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綸、李經方一行到達天津以后,也受到穿者的熱烈接待,夏博海和秦錚一起接見了兩人,并且高度贊揚李鴻章顧大局的行為,也對張佩綸和李經方親自去山海關再三致謝。
第二天一早,特種部隊,二團的團部一營、二營以及張佩綸、李經方兩人登上長白山艦,駛向山海關而去。
山海關離天津的海路大約有公里左右,長白山艦以14節的經濟航速行駛,大約需要8個時左右。其實從天津到山海關是有一條鐵路,稱為津榆鐵路,(山海關又稱榆關),南起天津林西鎮,北至山海關城里,189年動工,1894年春通車,長17公里,后成為京奉鐵路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也是清朝最早修建的鐵路之一,因為山海關也居北京的外圍防御關隘,因此由鐵路連通,有利于兵力的輸送。
不過現在還不知道山海關守將態度如何,如果冒然乘火車運兵到山海關去,容易引發誤會。而山海關依山臨海,是一座海陸兩線的關隘,在關城東南有老龍口港口,可以停泊船只,因此軍委才決定出動長白山艦,運送張佩綸、李經方及軍隊由海路去山海關。而且長白山艦是一艘兩梄船塢艦,有強大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如果山海關的守將拒絕讓穿者進關,那么就馬上以武力強攻山海關,當然由于長白山艦的武備并不強,于是軍委又派三亞艦為長白山艦護航。
上次隨李鴻章來訪問天津的時候,張佩綸和李經方都在大沽口港見到過長白山艦,當時就十分震驚這艘軍艦的體形巨大,不過那時只是遠遠的看到,而登上了長白山艦之后,才對這艘巨艦的龐大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在這個大即正義的時代,巨大的體形身就是強大的戰斗力,因此張佩綸、李經方都頗為興奮,畢竟兩人都是跟隨李鴻章創建北洋海軍,對軍艦也有十分特殊的感情。
由于一路上無事,在兩人的要求下,二團團長邱亞輝陪著兩人在長白山艦上轉了一圈,并且解釋這艘軍艦并非戰斗艦只,而是一艘兩梄船塢艦,用途是兵力投送和兩梄登陸作戰,并且還帶兩人到長白山艦的駕駛室和塢艙里去看了看,并且解釋了長白山艦的登陸模式,也讓兩人大為感嘆,以前就知道軍艦就是重艦巨炮,而運兵、運物資什么的都是運需船的任務,卻沒有想到,原來軍艦還有這樣用的,將運兵和戰斗結合一起,這次到是真長了不少見識。當然邱亞輝并沒有帶他們去指揮部,畢竟在指揮部里有太多穿者的秘密,可不能被他們看到。
在艦上吃過了午飯,到下午點鐘左右的時候,艦隊到達山海關的海面,這時海面上的天氣十分晴好,站在長白山艦的瞭望臺上遠遠的看去,可以十分清楚的看見巍峨起伏的山嶺,以及隨著山嶺上起伏蜿蜓的長城,和豎立在山嶺上的關城。
山海關是中國最著名的關城之一,自古即為中國的軍事重鎮。在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關設衛,位于長城東端,因關城在狹長的山、海之間而得名,山海關北依燕山,南臨渤海,東接遼寧,西近京津,地勢拆沖險要,扼守關內外鐵路之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被喻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加之距山海關城西南 15公里的秦皇島,是中國北方著名的終年不凍的天然良港,因此在八國聯軍入侵后,成為英、俄、德三國都想獨家占據之地。
19年7月1日,八國聯軍有9艘軍艦靠泊秦皇島海岸碼頭,后向東駛去。次日,又有3艘軍艦游弋秦皇島、山海關、北戴河金山嘴之間,窺探虛實,并伺機登岸。義和團首領段曰禮率義和團6多人于7月11日,進駐秦皇島港,焚燒港口木質碼頭,拆毀港區部分鐵路,嚴陣以待,迎擊入侵者。聯軍見秦皇島已有準備,向西南海域暫時后退。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之后,英國海軍司令官西蒙中將主持召開聯席會議,討論共同占領山海關及其附近沿海地帶問題,不過當時山海關是駐有重兵把守,由于山海關是守衛京城的重鎮,因此采用滿漢雙長官制,主將是山海關提督鄭才盛,統領約15余人,另有頭品頂戴山海關副都統富順,統領由八旗兵1余人;淮軍總兵呂元部5營5人,駐守老龍頭炮臺;駐山海關山永協副將梁超部1余人;統領武衛左軍、四川提督宋慶及會辦武衛左軍、浙江提督馬玉昆部共5營98人,分別駐守關城內外,再加上鄉團、練勇等山海關清防軍,總兵力可達16萬余人。而且在老龍頭海岸筑有牢固炮臺,其炮位分別列5處,均配備著最新式大炮。因此山海關的守備力量,更是要于天津大沽口。
在舊時空里,八國聯軍也知道不可強攻山海關,因此逼迫時任權議和大臣的李鴻章寫信給山海關的守將,要求守將“交出關城及炮臺,照辦不俟”。結果鄭才盛棄城而逃,在19年9月9日,由副都統富順率軍向八國聯軍投降,有強大兵力和武器守衛的山海關一槍一炮都沒有放,拱手將關城交給八國聯軍。后來清廷和各國簽定辛丑條約,先后有英、德、法、美、俄、日、意7個國家在山海關駐軍,并建立了六國營盤。(美國駐扎后于19年撤走,未建營盤)。
只不過在時空里,由于穿者的出現,李鴻章并未到北京和八國聯軍議和,而且八國聯軍也沒有精力攻占山海關,結果直到現在,山海關仍然還在清軍的手里。但由于有這一段歷史,因此穿者才對李鴻章頗寄希望,既然他在舊時空里能夠寫信勸山海關的守軍投降,那么在時空里,勸山海關的守將打開關城,讓人民軍進關布置防御陣地,迎戰俄軍。
這時長白山艦距離山海關老龍頭港口約有18公里左右,長白山艦的艦長路凱下令停船,同時放下快艇,送張佩綸、李經方和他們帶來的四名從人上岸。
快艇離開了長白山艦,駛向岸邊,行駛了大約7、8公里之后,只見對面迎面駛來了一艘殼船,比穿者的快艇略大一點,但速度就慢得向烏龜一樣,在船上站立著約14、5名清兵,并且在船首安置了一門炮。
兩船離近了以后,只聽船上的清兵大喊道:“你們是那里來的船只。”
李經方站在快艇的船頭,大聲道:“我們是李中堂的特使,來山海關有要事面見鄭才盛提督。”
船上的清兵聽了,態度立刻變得恭敬起來,道:“原來是李中堂的特使,請隨我們來吧。”
原來張佩綸、李經方離開上海之后,李鴻章又向山海關發去一份電報,先行告之鄭才盛、富順。雖然這兩人的官職都不低,提督是正一品武將,八旗副都統是正二品,但在李鴻章的面前,都不值一提,盡管現在的李鴻章已沒有實職,但掌權3余年,根深蒂固,因此現在仍然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也并不是他們兩人可比的。
而且這時俄軍將要南進的消息己傳到了山海關,鄭才盛、富順也被嚇得不輕,因為在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眼里,俄國是一個兇橫野蠻的國家,俄軍更是兇狠無比的軍隊,因此與俄軍交戰,往往未戰先劫,而得知俄軍將要南進,那么首當其沖的自然就是山海關,兩人做為山海關的守將,按照清廷的制度,關隘的主將有守土之責,如果棄城而逃,將追究罪責,當然在這個時候,逃將基不會被斬首。
在4年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時任兩廣總督的葉名琛面對英法聯軍,戰不能甠,逃又不能逃,因此只能以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為應對態度,人稱六不總督,在清廷成為笑餅。結果廣州城破之后,葉名琛被英法聯軍俘虜,被英軍押至印度加爾各答,最后絕食而亡,客死異鄉。
如果是在正常的時候,鄭才盛、富順還可以向朝廷告急求救,但現在整個清廷基處于混亂時期,根就無處告急,眼看著自己也只能步六不總督的后塵了。而就在這時,李鴻章的電報就像是一跟救命稻草一樣,讓兩人看到了一線希望。當然李鴻章不可能在電報里詳細明前因后果,只為抵御俄軍南進,唯一之計就是向海外華人求救,并已派張佩綸、李經方去天津與海外華人協商,如有結果,定會來山海關與兩人會面云云。
海外華人的名頭,現在鄭才盛、富順自然也聽過,雖然兩人對海外華人的勝績半信半疑,但如果張佩綸、李經方能夠動海外華人來救援山海關,總也好過兩人現在這樣束手無策。因此兩人也像望穿秋水一樣盼望著張佩綸、李經方能來到山海關,并吩咐海陸兩線的守軍,一但發現張佩綸、李經方來到山海關,一定要恭敬相迎,不可怠慢。
――――――――分割線―――――――――分割線――――――――
注: 關于葉名琛的歷史評價,后世的法不一,但和書的情節無關,因此不作展開,書友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上去查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