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生這次過來,除了帶回了小巖頗外,還給孟臘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帶了很多書籍和文具,待他與史小憐回到學校時,那些書籍還剩下許多,孩子們領走了他們喜歡的故事書和漫畫,那些課外輔導書卻還剩下許多,任平生只好把它們留給了中心小學,希望老師們有朝一日可以用得上吧。
“現在的孩子們,是不是都不愛看學習有關的書了。”
任平生看到這種情況,皺眉道。
“嗯,差不多吧。”
史小憐點了點頭,臉上露出遺憾的神色。
經過一年多的支教,史小憐不但習慣了孟臘鎮的生活環境和教學方式,也熟悉了她所教育的學生們。
雖然史小憐的教學方式生動活潑,教學的質量又很高,學生們都很愛聽她的課,把她當成自己的知心姐姐般,課外都會圍著她轉。
這些泰族小孩的淳樸、善良也讓史小憐十分感動,她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地方,也愛上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們。
但隨著教學的深入,史小憐逐漸感覺到,這些孩子們學起東西來很吃力,內地的孩子一般12歲左右就可以念完五年級的內容,當地的孩子們12歲只能念到三年級的內容,如果強行讓他們學習更高年級的知識,他們就會十分吃力,會產生挫敗感,并且導致厭學、棄學等行為的發生。
史小憐是個很溫順、脾氣很好的老師,所以她一直能夠做到不厭其煩地教導學生,但無論她如何努力,這些孩子們的進步很有限,仿佛讀書對于他們而言,是十分辛苦和困難的一件事。
在閑暇的時間里,史小憐也有跟年長的老師們交流過,他們都是抱著過來人的口吻告訴她,這些泰族的孩子們從小就野慣了,他們的父母大多沒有受過小學以上的教育,他們的家里連一本書都沒有,這樣的家庭里要出個讀書的料子,基本不可能。
這些年長的老師們還勸告史小憐,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行了,不要太費心去教,這些孩子們的天賦就這么點,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費。
史小憐困惑了,她一直覺得支教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把知識和教育帶給大山里的孩子,可以讓他們更好的成長,讓他們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大山里的生活狀況。
但支教以來,史小憐接觸和感受的現狀,卻跟她預想中的相差太多。
這些大山里的孩子們,雖然很尊敬老師,很喜歡來上學,但他們真正能夠跟上學習的卻不多,更多的孩子在四、五年級就選擇了棄學,要么去父母所在的城市打工,要么就被不法分子誘騙去販毒,更有甚至,小小年紀就接觸了毒品,成為年輕的毒蟲。
對于這種現象,史小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她很想為這些孩子做點什么,也通過地方政府的“關愛明天,攜手成長”行動救助了不少孩子,但都收效甚微,這令她十分煩惱,讓她充滿了挫敗感。
也因為這樣,史小憐去年春節都沒有回家,一直忙碌在這些無用而的努力中。
聽著史小憐傾訴的煩惱,任平生深有同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個階層的差距越拉越大。
雖然官方并不承認,但實際上我們身邊已經出現了很明顯的階層鴻溝。
這些大山里的孩子,他們從一生下來,就在起跑線上遠遠落后于城里的孩子。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的素質,家庭的培育,環境的熏陶,都對他們未來的成長至關重要。
相比起城里孩子們,大山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親為了生活在城市里打工,能夠陪伴他們成長的只有年邁無知的祖父母,大山里也沒有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化設施,他們的生活只有籬笆、小溪和狗,他們的確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但他們注定在成長上落后城里的孩子很遠。
這些差距,不是靠學校的教育可以彌補的,也不是一兩個支教老師的努力與奉獻可以趕上的。
就算有些孩子通過學習,考上了中學,考上了大學,但他們未來的命運也并不樂觀,因為他們還要面臨更加激烈的就業競爭,還要應對城市生活巨大的壓力。
對于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國家而言,大山里孩子的命運就像一個莫比烏斯環,永遠都逃不脫命運的擺布。
不管送再多的支教老師去山里也好,還是在大山里建再多的學校也好,都無法改變這個現狀。
任平生坦率直白的看法,讓史小憐陷入了更深的迷惘中,她一直想要通過支教來幫助別人,想要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世界,可任平生卻告訴她,你的行動改變不了什么,世界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好。
雖然任平生的邏輯環環相扣,有著令人不得不嘆服的理性,可史小憐那顆感性的心,卻難以接受如此冰冷的邏輯。
看著女孩矛盾而又糾結的表情,任平生嘆了一口氣,他不知道自己這樣說是對是錯,但既然已經說了出來,他只能繼續開解道:
“支教,是一種自我理想的實踐,是通過自身行為來回報社會的嘗試,這只是個人的行為,支教并不能改變太多東西,我想你把結果看得太重了。”
“可是,這些孩子真的需要幫助,否則他們的未來很不樂觀呀。”
看著史小憐迷惑不解的眼神,任平生繼續道:
“這個世界上,并不是付出就一定有回報的。很多事情,不是你去做了,就一定會有結果。如果你一直糾結在支教是否能夠改變現實這點上,那么你這次支教就白來了。”
“為什么?難道做好事,幫助別人不是應該的嗎?”
史小憐揚起臉蛋,厚厚的鏡片下方,那對眼睛好像變得更大、更黑,也更生動了。
她的提問,是一個很具普遍意義的問題,也是很多人對于善的直觀認識,任平生決定用十二分的認真來回答她,幫助這個女孩答疑解惑。
他點點頭,又搖搖頭道:
“佛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善意和慈悲是源自同情心,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共情心理。我們看到別人受苦,看到別人受難,就會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就會想要伸手去幫助他們。因為在我們心里,幫助別人就等于幫助自己,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受難,都都希望自己在受難的時候,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就是善的根源。”
“正如康德所說過的:善是人性的基本要求,是絕對命令。我們之所以行善,之所以做好事,并不在于做這些可以得到什么,可以改變什么,而是因為做這些是生而為人的本能,是我們人性區別動物性的表現。”
“我們行善,是因為行善的過程,可以得到道德的滿足,可以得到心靈的平靜,可以得到理性的愉悅,僅此而已。”
“如果你凡事都在計較成果、計較得失,那么你就失去了善的本意。”
任平生的這番說法,史小憐聽得十分仔細,也十分入神,她的目光已經離不開面前這個男人了,不由得追問道:
“善的本意是什么?”
任平生抬起頭,指著頭頂深邃的夜空,道:
“你看到那點點繁星了嗎?”
史小憐也仰起頭,兩人一起看著天空中的星星。
邊陲小鎮的夜空遠離工業和污染,沒有霧霾,也沒有塵煙,極好的能見度,讓天空中的星辰更加璀璨和閃亮。
“它們從未隕落,也不放棄閃耀,不管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它們一直在那里,閃爍著自己的光芒,這就是善。”
史小憐動心地看著夜空中的燦爛繁星,似乎沉醉在任平生的話中,她幽幽道:
“那我該怎么辦?”
任平生欣賞地看著她的側面,輕聲道: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得失。”
史小憐轉過臉來,她的目光從未如此地堅定,就像夜空里最亮的星星。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