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過,孔家因為傳習儒學,自漢朝以后便屢受歷朝歷代朝廷的優待。
孔氏家族所居的曲阜本來只是一個鄉野薔圉之所,后來經過孔氏族人不斷繁衍生息,慢慢也形成了市政,到了南北朝世代更是形成了集合城鎮功能和學府書院為一體的小型城池。
到了如今,孔城雖然占地規模不如正兒經的縣級城池,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但內有學府、書院、學社、私塾等學習型的建筑數十處,還涵蓋了周邊數千頃的土地,隨便尋個當地人一打聽,便能得到一個城學子數千,城外農奴、佃戶數萬的模糊數字。
而孔家人歷代入朝為官,有了過錯懲罰的形勢多種多樣,可一旦立了功勞,朝廷或者皇帝則都喜歡賞賜食邑和土地,久而久之不但曲阜一地的田畝皆為孔家所有,甚至山東境內也有大片的土地慢慢也都姓了孔。
如果說這隋末時空,一如歷史般的發展,沒有因為雙魚玉佩讓黃娜舅侄倆亂入的話,那么李唐一旦得鼎,自然還是要優渥的對待孔家,加唐朝延續隋朝的制度正式開啟了國歷史綿延了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極度吹捧“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萬般皆下品,唯有高”之后,更是把儒家的儒學一步步抬高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你看,漢魏時不過給孔子后人封褒成侯、褒尊、宗圣,到晉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齊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鄒國,唐初曰褒圣,開元始追謚孔子為宣王,又以其后為宣公,到了宋仁宗時又定為衍圣公,可見歷朝歷代的帝王都認為要掌握天下的人化界,得先把“孔家店”給掌握好。
而不管怎么說,黃娜是雙學位的學士畢業,馬哲史觀的學分肯定是修夠了,而黃小剛雖然高學歷,但也在社會大學潛修多年,至少他這代人還是知道有關當年“打到孔家店”的一些情況,加近些年社會什么國學、女馴還有弟子規等等的亂象,在各種新聞和社會熱點的疲勞轟炸之下,想要不接受與之相關的信息真的很難,所以對于如何處置孔家這個問題,二人都有明確的共識,那是要把儒學從根子好好的改造一番,引導儒家和儒學不再去走唐宋元明清時走過彎路,一步到位直接升級成為“東華現代新學”!
那么,什么是“東華現代新學”呢?
那是:二黃主義、黃天鳳思想、黃小剛理論、snb、科學發展觀,以及新的理論高峰黃天鳳新時代特色理論思想,為決勝小康,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目前,二黃主義、黃天鳳思想和黃小剛理論尚且還在編撰當,至于snb、科學發展觀、黃天鳳新時代特色理論思想,這些全不過千把字的東西已經草擬完成,準備等到定鼎天下之后便展開推廣學習的活動是了!
所以,這也才是黃小剛私下給竇建德的指示里,明確提出對于曲阜孔家,只要儒生不要孔家人的原因,畢竟對于儒家經典也只有孔家人有注釋和修改的權利要是沒有了孔家人的話,想要怎么去改造得看當權者的想法了。
當然了,改造儒學肯定還是需要操刀手的,不論是黃小剛還是黃娜都不好親自下場,不過人選兩人卻是早已經選好了,那是后世各類隋唐穿越里絕對必不可少的金牌配角,時常與唐初開國將領開懟的萬金油人物,并經常被主角拉來刷經驗的唐初之經學大家孔穎達!
對于孔穎達這人,黃娜自然是一點都不了解的,但偏偏黃小剛因為看過的幾本里都給他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反倒是記得整整齊齊。
首先,這孔穎達雖然也姓孔,也算做孔子的世孫,但他卻不是曲阜孔氏的人,并且在多部的里這家伙還跟曲阜孔家的人是死對頭,頗有一朝不容二孔的態勢。
其次是黃小剛恰好記得,他是五經正義的作者,這五經正義可是唐代科考“明經”科的標準教材,于唐高宗時成書,完成了五經內容的統一,此后注釋儒經必須以此為標準,科舉應試亦必須按此答卷,不許自由發揮。
所以,僅憑此點也不難明白,曲阜孔家的人為什么要跟他是死對頭了!
那么,歷史的孔穎達又是個什么情況呢?
其人生于北齊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字沖遠一作仲達、沖澹,本是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孔子的第31世孫。歲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于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
后來,隋煬帝廣征天下宿儒,集于洛陽,令國子秘書學士與天下大儒辨論,門下省納言侍楊達評第高下,以穎達為最。由于當時孔穎達年少,“先輩宿儒”對不他而心懷羞恥,于是暗派遣刺客欲加害孔穎達,幸得楊玄感將孔穎達藏于府,才使孔穎達幸免于難。之后,孔穎達補官位空缺而成為太學助教,因隋末戰亂而避亂于武牢,唐太宗平定王世充時,引孔穎達為秦府學館學士。
武德九年626年,孔穎達被擢授國子博士。貞觀初年,孔穎達被封為曲阜縣男,轉任給事。當時唐太宗剛剛即位,留心各種政務,穎達多次進忠言因而備受親待。
唐太宗曾問孔穎達說“論語說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是什么意思?”
孔穎達回答道“圣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內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測,度不可知。易稱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凌人,飾非拒諫,則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唐太宗對孔穎達的回答十分贊許。
后貞觀十七年,孔穎達因年老退休,十年644年,圖形于凌煙閣,贊詞為“道光列第,風傳闕里。精義霞開,掞辭飚起。”
后卒于貞觀二十二年64年,終年75歲。12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