運輸機群,帝**隊肯定會因為保障不濟,不得不放棄東莫薩城。
只是,與“戰11”一樣,戰略運輸機實在是太貴了。
迄今為止,“運10a”的裝備量不到100架。在帝國空軍當中,50噸級的“運11”系列卻多達600架。
此外,戰略運輸機對機場的要求也非常高。
“運10a”在滿載的情況下,需要長達2500米的硬質跑道,而在全球范圍內,只有不到10的機場擁有如此長的跑道。相對的,“運9”這樣的戰術運輸機,能在不到1000米長的軟質跑道上起降。
正是如此,早在10多年前,帝國空軍就提出,要研制一種能夠適應各種場合的大型運輸機。
簡單的說,就是能運載最重與最大的陸戰裝備,具備戰術運輸機的適應性,能在包括野戰機場在內的,任何一條長度不低于1000米,只做了簡單清理的跑道上滿載降落,并且在空載的情況下重新起飛。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有戰略運輸機的運載能力與戰術運輸機的戰術靈活性。
這些要求,不是一般高。
結果就是,努力了10多年,第一架全尺寸的樣機至今都還沒有制造出來,預計最快能夠在明年下線。
不可否認的是,規模龐大的運輸機才是帝國空軍的脊梁。
在“運10a”機群后方,還有2架“油29a”大型加油機,1架“指6c”空中預警指揮機與1架“偵29c”電子偵察機。
這三種支援飛機都采用“c29”民航客機的機體。
因為不需要到前線執行任務,在戰線后方數百千米之外活動,所以帝國空軍沒有專門設計與制造支援飛機平臺。
采用民航客機,能夠大幅度降低日常使用維護費用。
如果說運輸機撐起了帝國空軍的脊梁,那么加油機、預警指揮機與電子偵察機,就是戰斗力的催化劑。
正是有了這些支援飛機,帝國空軍才成了一個整體,戰斗效率成倍的提高。
在最后壓軸登場的,才是帝國空軍的絕對主力。
沒錯,就是戰略轟炸機!
首先是4架“轟9”重型轟炸機。
這是帝國空軍主力轟炸機中,機齡最老的一種,已經在帝國空軍服役30多年,在波伊戰爭期間就是絕對主力。
在那場讓帝**隊鎩羽而歸的戰爭中,總共損失211架“轟9”,其中143架是在執行任務的時候被擊落。
“轟9”也由此成為大戰后,在戰斗損失最多的戰略轟炸機。
只是,帝國空軍沒有放棄這種已經服役了30多年的轟炸機,還繼續進行改進,提高其作戰效率。
關鍵就是,“轟9”的可靠性極高,而且擁有高達35噸的載彈量。
雖然在以防空導彈為主的現代化防空系統面前,“轟9”再也無法像波伊戰爭那樣,幾十架組成一支編隊,飛到目標上空投下數百噸,甚至上千噸炸彈,采用亂炸一氣的方式徹底摧毀目標,但是憑借強大的載彈能力,超過1萬千米的航程,再使用射程達到1500千米的巡航導彈,“轟9”依然有巨大價值。
以巡航導彈為主要武器,“轟9”的作戰效費比遠遠超過了后來研制的各種轟炸機。
接著是4架外形優美的“轟10a”型可變后掠翼戰略轟炸機。
雖然是全世界第一采用可變后掠翼布局的戰略轟炸機,但是嚴格說起來,“轟10a”算不上優秀的轟炸機。
這種轟炸機是超低空突防戰術的產物。
最初,帝國空軍對這種能夠在500米以下的超低空,以1.1馬赫持續飛行,從而突破敵方防空網的戰略轟炸機抱以厚望,準備采購數百架,以取代包括“轟9”在內的所有戰略轟炸機。
可惜的是,獲得預警指揮機加強的現代化防空體系,以及以巡航導彈為代表的遠程精確彈藥,把超低空突防戰術送進了墳墓。
結果就是,帝國空軍只訂購了150架“轟10a”,而且到現在只接收了70多架。
“轟10a”的頭號問題,就是為了同時實現低空超音速突防,以及洲際航程所必須采用的可變后掠翼。
這種通過改變后掠角度,從而調整升阻比,兼顧大航程與高速度的氣動布局存在一個十分致命的缺陷。
結構復雜。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不但死重大,而且可靠性很差,日常維護保養更加是災難,裝備與維持費用高得嚇人。
此外,戰備率也非常低。
其實,這也是帝國空軍不得不保留大批“轟9”的主要原因。
至于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依然在研制當中,而且保密度極高。
目前,外界唯一能夠肯定的就是,這種轟炸機將顛覆所有的轟炸戰術,甚至能夠徹底改變未來戰爭的面貌。
按照外界猜測,那將是一種雷達探測不到的轟炸機。
果真如此,那么以雷達為核心的防空系統都將成為擺設!
依靠隱身能力,這種轟炸機能夠深入敵后,并且用精確制導彈藥,摧毀敵方嚴密保護的戰略目標。
到時,戰略轟炸將成為一門藝術!
誰都無法否認,轟炸機才是帝國空軍的核心與靈魂。
帝國空軍脫胎自陸軍戰略航空兵,依靠轟炸機起家,并且通過大規模戰略轟炸獲得了當今的地位。
帝國空軍的座右銘就是:將敵人摧毀在地面上。
數十年來,帝國空軍一直以進攻為綱,裝備建設全都圍繞著戰略轟炸進行。
在靠近基地的時候,前面2架“戰10b”突然俯沖加速,在從基地上空飛過的時候還突破了音速。
炸雷一般的音爆席卷了整座基地。
繞了一圈之后,那2架“戰10b”又飛了回來。
等降落到跑道上的時候,中隊里的另外6架“戰10b”與8架“戰11b”均已降落。
運輸機在遠處徘徊,把降落航道讓給了2架戰斗機。
為了縮短降落滑行距離,更為了拉風,2架“戰10b”還在降落的時候放出減速傘。
等到2名飛行員從座艙里面爬出來的時候,領隊的空軍上校,該戰術航空兵大隊的大隊長李天凌,已經把軍車開了過來。
這時,首架“運10a”即將著陸。
“你們倆,什么時候能讓我省點心?”李天凌大聲吼了出來,不止是氣憤,還跟運輸機發出的轟鳴聲有關。
開始的事情讓他很后悔,因為在出發之前,他把兩個愣頭青編在替補人員當中。
“李大隊,這不是你教我們的嗎?”
“沒錯啊,你一直教導我們,帝國空軍做什么都得轟轟烈烈,不管在哪里,那都是響當當的頭號主角。”
2名部下這些一說,李天凌給氣笑了。
先說話的是杜大雙,跟著符合的是杜小雙。
沒錯,他倆是孿生兄弟,不過相貌有明顯區別。
不止是在大隊里面,哪怕是在全聯隊,乃至全軍區,這大小二雙都是名聲在外,不過主要是惡名。
之前3年,他倆連續3次奪得帝國空軍“金鷹對抗賽”的雙機聯合空戰第一名。
用別人的話說,他倆兄弟有心靈感應,戰術配合簡直是天衣無縫。
可結果是,倆人連續3年因為日常考核沒達標,沒能獲得象征著對抗賽冠軍身份的“金鷹”獎章。
用一句話來說,也就是恃才放曠。
對這兩個家伙,李天凌簡直是恨鐵不成鋼。
如果不是看在三代之交的私人關系上,李天凌恐怕早就讓他倆滾蛋了。
沒錯,杜大雙與杜小雙是杜康元帥的孫子。
至于李天凌嘛,那就更有來頭了。他爺爺是帝國空軍首任總司令,也是帝國空軍第一位大元帥李云翔,而他的外祖父是帝國陸軍元帥,被稱為“帝國中興頭號元勛”的前任首輔廉旭升。
他還有一個同樣厲害的岳父,前任海軍總司令,海軍大元帥,被稱之為“帝國海軍最杰出統帥”的白止戰。
要說的話,也就只有李天凌能鎮得住大小二雙。
很快,運輸機、加油機、預警指揮機、電子偵察機與轟炸機都降落到了機場上。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