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崧取得了階段性主動,大家稍稍松了口氣。張銘除了興奮之外,多少有些慚愧。遺傳學與醫學原本休戚相關,可關鍵時刻拿染色體理論來救場的居然是搞物理的李崧。
李崧絕非等閑之輩,靈兕圣祖不敢掉以輕心,沉思良久后問了第一個問題:
“李公子以遺傳學論馬,立意新穎。山人請教李公子,如何理解染色體在萬物繁衍中的作用?
生物遺傳學不是李崧的本專業,張銘趕緊接過了話題:
”我來解釋一下吧。DNA是最基本的遺傳單元,而染色體就是攜帶大量DNA的載體。提到這染色體的繁衍機制,可以用道家陰陽理論解釋。“
靈兕圣祖大王聽得津津有味,示意張銘解釋的更加詳盡一些。張銘用眾人最容易理解的方式進行了解釋:
”天下一切以雌雄交配而繁衍的物種,千變萬化的特征完全來自染色體的排列組合。以人的體細胞為例,有23對染色體,共計46條。繁衍過程中,父系與母系各自提供23條,重新組合后形成新的23對染色體。新生兒自然擁有了父母各一半的遺傳信息。“
靈兕圣祖大王感嘆道:
“陰陽和合乃生萬物,道學為體,遺傳學為用,妙哉!但不知這重組合的新生兒如何區分陰陽?“
張銘佩服對方的思維嚴密,給出了進一步解釋:
“23對染色體中有一對專門以西文字母XY來表達陰陽。母系這一對表征為XX,父系一對表征為XY。陰陽際會之時,如父母系兩條X結合,新染色體即為XX,則為陰;反之,若母系X與父系Y結合,新染色體為XY,則為陽。“
圣祖大王至此大徹大悟:
“妙妙妙!以人推馬,李崧公子說過馬有64條染色體,也就是32對。其中一對決定馬的公母。至于馬的黑白紅黃,還是高矮大小一切特征,均由另外31對決定!如果馬在種內繁衍,染色體雙雙結對,珠聯璧合。而驢和馬雖血緣相近,畢竟不同種,因此決定陰陽的那對染色體相容后有所衰退,生出的騾子自然難以繁衍后代!“
不去談論道的勝負,老牛的悟性讓大家折服。圣祖大王的領悟還不止這些,繼續思考:
“山人思慮再三,認為遺傳學恰恰證明了真知無形!凡人論馬,糾結于毛色,雌雄等有形之外在。染色體這一微觀之物雖然有形,可是遺傳學論卻剛好打破萬物的外在形態差別,統一了陰陽交合繁衍的本質!恰恰佐證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家思想!“
冷眼旁觀許久的凌凌七點點頭:
“我雖不及諸位才智,卻也聽懂了一二。大王所言有理,真知無形的本質恰恰在于打破了凡人‘見山是山’的藩籬,抽象出萬物底層的本質。方才二位公子遺傳學論讓我等大開眼界,而我家大王卻點中了背后的玄妙。“
凌凌七此刻的“助攻”是恰到好處的。表面漲了圣祖大王的聲勢,暗地卻是為李崧思考爭取了時間。
有關凌凌七是自己人的底細,張銘曾經告訴過李崧。因此李崧心領神會,對凌凌七點頭示意后發言:
”鄙人今日來訪,本來就是向大王求學,并非要一分勝負。方才一番論道,受益匪淺。我來總結大王觀點,日月之行,萬物生長皆為表象。表象看似豐富,從中卻無法求得真理。悟道就必須破碎表象,參悟天地運行背后的大道。請教大王對否?”
靈兕圣祖點頭表示甚為滿意,這場“勝利“來得如此扎實,連總結陳詞對方都替自己做了。剛想回敬兩句客套話,給對方下個臺階,不想李崧標志性地扶眼鏡框的動作又出現,鏡片反射的一束寒光令大王不寒而栗,原來論戰沒有結束:
“且慢,領悟了大王的觀點,晚輩卻又生疑竇。大王曾自稱修真所悟乃是逍遙大道,老莊之學。然而老莊之學的求知論恰恰與大王今日所言自相矛盾,似有破綻……“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一個敏感的話題讓氣氛陡然緊張了起來。當年靈兕圣祖離開函谷關后,曾效仿孔夫子周游列國。
然而時值春秋戰國,各路諸侯熱衷于禮樂與征伐,庶人只關心安定和溫飽,有誰在意這“無用之學”?連主人的《道德經》都成了治國安邦的“有用之學”。
老牛的傳承與諸子百家皆不同。孔圣人的弟子記錄老師言行,著書《論語》,流傳后世。圣祖大王追求極致逍遙,不愿像孔圣人那樣供在廟堂里受香火祭拜。
莊周這個弟子是老牛在楚國布道時的意外收獲。此人敏而好學,悟性頗高,忠實繼承恩師的修為。因此圣祖讓弟子以《莊子》的名義著書立傳。全篇圣祖大王逐字逐句校對,弟子莊周逐一刊刻,不敢動一字,被后人喻為”老莊之學“。
今日被李崧點出老莊之學有謬誤,不免讓圣祖大王惱羞成怒。李崧洞察出對方不悅,不待大王發難便搶先詰問:
“敢問大王,《莊子·內篇·養生主》中如何描述求知的態度?”
李崧問到的典故世人皆知,不待圣祖大王發言,曹雪芹就接過了話茬:
“不勞大王作答,老朽不才,分明記得大王所言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靈兕圣祖大王點頭:
“雪芹先生敏捷!山人此言就是警醒世人,求知不可陷入冗繁表象,須辨明大道。不知哪里自相矛盾?”
李崧笑答:
“大王勸世人求知的出發點沒錯,甚至整段文的立意都沒錯,可是大王開篇立論就自相矛盾了。‘生也有涯’沒問題,可是’知也無涯‘便與您的求知理論矛盾了。”
靈兕圣祖還沒有意識到陷阱所在,盲目跟進:
“哪里矛盾?無形真知高深莫測,我就是勸世人要慎重求索,不要陷入求知的汪洋大海!“
李崧終于獻出了今天第一絲笑意,圣祖大王暗道不妙!這場景似曾相識,與當年函谷關下公孫龍面對守關小吏狡黠一笑的情境一模一樣:
“大王謬矣!無涯的不該是真知,而應該是表象。萬物表象雖然林林總總,上升到真知的境界,必然是有限的存在。譬如,《道德經》僅五千言,講清了’道德‘二字。近代科學同樣,前人窮經皓首所求宇宙能量的秘密,最終化為愛因斯坦極簡的質能方程E=MC2。”
不待對方辯解,李崧拋出了最后的殺招:
“因此,您這句話應該是說’吾生也有涯,而表象也無涯‘才是對的。以有涯的生命追尋無盡的表象,確實荒廢生命。可您偏說“知也無涯”!如果真知也無窮無盡,您又憑什么嘲笑那些窮經皓首追尋表象之人?“
李崧完全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圣祖大王追悔莫及!與弟子修訂《莊子》之時字斟句酌,自以為將天地、逍遙、求真、齊物講的透徹之極!
不曾想因為一個“知”字欠缺推敲,如今被找到如此巨大破綻!的確,如果真知也如表象一般無邊無涯,那么’無用之學‘又比’有用之學‘高明在哪里?”
此刻,小館的掛鐘不偏不倚敲響了四聲,凌晨四點。今夜的交鋒剛好出現了四次反轉:
兕大王御駕親征,左護法臨危護駕;
茶席論道談“無用”,水擊三千論逍遙;
白馬非馬設陷阱,張銘莽撞入迷局……
誰都不曾料想,絕殺出現在第四輪反轉:
大王乘勝追擊顯紕漏,李崧神兵天降定乾坤……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