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有鳥(呦),北山張羅。 鳥自高飛(呦),羅當奈何。 鳥鵲雙飛(呦),不樂鳳凰……” 最后一縷霞光即將熄滅,天地間忽然清冷了起來,只有在這個時候,收完粟從田里回家的女人們才有空閑趁著天地間的微光在汝水旁浣紗。 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這是宋歌,傳說是宋國大王奪人之妻,夫妻不從,雙雙殉情。天下雖流行鄭衛之曲,但這首宋歌情真意切,女子唱來別有一種凄婉。宋國大王奪人之妻,戰爭卻奪人之夫,以縣尹之命,閭中男子五尺至六十全部出征,這是三年來最嚴苛的征發令,離別之時家家搗衣、人人哭泣,如此一去真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家。 “秦……秦人!”天色越來越暗,水邊勞作的女人突然有人驚叫,喊起了秦人。 “啊——”女人們各個尖叫起來。秦人堪比虎狼,他們砍男人的頭,也砍女人的頭,反正是見頭救砍,逢人便殺。眾人好似驚了的鳥兒,抱起衣裳便往家里逃。 “我楚人啊……”喝了一肚子河水的項超悲嘆一句,心里只覺得冤枉。 下午遭遇秦軍,沖殺了幾陣后一卒人全部縱馬跳了汝水。汝水寬廣,三十個人當即就散了,項超不會游泳,若不受成夔相救,他說不定就葬身魚腹。兩人被河水沖到此處,聽聞浣紗女的歌聲便尋聲而來,不想天色太暗看不清面貌,被當作了秦人。 “這當如何?”成夔據說是在舟上出生的,適時狂風暴雨,雷雨交加,猶如夔獸入水,故名為‘夔’,游泳似乎天生就會。他對浣紗女的反應也很無奈,早知道就不要那么客氣的揖禮,直接抓人就是。 “此當是新蔡縣境?”項超又嘔吐了幾口河水,然后摸了摸頭,水沒頂的時候他再無馬上那般冷靜,最后被成夔給打暈了。 “當是。”成夔一直是清醒的,當時他夾懷里著一個人,兩人身上還有騎兵刀,根本無力游過對岸,好在也沒有沖多遠。“將軍可以陸離鏡觀之,看何處有燈火。” “別喊我將軍,叫我子勇。”項超大聲道,勇是他自己給自己取的字。他不用摸陸離鏡就看到了燈火,更確切的說那不是燈火,那是火把。 “大王在桑隧?!”新蔡縣尹潘尤看著狼狽不堪的項超、成夔等人有些不敢置信。只是被縣卒‘抓獲’的騎士越來越多,這些人各個都是這么說的。 “然也。請縣尹速速率軍救之。”項超已經亮明了身份,他雖然引開了秦人,可汝水對岸全是秦騎,說不定大王就被發現了。 “大王若在桑隧,自要率軍相救,然,”潘尤使勁地拍著大腿“我新蔡已無舟楫啊!”他見兩人不解,又道“前日上將軍聚兵于謝邑,縣中舟楫皆征調……” “敢問縣公,謝邑戰事如何?”項超忍不住追問。 “昨日已戰,勝負不知也。”新蔡不在淮水一線,并不清楚稷邑戰役的情況。新蔡的任務是集結兵力,保護遷徙至汝水東岸的楚人。會盟轉變成戰爭很突然,民眾只能退到靠近汝水的城邑暫避。稷邑戰后才能集結主力,與汝水方向的敵軍決戰。 “還無消息?”項超有些失望。會盟是一次努力,結果秦人毫無會盟之意,既如此那就只能靠戰爭了。若是稷邑之戰有失,那…… 項超心飄向兩百多里外的稷邑,只是楚秦兩軍的決戰并不是在稷邑,而在是兩道淮水之間。王卒渡過淮水后,以楚軍慣有的剽輕直插六十多里外另一道淮水上的那座木橋。他們站在前日熊荊被圍的那個犄角封死了秦軍渡河的退路。 李信擊退隨師后率一萬五千衛卒來救,但一萬五千打不過三萬,最后不得不退回稷邑。而在淮水以東,全部渡過第一道淮水的楚軍將十余萬秦軍壓縮在以桐柏山為底、以淮水為邊的梯形左下角。十九萬人圍死了十三萬人,困獸猶斗何況是人,最重要的是秦軍還未斷糧,圍于淮水邊也不缺水,雙方就這么對持著,全都殺紅了眼。 “秦人降不降?!秦人降不降?!秦人降不降?降不降……”太陽落山的時候,數萬楚軍士卒疾聲呼喊,驚得歸巢的鳥雀再次飛起,聲音又因大復山的遮擋反射,響側整個稷邑盆地。 被圍的秦軍一片沉寂,楚軍只能看到敞露在外側的那一部分秦軍,更多的秦軍縮在大復山之下,那里昏暗一片,不聞聲響也不見動靜。 “殺——!”問秦人降不降的是剛剛學會矛陣的縣卒,問過之后,列好隊形的他們便開始端矛沖刺。這不是殺戮,這只是練習,練習如何殺戮,這種練習從昨天一直持續到今天。 “上將軍,秦人必不降。”站在項燕身側的軍司馬彭宗不無擔憂,此戰結束楚軍還要回師淮上,不能在這里耽誤太多時間。 “領軍的大將軍趙善已死,秦人為何不降?”項燕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楚軍已連勝三仗,但這次是殲滅戰,項燕想俘虜這些人,連年戰爭的楚國需要人力。 “秦軍帥吏多為長平戰時之人,彼等恐步趙軍后塵。”彭宗無奈道。秦軍骨干就是二十四年前長平之戰的那些士卒,雖然老卒一直在凋敝,可當年二十五歲的士卒今年才四十九歲,十五歲的小卒今年才三十九歲。這些人若能活到現在皆有爵位,說不定還做到了屯長、五百主。要他們投降根本就不可能。特別是現在的情景和長平之戰很像,更容易勾起他們的回憶。 “上將軍,我以為當放開生路。”作戰司的酈且也來了謝邑,他沒想到王卒有那么快的速度,竟把秦軍堵在了兩道淮水之間。 “不可。”彭宗反對道“李信便在稷邑,稷邑也有糧秣,兩軍匯合士氣當大振。且稷邑群山環繞,并非沒有小徑。” “軍司馬誤矣。”酈且覺得彭宗的全殲想法太過短視。“稷邑秦軍不過是三路秦軍中最弱的一支,我軍要速戰速決。圍師必闕,從闕口出逃出之秦卒有幾何?剩余數萬敗軍與李信匯合又如何?我軍留十萬人亦步亦趨,秦軍能退回秦境又能剩幾何?” “咸陽何時能知秦軍之敗?”兩個人說的話都有些道理,項燕不得不問了一下時間。時間是最關鍵的,上蔡、大梁的秦軍應該在咸陽獲知會盟結果之后再行進攻,稷邑至咸陽一千余里,王命再從咸陽發送到上蔡和大梁,又是一千余里。 而接下來發起敖倉、崤函戰役,正常行軍大翼戰舟最少三天才能抵達最前線項城,另外還需三天時間讓士卒充分休整,如此就是六天時間。從會盟到現在已過了四天,決戰則是第二天。也不是說一定要搶在秦軍攻伐楚境前發起后面的戰事,但能早一些就早一些。 “知彼司曾言,秦軍驛馬夜間不行,一日僅行三百里。”酈且告道。 “若是夜間亦行,可行幾里?”項燕再問。 “或行五百里。”酈且道。“若是如此,昨日秦王當知會盟事敗,令秦軍犯我之王命此時已在路上,我軍不可在此耽擱過久,最好明日便令舟師回師項城。” “明日便要回師?”項燕也吃驚了,他以為自己最少還有兩天時間。 “然也。”酈且道。“秦軍犯境前若能攻占敖倉,秦軍或不敢伐我,魏韓亦更為離心。” “會盟不成,秦王也不知我軍敢先伐秦軍。”彭宗道。“訊報傳到咸陽,秦王也不能當日便議定伐楚之策,總要延緩一兩日等稷邑消息再至,方出王令。” 彭宗不知道秦國是如何議事的,只能以常理度之,八十萬大軍的攻伐總要慎重。可惜若是別國這自然是對的,可秦國并非如此。 稷邑會盟失敗的消息被昌平君熊啟壓了一日,第二日一早才發至咸陽,今日黃昏時分,在跑死幾匹驛馬后,終于才傳到咸陽曲臺宮。依靠水炙之法,趙政胯股上的潰傷日漸痊愈,他看罷來自稷邑的消息后臉色就變得鐵青——天羅地網之下,荊王竟然遁水而走,跑了。 “荊人鐵騎到底是何種鐵騎?!”看著匆匆趕到的國尉桓齮,趙政一開口就是這句話。 “大王,”桓齮不明所以。“這便是我秦國之疇騎。” “疇騎?我秦國之疇騎?”趙政有點不相信,李信將荊人的鐵騎描述的近乎無敵。 “然也。”桓齮道“昔年穆公稱霸西戎,草原無路,戎車難行,便大練疇騎,有三千騎……” “如今呢?這三千疇騎何在?”趙政急問。 桓齮先是不答,趙政再問時,他方道“臣已上書言之,疇騎難練,非宗室卿士子弟無以成騎,故、故變法時盡數廢止。”變法在秦國是政治正確,桓齮說完又補充道“亦非變法之故,穆公之后雖有疇騎,漸少,后僅數百。” “寡人知矣。”趙政已恢復平靜,他再問道“若再練疇騎,何日可戰?”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