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后,陸游帶著數人離開汴京,趕往海州赴任,籌建海州市舶司和回易處。
朝廷有了賺錢的門路,也開始逐步實施,但要收到錢,恐怕也要一年以后,朝廷缺錢,依然是刻不容緩的大問題。
為解決短期內用錢的問題,趙和群臣想了很多辦法,但吵來吵去,都沒有來錢最快、對朝廷和百姓危害最小的辦法,僅有的兩個辦法也沒有達成共識。
一個賣官,一個賣爵。
這兩個辦法來錢最快、最直接,但對朝廷和百姓傷害很大,并且遺禍無窮。
但在朝廷國庫空虛、急需錢財的時候,這兩個辦法又是最吸引人的,只是這個口子,誰也不敢拍板開,畢竟買賣官爵將來是要背負罵名的。
趙最為皇帝,自然不能直接參與具體事務,并且為國庫籌錢籌糧也是執宰們要操心的事。
于是陳康伯和史浩等人商議,認為眼下汴京度日艱難,若是熬不過前兩年,大宋的氣數恐怕不會長久,所以不論如何,一定要把前兩年熬過去,只要能為國庫籌到錢,又何懼罵名!
最終陳康伯主動攬過買賣官爵之事,趙沒有拒絕。
五日后,朝廷頒布招賢詔書,說朝廷北遷汴京以來,深感人才稀少,加之北伐多年,宋金兩國征戰不休,逃難之人數不勝數,州府、縣衙官職也多有空缺,地方治理混亂,為盡快平靖地方,讓百姓安居樂業,朝廷急需治理人才,特此允許各地鄉賢參與地方官府治理,自即日起,三個月內,各地鄉賢可來汴京招賢館自薦,朝廷擇優授予官職爵位,共建大宋盛世。
能稱為鄉賢的,在地方上都是有錢又有勢的大家族頭面人物,都是見過世面的聰明人,朝廷招賢詔書一下,他們幾乎都明白了朝廷的意圖。
有錢不算什么,有勢也算不得什么,在當地有錢有勢也只能局限于當地而已,如果能以鄉賢之身謀得一官半職,就算進了官場,進了士大夫階層,不管能不能更進一步,子孫后輩,以此為起點,種種好處將受用不盡!
半個月后,朝廷招賢的消息很快在江北各州各府傳開,各地有頭有臉有錢有勢的人物開始蠢蠢欲動,自薦招賢便不需看別人臉色,地方官府也不能阻攔,人人都有機會進汴京招賢館,但官職爵位數量肯定是有限的,此事自然是宜早不宜遲。
于是各州各府自認為鄉賢的人爭先恐后朝汴京趕去,只為盡早爭得一個官職或爵位。
各地鄉賢到了汴京招賢館,便按要求填報自薦材料,籍貫、年齡、家世、鄉賢事跡、官場關系、田產等全都要填報。
填報之后,招賢館官吏便告訴他們,招賢館會等三個月自薦結束之后,公布各地自薦名單,然后在一個月內遴選完畢,授予官職或爵位,所以接下來的三個月,鄉賢們可以留在汴京等消息,也可以先回老家去,但招賢館建議他們留在汴京,因為不定時會有消息放出,如果錯過了,可沒后悔藥吃。
從各地趕來汴京的鄉賢都是腦子靈活的聰明人,能留在汴京,就有機會結識汴京官員,即使在招賢館得不到官職或爵位,也是不會虧的。
所以,來到汴京的鄉賢們,幾乎沒人走,除了個別人要趕回老家處理家事,絕大部分都留在了汴京。
這些人在地方上都是有錢有勢的,如今來到汴京,天子腳下,雖說權勢幾乎沒有了,但他們手里的錢還是實實在在的,一文一銀都沒少。
隨著成百上千身懷巨款的鄉賢陸續來到汴京,鴻賓樓的生意很快好起來了。
鴻賓樓在臨安也是最好的酒樓,在臨安只對官職達到五品以上的客人開放,但在汴京的鴻賓樓略有不同,因為汴京的官員都很節儉,朝廷連薪俸都很難足額發放,連皇帝都只有幾套換洗衣裳,哪個官員又敢常去消費最昂貴的鴻賓樓?
鴻賓樓投入巨資,在汴京虧本經營三個月后,迎來了轉機。
這批沒有官職爵位在身的鄉賢身上是有錢的,所以原本看重客人身份的鴻賓樓降低了門檻,只要有錢便都可以進入,畢竟賺錢是鴻賓樓的主要業務。
在鄉賢出現在汴京一個月后,趙翻看過內侍省遞呈的賬冊,眉宇之間的陰霾終于消散了一些。
金國雖禍亂多年,民間還是積攢了不少財富,依靠這些財富,朝廷北遷汴京的第一個年頭,終于能熬過去了!
隨后,趙下令內侍省,將他們籌措來的錢財劃撥五成給戶部,其余的歸入內庫,以后也照此執行。
戶部拿到錢后,各部各司很快找上門來,在陳康伯、史浩主持下,瞬間瓜分一空。
因為這筆錢,在京官員,終于臘月年底之前領取到了一套新的官服。
戶部依靠內侍省一個月一次的撥款,慢慢清還各部各司的欠賬,六部二十四司逐漸開始正常運轉。
鄉賢們在汴京玩的很高興,每天都能結識天南海北的新朋友,誰也不知道他們以后會不會在官場上有交集,是以幾乎全都是和和氣氣,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能搞好關系就絕不會錯失機會,酒宴茶會、夜游聽曲,是新老朋友聚會的必備項目。
鄉賢們留在汴京等消息、經營關系,而他們的錢,源源不斷的流進鴻賓樓,流進客棧,流進茶樓、酒樓,流進勾欄瓦舍,留在了汴京。
因為有這群消費群體存在,汴京周邊人口迅速開始向汴京城回流,特別是各類大小商賈。
鄉賢中有不少本身除了經營田產之外,還經營各種其他產業的人,嚴格來說,他們很多人本身就是商賈。
商賈之間自然會生意可談,有生意可做,在普通商賈看來,鄉賢們掌握的人脈資源是無法估量的,能跟一個地方的鄉賢搞好關系,到時候去那個地方經商,定然能得到不少助力。
所以在汴京很快形成了相互追逐的局面,普通商賈追逐各地鄉賢,想跟他們套近乎、搭關系,而鄉賢們則忙著結識在京官員,尋找靠山,尋求照顧。
在無數人熱情追逐之下,各類人才開始聚集,凋零的北都汴京漸漸活絡起來,逐步向著欣欣向榮的局面前進。
招賢詔令下達三個月后,招賢館當即閉館,停止接收鄉賢自薦材料。
閉館三日之后,招賢館重開,各州各府各縣自薦名單統一在館內張榜公示,同時公布的還有各地官職空缺數量和具體官職。
與此同時,招賢館宣布,自次日巳時三刻開始,各州鄉賢以州為單位,在既定時間在招賢館指定房間做自薦陳述,過時不候。
次日巳時,潁州近二十名鄉賢在招賢館遴選閣前等候,排在他們后面的是宿州鄉賢,再之后的是黃州鄉賢,緊接著是江陵府鄉賢,他們后面還有好幾波人,每州鄉賢進入遴選閣的時間只有一個時辰,只會斷不會長。
巳時三刻一到,把守遴選閣的值班守衛打開大門。
門前官吏手持名冊,唱州名之后,一一點名核對自薦鄉賢,確認無誤后,籍貫為同一州府的鄉賢進入遴選閣中。
遴選閣內,除了主持此事的宰相陳康伯外,還有吏部、禮部、戶部員外郎陪同,共同參與遴選。
陳康伯先代表朝廷和招賢館,將朝廷北遷汴京之后百廢待興的處境和難處說與眾人聽,表達了朝廷為減輕百姓負擔,使天下盡快安定,而宣布免除三年賦稅的苦衷,并告訴他們,如今朝廷新遷,較為困難,身在招賢館的諸位鄉賢,對穩定地方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次朝廷下令招賢,就是希望各地鄉賢都能積極響應號召,參與地方治理,與汴京朝廷共度時艱。
見眾人明白他的意思之后,陳康伯馬上宣布開始自薦陳述。
鄉賢都是人精,哪里聽不出來宰相的意思。
其實在初來招賢館填報自薦材料后,鄉賢們基本都明白朝廷的意思了,朝廷不就是缺錢嘛,對他們來說用錢換官,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好事,這種機會一旦錯過就很難再有。
大宋歷來都是科舉取士,想做官要么去好好讀書考進士,要么父輩是高官,得朝廷恩蔭,除此之外就只有從軍一途,用命搏出一個官職來。
如今朝廷困難,急需錢財,他們能拿錢財換一個官職和爵位,這可是幾生幾世修來的機會,試問誰不愿意?
于是,在陳康伯話音剛落之時,馬上便有一鄉賢搶先上前一步,從人群中走了出來,直言他家有良田千頃、桑田千畝、紡織作坊三個、染坊兩座、綢緞莊兩個,所產絲綢布匹遠銷建康、揚州,每年收獲的糧食也有不少,平日在鄉里都是善待百姓,從不仗勢欺壓,遇荒年都會降低田租,甚至免息借糧,接濟同鄉災民,如今朝廷北遷,愿捐獻良田五百頃、紡織作坊兩個、染坊一座、綢緞莊一個,以示慶賀!
誰知,戶部官員卻道,捐獻是好事,但捐獻這些產業,朝廷是沒法接收的,總不能派人去潁州專門經營這些產業吧!
那鄉賢腦子一轉,馬上回道,他的意思是將這些產業每年所出,悉數捐獻給朝廷!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