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陳郢再也不見數(shù)月前的生死吶喊,不見壘成小山潰爛發(fā)臭的尸骸,不見連綿不絕看過去就讓人心里發(fā)寒的矛陣,有的只是城頭秋風吹拂的軍旗,以及軍旗下駐矛而立的士卒。他們的倒影落在寬闊的東湖里,隨著水波一蕩一蕩。東湖水藍、東湖草綠,這片半年前吞沒無數(shù)血肉的水澤,水草比任何一年都長的茂盛,魚兒比任何一年都肥美。
‘吁……’數(shù)名偵騎由北而至,一開始只是圍城繞行,接近城墻三百步的時候為首的騎士猶豫了一陣,還是策馬疾奔向城北垮塌的城墻。據(jù)報,項燕二十萬余萬大軍全駐守在城內(nèi),一旦有偵騎靠近士卒就會用荊弩攢射,秦軍吃過幾次大虧后便再也不敢靠近城池,但這一次直到偵騎奔至潰塌的城墻下,也不見有荊弩射出。
“看!”一個騎士指著城內(nèi)成排成排的軍帳,“幕有烏。”
“駕!”騎長這時也看到了軍帳上停著的烏鴉,他抽了一下馬鞭,策馬急忙進了城。他如此,身后的幾名偵騎只好跟著他進城。
‘啞—啞—啞……’,生人靠近,軍帳上的烏鴉警覺的高飛。烏鴉不是一只而是一群,一只飛起,整群全部飛起,啞啞的叫聲回蕩在陳郢這座空城之內(nèi),讓人不由自主的寒粟。
“此空城也!”騎長在軍帳里兜了小半圈,終于發(fā)現(xiàn)這已經(jīng)是座空城。“速報……”
他急忙勒住馬要掉頭出城,‘邦——’的一聲,城墻上一支荊弩射下,將他死死釘在地上。
“啊!陳城已空?!”夜幕籠罩下的魏境圉邑,大將軍蒙武聽完偵騎的訊報后驚得站了起來。“數(shù)日前你等猶言看見了項燕,怎么今日便是空城?”
“報大將軍,我等至陳郢城下三百步外不見城頭有荊卒,便沖至城下,確見軍幕有烏……”騎長被射死后,僥幸逃脫的騎手口齒很不伶俐,說來說去就是這幾句話。
“記其功,退下吧。”衛(wèi)繚扇著一把楚紙扇,對項燕撤軍一事早有預(yù)料。
“上卿以為如何?”蒙武也從震驚中冷靜了下來。“項燕之師將至何處?”
“荊人有大翼戰(zhàn)舟,一日可行數(shù)百里。”衛(wèi)繚搖頭苦笑,他現(xiàn)在最忌諱楚人的不是鉅鐵,而是大翼戰(zhàn)舟。擁有大翼戰(zhàn)舟的楚軍一晝夜可行軍四、五百里,荊王之所以要盡拆國內(nèi)的宮室府邸,就是為了建造大翼。當年齊人為何談越色變,乃因‘越,猛虎也’,這樣的恐懼心理導(dǎo)致齊人明知‘(越)已死矣,仍以為(越)生’。
齊人膽小嗎?自然不是。齊人只是對越人舟師極為畏懼。來去如風的舟師,你很難判斷他到底會攻擊那座縣邑,即便你判斷準確了,你也趕不上越人舟師的步伐,結(jié)果常常是越人舟師已經(jīng)占領(lǐng)城邑且搶掠一空,援軍才趕到戰(zhàn)場。
敵人擁有進攻主動權(quán)是極為致命的,所以秦軍要不斷的伐楚,要把楚軍拖入秦軍所習(xí)慣的野戰(zhàn)、城邑攻防戰(zhàn)中,而不能任由戰(zhàn)局被楚軍舟師拖入機動戰(zhàn),使得秦軍疲于奔命。
“上卿以為項師此刻會去往何處?”大翼戰(zhàn)舟的威脅蒙武也清楚,但他無法判斷楚軍的去向。
“我以為項師此刻或至大梁,或往上蔡、或在…”衛(wèi)繚收了扇子,指向一個最被忽視的地方。
“稷邑?!”蒙武怎么也想不到這個地方。
“然也。”衛(wèi)繚‘嘩’的一聲又擰開紙扇。“大王欲留荊王,項燕必救之。”
秦軍一直在集結(jié),可是蒙武并未收到進攻楚國的命令。他所不知道的是,受制于華陽祖太后和當下局勢,趙政的戰(zhàn)略意圖仍未改變:若能因留荊王,荊國新王獻上鉅鐵之術(shù)、投石之器,那秦軍此后將接連伐趙,裝備鉅鐵兵甲的秦軍攻伐沒有鉅鐵兵甲的趙軍將事半功倍;若不能因留荊王,那荊國必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不然任其壯大日后必然會對秦國產(chǎn)生威脅。
這才是秦國真正的對楚政策,也是所有強者處置弱者的一貫原則: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什么。
衛(wèi)繚對此唯一詬病的是,秦王似乎格外注意楚王,而忽略了楚國本身。他能明白秦王的這種心理,年輕人總是不愿服輸,更不愿承認他人強過自己,可國與國的較量容不得半點爭強好勝,總有一天秦王會為此付出代價。
蒙武人在魏國鴻溝東岸的圉矣,項燕已拔營的消息即便連夜送去稷邑,也趕不上楚軍大翼的速度,何況楚軍幾日前就已拔營。他只能將這則訊消息送至國尉府,以等待咸陽進攻的王命。
*
稷邑秦軍大營,與凝重的大將軍蒙武不同,李信臉上皆是興奮之色。一個武騎士跽坐在他的案前,這是圉奮。他再也不是那日被騎兵刀扎在戎車上的悲慘模樣,而是秦軍低沉軍官的標準打扮:頭上戴著雙板長冠,頭發(fā)也如秦人那般梳成細小的辮子,臉上是八字須。皮甲之下,綠色的右衽戰(zhàn)袍套著一件棕色戰(zhàn)袍,袍擺過膝,下身則是淺綠的跗注,小腿上綁著行滕,鞋則是皮革制的單梁靴,有紐有綦(qi),這是武騎士的專用靴。
“本將聽聞……”李信細細打量了圉奮幾眼,“你原本是荊人?”
“稟大將軍,小人曾是荊人。”圉奮一開口就是楚音,雖然他一直在學(xué)秦語。
“為何叛荊入秦?”李信再問,并不以圉奮的楚音為意。
“稟大將軍,小人見秦軍可拜爵,便入了秦。”圉奮不安道,這是他最不愿提起的事情。
“哦。如今荊國可封譽士,你是否要返荊啊?”李信忍著笑意道。
“小人、小人……”圉奮不知如何辯解自己對秦王的忠誠,一時間說不出話。
“罷了。”李信并不在意圉奮如何辯解。其實他殺了那么楚卒,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返回楚國。即便隱名改姓,楚國的知彼司也不會放過他。“本將問你,你是否見過荊王?”
“稟大將軍,小人見過荊王。那年在郢都苑囿,小人伺候荊王騎馬。荊王騎馬有……”一說起荊王圉奮就迫不及待,竹筒倒豆子一般要把自己所知的全部說出去,可惜他說到最關(guān)鍵之處便被李信打斷了。
“若要你再見荊王,能否認出真假?”李信終于問出召圉奮來此的原因。他必須確認進入稷邑境內(nèi)的荊王是真正的荊王,而不是一個假貨,這一點極為重要。秦楚戰(zhàn)事未了,荊王秉性又是寧折不彎,他答應(yīng)入秦會盟本就是一件讓人生疑的事情。
“小人一定認得。”圉奮回想了一下才重重點頭,他永遠記得熊荊殺兔駭馬時可怕的眼神。
“善。”李信點頭之后扔過去一支羽檄,道:“我命你明日探查荊王之真假,而后速速回報。”
“小人敬受命。”圉奮接過羽檄連忙答應(yīng)。
“還有,”李信話還沒有說完,“此事之后,你便在本將帳下聽命。若有功,本將絕不怠慢。”
李信說完,圉奮大喜而去。當天夜里就策馬趕往謝邑對岸秦軍控制的碼頭,可惜他還是晚了一步,他趕到碼頭時,熊荊的車架已渡過了淮水,停在淮水西岸。心懷軍令的他剛上前探查,楚軍甲士就大喝一聲‘無禮’,用夷矛將他逼退。
一個小小的低級軍官想靠近楚王車駕,這是絕不容許的事情。圉奮被喝退時秦軍將校不但沒有勸阻楚卒,反而瞪了他一眼,嫌他多事。圉奮只得退在一旁,看著一輛接一輛馬車渡河。
圉奮看著馬車,秦楚兩軍隔水對望的甲士也看著這些馬車。待最后一輛馬車上岸,秦將大手一揮,原本搬開的拒馬重新合上,一列列秦卒再次沿岸站立,和對岸的楚軍甲士隔水對峙。昭黍看著那面旂旗越行越遠,他腿一軟,整個人跌坐在河岸上。
“不可、不可、不可。”日過中午,李信仍未得到圉奮的回報,而辛勝、白林等人不斷催促他早些動手,這一次楚王入秦只帶了四百甲士,根本就不堪一擊。
“若車中之人不是荊王,又或者只是個假王……”李信對眾人解釋道。
“若此人是假王,如何辯之?”辛勝、白林此時才忽然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和荊王對陣數(shù)次,可卻怎么也記不起荊王的相貌。
“我已使人前往辯之,若此人辨不出,丞相曾出使過荊國,當知荊王之真假。”李信道。“再者,荊王已入我秦境,越晚其離荊國就越遠,我等有何可憂?”
魚已入網(wǎng),荊王每西行一步,返國的希望便減少一分。他不得不佩服想出此策的謀士,一個小小的會盟之計就把荊王身邊的甲士降到屈指可數(shù)的四百人。四百人當然是荊王的死士,可這四百人面對三萬甲士,只會像濺落在炭盆里的水滴那般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想到荊王那時驚駭?shù)谋砬槔钚拍樕媳阆胄ΓX得自己應(yīng)該和荊王說些什么,好被秦國的史官記下,他想了半天才想到一句:大王為何如此愚笨,難道忘了曾祖懷王之故事?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