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戰這個問題上,意見還比較統一,即政府官員與軍方將領都認為,在全球大戰已經爆發的情況下,梵羅國肯定無法置身事外,因此就算現在拖著不參戰,最后依然要參與跟梁夏帝國的戰爭。
只是,在何時參戰的問題上,卻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歧。
有趣的是,主張盡快參戰的是那些不懂軍事的政府官員,反到是軍方將領希望拖上一段時間。
前者的理由很簡單:梵羅國需要紐蘭共和國的支持。
至于后者,也只強調了一點:如果紐蘭共和國沒有按承諾在近期參戰,梵羅國將單獨面對梁夏帝國的憤怒。
顯然,以梵羅國的實力,根本不可能戰勝梁夏帝國。
如果紐蘭共和國是在利用梵羅國,借梵羅國打擊與削弱梁夏帝國,遲遲沒參戰,梵羅國就很有可能被梁夏帝國攻滅,而梵羅國做出的犧牲都是在為紐蘭共和國的利益服務,成了紐蘭共和國稱霸的墊腳石。
爭論的焦點就在這,紐蘭共和國會不會在近期參戰。
幾個小時,雙方都據理力爭。
別看政府官員全都是伶牙俐齒的政客,在這場爭論當中,卻沒有占到便宜。
軍方將領不是笨蛋,一直在反復強調一個關鍵問題。
紐蘭共和國還能在戰場外呆多久?
在大陸戰場上,東方集團剛剛發動了戰術反擊。雖然在調整兵力部署之后,西陸集團已經穩住了戰線,西駱沙的大軍也重新發動進攻,先頭部隊已經推進到新羅西斯克與阿斯特拉罕的郊外,但是誰都看得出,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不然西陸集團肯定沒辦法在年內攻滅東駱沙。
從戰略的角度上看,西陸集團其實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按照軍方將領推測,哪怕是西陸集團全力以赴,也只能堅持兩年,然后就會被東方集團擊敗。
要想扭轉戰局,唯一的辦法,其實是開辟第二戰線,讓梁夏帝國分兵。
當然,梵羅國在南方次大陸發動戰爭,能夠起到類似的效果,只是不會很明顯,畢竟梵羅國能夠威脅的是巴鐵。以梵羅國的軍事實力,特別是空軍,對隔著無極高原與東南地區的梁夏帝國,幾乎是無能為力。
言外之意,梵羅國參戰,對牽制梁夏帝國幾乎沒有幫助。
那怕攻滅巴鐵,因為梵羅國海軍不值一提,紐蘭共和國又沒法派海軍來梵炎洋,所以對整體戰局沒有多大影響。
那么,就只能由紐蘭共和國來開辟第二戰場了。
從戰略的角度來說,也就只有東望洋,具有足夠巨大的價值,能逼迫梁夏帝國從大陸戰場上分兵。
波沙灣那邊的情況也差不多。
聯軍已經發動地面進攻,雖然還在兩河國南部地區鏖戰,沒向北推進,但是兩河國戰敗已成定局。
按照軍方將領做的推測,也就一個月到兩個月,聯軍就能推翻侯賽因政權。
關鍵還有,波伊國至今按兵不動。
之前就有情報,波伊總統已經多次拒絕紐蘭總統特使提出的參戰請求,表示不會單獨向梁夏帝國開戰,更不會在沒有其他盟國參與的情況之下,為了曾經的夙敵,向另外一個強敵開戰。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自身安全沒受到威脅,波伊國就不會為了兩河國參戰。
顯然,這擺明了是要紐蘭共和國采取實際行動,而不是把盟國頂到前面當盾牌。
要拯救兩河國,只能是紐蘭大軍。
從軍事層面看,只有紐蘭共和國正式出兵,哪怕只是派空軍過來,波伊當局才會正式向梁夏帝國宣戰。
當然,還有東望洋。
要說的話,當前的局面,已經是戰后幾十年來,對紐蘭共和國最利的,已經到收復霍瓦依群島的絕佳時機。
即便在當初的波伊戰爭時期,梁夏帝國在東望洋上的兵力都沒有現在這么羸弱。
別看在東望洋上有5艘航母,可是僅3艘大型航母在霍瓦依群島那邊,另外的2艘超級航母在西南東望洋。
更加重要的是,這2艘超級航母屬于機動部隊,而且主要是面對梵炎洋。
也就是說,如果南方次大陸這邊爆發戰爭,這2艘超級航母就會被派往梵炎洋,而留在東望洋的就只有3艘大型航母了。
相對而言,紐蘭海軍能在半個月之內,把部署在東望洋的航母增加到5艘!
如果算上背靠本土,紐蘭海軍在霍瓦依群島方向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這個時間窗口不會一直存在下去!
從當前的局面來看,最快一個月之后,擊敗兩河國之后,梁夏帝國就能通過增加部署在巴鐵的航空兵,就能夠用一支艦隊封鎖梵羅國,在東望洋上保持5艘航母,從而保持足夠的兵力。
哪怕沒有在1個月內戰勝兩河國,梁夏海軍也會在2個月后,獲得2艘完成維護保養的大型航母。
到時,仍然能在東望洋保持5艘航母。
半年之后,隨著封存的航母重新投入使用,以及大修的航母重新入列,梁夏海軍的實力將達到開戰后的第一個高峰。
擺在紐蘭共和國面前的現實非常殘酷。
錯過這個時間窗口,就再也別想奪回霍瓦依群島了!
霍瓦依群島又不是大陸,土著居民總共不到10萬,也許再過幾十年,就都成了梁夏帝國的臣民。
此外,還有西南東望洋,也就是奧國。
在上次大戰的后期,也就是布蘭王國戰敗之后,梁夏帝國就出兵奧洲,控制了這塊原本屬于布蘭王國的殖民地。
嚴格說來,奧國當時在名義上依然是布蘭王國的附屬國,只是擁有自治權。
不說別的,奧國的國家元首,即總督,依然是由布蘭王國的國王任命,而且奧國在法理上屬于布蘭王室的海外領地。
在獲得了實質性的獨立之后,總督就只是一個象征,大權掌握在總理手上。
因為布蘭王國已經戰敗,而且紐蘭共和國也喪失了在東望洋上發動反擊的能力,連東望洋艦隊都全軍覆滅,所以在梁夏帝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奧國當局做出了理智選擇,向梁夏帝國投降。
問題,就出在這里!
在策劃投降的時候,奧國的那些政客,不知道是腦袋進了水,還是哪根腦筋搭錯線,竟然要公開投降。
按戰后的解釋,奧國領導人希望通過公開投降,爭取更多的優待條件。
比如,確保奧國在戰后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不會因為戰敗而淪落成為梁夏帝國的殖民地。
這下,麻煩就大了。
在東望洋艦隊覆滅之前,當時的紐蘭聯邦向奧國派遣了約200萬兵力,并且負責奧洲的防御。
顯然,這些紐蘭軍人并不想投降!
結果就是,在奧國當局宣布投降之后,駐扎奧國的紐蘭軍隊迅速出擊,控制了包括首都本爾墨與頭號港口尼悉在內的所有大城市。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梁夏帝國只能推遲進軍奧洲的行動,而且用戰略轟炸取代。
所幸的是,幾個月之后,紐蘭聯邦就爆發內亂,華萊士逃離本土,去了霍瓦依群島,而東望洋艦隊隨后就向華萊士效忠。
如果再拖上幾個月,情況將變得更加復雜。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梁夏帝國才奪取與控制了奧洲。
雖然最后兵不血刃的占領了奧洲,但是在最為關鍵的問題上,一直就存在爭議,梁夏帝國在奧洲的統治權是否合法。
如果是靠戰斗打下來的,自然不存在任何疑問。
關鍵就是,梁夏帝國是在由華萊士為首的紐蘭聯邦政府下達命令,也就是紐蘭駐奧軍團投降之后,才占領奧洲,并且獲得統治權,而華萊士下達的投降命令是否合法,那就存在疑問了。
不管怎樣,現在全球承認的是紐蘭共和國,當時的華城政權。
正是如此,在戰后幾十年里,紐蘭共和國一直沒有跟現在的奧國當局建立外交關系,甚至沒有承認當今的奧國政權。
此外,奧國前政權的流亡政府也一直存在,而且就在紐蘭共和國扎根。
不過,最為關鍵的,仍然是梁夏帝國在奧洲推行的移民政策。
在上次大戰結束的時候,準確說是在遣返了所有的紐蘭軍人,以及所有在戰爭中涌入的非法移民,比如大約400萬狹夷難民之后,奧國人口總共還不到2500萬,而且基本上全是西方殖民者的后裔。
現在,奧洲的人口已經超過7000萬!
關鍵還有,西方殖民者的后裔就只有3500萬,自然增長了大約1000萬,另外的3500萬人當中,有大約2500萬來自梁夏帝國、高巨王國與狹夷皇國等東方國家的移民,還有大約500萬來自東南地區,另外的500萬來自南方次大陸,其中僅僅是來自巴鐵的移民就有大約350萬。
如同潮水般涌入的移民,成為了奧國在戰后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要說的話,人口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
只是,這同樣改變了奧國的人口結構。
雖然以殖民地后裔為主的西方人,依然是奧國的第一大種群,但是占比已經低于能夠發揮主導權需的50,而其他移民,特別是東方移民,占比已接近40,在奧國的政治體系中擁有很高的發言權。
有趣當時,在這2500萬東方移民中,梁夏帝國的移民反到不多。
按非官方統計數據,奧國的梁夏移民總共還不到600萬,按人口為準,只算是奧洲的第五大種群。
梁夏移民不多,主要是沒有多少人愿意來奧國,畢竟梁夏帝國本身就足夠強大。
只是,這500多萬梁夏移民處于奧國社會金字塔的最頂端。
很多人都認為,因為梁夏帝國的是上次大戰戰勝國,而且在戰后占領奧洲,所以梁夏移民能獲得很多優待,自然能在戰后的奧國處于統治地位。實際上,梁夏移民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勤勞。
這也是東方移民的共同特點。
比如大約1200萬狹夷移民,就是依靠勤勞與肯吃苦的干勁,不但在奧國是人口居于第二的種群,而且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高巨王國的移民也差不多,都依靠吃苦精神獲得了應有的社會地位。
其中,狹夷移民最特殊。
戰后,第一批來奧國的狹夷移民,更像在“安置”難民,或者說兌現當初對狹義勞工許下的承諾。按照不完全統計,只是以“自愿”原則接收梁夏帝國安置政策而來到澳洲的狹夷移民就超過300萬。
正是如此,奧國成了狹夷皇國在戰后最主要的貿易對象與移民目的地。
這也造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奧國的社會結構不可避免的被撕裂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舊移民與新移民的矛盾早已經變得不可調和。
當然,這也是紐蘭國務卿提到的,會在參戰之后出兵西南東望洋,還有很大把握控制奧洲的原因。
可問題是,梁夏帝國絕不會坐等奧洲發生內亂。
隨著全球大戰爆發,梁夏帝國必然向奧國增兵,或者讓奧國組建更多軍隊,并且靠軍隊維持秩序。
毫無疑問,奧國的軍事力量,必然是以新移民為主。
此外,陸軍擴軍也就是幾個月的事情。
等到幾個月后,梁夏帝國增強了對奧洲的控制力度,紐蘭共和國就不可能那么順利的拿下奧洲了。
強攻奧洲?
顯然,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紐蘭共和國與奧洲隔著半個地球,別說紐蘭海軍還不夠強大,哪怕已經是全球第一,只是超過了2萬千米的保障線,就能讓紐蘭軍隊望而卻步。相對的,梁夏帝國的奧洲的補給線不到1萬千米,負擔輕得多。
由這幾個問題,就不難看出,如果紐蘭共和國打算采取行動,就必須抓緊時間,在近期參戰。
那么,再等幾個月,又有何妨呢?
至于紐蘭國務卿的威脅,也就是梵羅國后參戰的話,會失去紐蘭共和國的支持,簡直就是在放屁。
如同梵羅國需要紐蘭共和國的支持與援助,紐蘭共和國同樣離不開梵羅國。
不跟全球人口第二多的國家結盟,紐蘭共和國憑什么去挑戰梁夏帝國?
哪怕在這場戰爭中取勝,以3億多的人口規模,紐蘭共和國無論如何都無法在戰后稱霸全球。
能夠幫助紐蘭共和國坐上霸主寶座的,只有梵羅國!
即便是在短期,或者說軍事戰略,紐蘭共和國也需要梵羅國。
只要紐蘭領導人還想取得這場大戰的勝利,哪怕只是有限的勝利,比如奪回被梁夏帝國霸占的霍瓦依群島,那也需要梵羅國的支持與協助。如果沒有梵羅國支持,紐蘭共和國連半點勝算都沒有!
那么,還有什么理由急著參戰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