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確認懷恩渠的事情過后,第一次來五島。
水電是大工程,水電入戶,相當于整個五島包括所有的建筑都要進行一次改建。
當時陸立海做出這個決定,確實是下了大決心的。
當然,班門祖地這種歷史古跡,在萬園政府那里早就掛了號,他們的水電工程可以說是當地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班門一說要配合,政府馬就高興了,派了最專業的專家來協助班門改建工作,還主動撥款,給他們解決了一部分資金問題。
不然,以班門現在的資金財力,要完成這項工作,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許問次來的時候接近傍晚,還急著查詢班門宗卷,沒條件也沒心思觀察周圍的情況。
今天他懷著一些心思,格外留意觀察了一下周圍的情況。
政府對班門祖地確實是很重視,不僅體現在積極組織配合,更重要的是,他們竭盡全力在改建的同時,保留了這里原有的外觀。
所以乍一看去,許問幾乎看不出這里跟之前有什么差別。
但仔細看就會發現,某處的下水井蓋,另一處的配電箱,都用各種方式與原有的建筑與景物進行了融合,不動聲色,仿佛它本來就在這里,就該這樣存在。
許問雖然把目的地暫時設成了七劫塔,但并沒有直線往那邊過去。他走得很慢,時不時還會被什么東西吸引,走一段彎路,鉆進某條小路里去,看看那里盡頭有什么東西。
如果發現有什么石碑之類的東西,他立刻就會露出欣喜的表情,蹲下身,拂去面的泥土腐殖物之類的東西,細看面的內容。
有時候他會在路遇見一些班門的人,大家都知道他是誰,很友好地跟他打招呼,看見他的這些動作也不會奇怪,有一個還主動跟他介紹一下這里的情況。
據他所說,五島細節之豐富,班門人住了這么多年也沒能全部記錄下來。所以門內經常會出現許問這樣的情況,一位大師突然想要追尋以往的事情,著迷地搜尋所有的遺跡,網羅石碑遺跡中的只言片語,試圖恢復那段塵封的歷史。
但這樣確實很難,幾乎沒有人成功。關鍵還是因為七劫島大火,燒掉的資料太多,不僅有班門的技藝,還有當初的歷史。
陸立海提到班祖,來來回回只有
那么幾句話,主要也是因為這個。
沒辦法,就留了這么多東西下來,他還能說什么?
當然了,散落在五島的這些遺跡很多都是那個時代留下來的,其中不少都留有文字。但這些內容實在太瑣碎了,沒有前因后果,也不知道實際是出現在什么時候的,很難解讀。
但現在,許問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別人不能解讀,那我呢?
如果我真是班祖,或者說這位班祖跟我有著密切的聯系,那我是不是應該更熟悉他的意圖、他的表達方式,從而從中間知道更多的東西?
他很快就發現事情沒那么簡單。
他摸到的第一塊石碑位于水邊,被厚厚的青苔覆蓋,一半埋在土里。
但許問沒怎么費勁就看清了面的文字。
非常簡單的兩個字——“舒服”。
漂亮的草書,雖然是刻在石頭的,但全然不失流暢的線條、飛揚的神采,只是這樣看著,就能感受到那股打從心底發出的暢快之氣。
許問馬就看出來了,這不是由書法家寫完之后再刻到石頭的,而是石匠本人自寫自刻,才能提到這樣的舒坦與靈動。
古代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但大部分情況下,書法都是用墨寫在紙的,書法家與石匠是完全隔絕開來的兩個社會階層。
甚至很多石匠在雕刻的時候根本不識字。
所以他能揣摩書法家本人的氣度意韻,將其原模原樣地在石刻銘記呈現,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難得、極其富有天賦的行動。
這樣留存下來的書法作品,體現的不僅是書法家的美與天才,同樣也有石匠揣摩與復制的強大功力。
但事情總有例外,確實有一些書法家動手能力很強,也可能是找不到合適的工匠,或者出于某種執著的意念,自己動手雕刻碑文。也有可能是某個識字的天才工匠,一時興起,留下了驚人的作品。
這里是班門祖地,當然是后面這種情況更有可能。
許問站起身,環顧四周。
這里是一片小樹林,種的是黃楊木。黃楊木長得慢,這里的樹肯定已經長了很多年了,但仍然高高瘦瘦,并不是茂木參天的感覺。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此處的樹木看去有點疏闊,稀薄的陽光透過枝葉落下,
在林中鋪下絕妙的光影。
池塘位于林中,是這里比較開闊的一片地方,沒怎么修整打理過,周圍長滿了野草,石頭面全是綠而濕的青苔。此時草叢中開著連片紫色的野花,樹木的光影落在面,層層疊疊,映得野花層次鮮明。一陣風掠過,花浪起伏,光影也跟著閃閃爍爍,幽香浮動。
這一刻,所有語言全部泯滅,還真只有那塊石碑的“舒服”兩字可以完美形容!
許問隨意找了一塊干爽的地方坐下,聯想起了此處剛剛落成時的情景。
那時候,這些黃楊肯定還沒有長成大樹,只是小小的灌木。這些野草野花也未必有這么豐茂。
當年這位未署名師傅眼中看到的情景,必跟他全不一樣。
但那種感受,卻跨越時空,奇妙地與他達成了一致,產生了共鳴。
許問遐想著這一切,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多少不再像之前那么焦慮無助了。
他坐了一會兒,又站起來,繼續去找其他的石碑來看。
難怪之前陸立海沒把這些拿給他看,這些散落于五島的石碑石刻大部分都沒什么信息量,不是用來記錄什么東西的,主要就是用來抒發一時的心情,或者表達什么東西,是一種藝術傳達。
它們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很少有重復的,這種感覺,有點像天啟宮周邊的感覺。
天啟宮的建設聚集了很多大師,他們在長達兩年的建設過程中就常常這樣做,一時興起做個什么東西,就把它就地安排,做成該處的擺設。
這些放到外面去,或許都是價值千金的名家大作,但在這里,它只是他們心情的一種表達,是與其他同行的一次交流,不含任何功利,只是存在在那里而已。
班門祖地的這些石刻,也是同樣的情況,想起陸立海所說它當年建設時的盛況,這好像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說起來,如果他真的是班祖,這班門祖地就應該是他呼朋喚友建起來的。
現在他還沒有想建班門的意思呢,這是不是表示他暫時還不會離開那里?
再說了,還有懷恩渠,一品門,壯業未成,他不會離開。
但是……連天青那邊,又是什么情況呢?
不知不覺中,許問一抬頭,七劫塔已然不遠。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