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說新朝的勛爵制度,也自然跟隋朝的制度有很大不同。qiane
未來新朝的勛爵制度,實際上等于是把“九品官制”和“文武勛爵制”結合在了一起,算是給沒官沒品的公務員制做了一個補充。
簡單點說,以后雖然在說法上是沒有幾品的官了,但卻有了幾品的爵。
先說這原先的“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由魏文帝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于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x
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真要一朝完全推翻還真是很難。
而“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但“九品中正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優點和弊端還是愈發明顯,朝廷任官也變得更為務虛,官員評級越來越依賴如家世、出身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因素,雖然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和出身只作參考,但自晉以后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x
而新朝將要施行的“勛爵制”就完全改換了套路,在未來“公務員等級”將決定每個官員的薪俸標準,“勛爵等級”決定的則是他額外可以享受待遇級別和退休金數目。
在“勛爵制”的制度下,首先就把各個品級的官員要穿五顏六色官服官帽的陋習給廢除了,只是規定了代表各自品級的飾物和用品如徽章和綬帶等,然后再根據官員的勛爵品級給予一定數目的醫療、食品、交通、內勤、外勤、差旅、休假等方面的補助。
并且在中高品級的勛爵還有額外的廉政退休金這不是廉政金,簡單點說就是按勛爵品級拿錢,勛爵品級越高拿的錢越多,并且這個錢不與實職掛鉤,是幾品勛爵就享受幾品勛爵的福利,是幾級公務員就拿幾級公務員的退休金。
而新朝勛爵將分為六級:王、公、侯、伯、子、勛男女共六級。
王爵將會分為一字王也即是一字并肩王,如秦王、趙王、齊王、親王、郡王、異姓王四等,其中當朝皇帝或女皇的子嗣在立有大功或被任命為儲君的情況下才可受封一字王女皇的丈夫或者皇帝同胞兄弟姐妹才可受封親王皇帝或女皇的異母異父兄弟姐妹僅能受封郡王對國朝立有大功必須是戰功的武將可受封為異姓王。
而公、侯、伯、子這些爵位也有各自的受封和平定標準,最低等的爵位為男、女勛爵,有此爵位的人也才算是新朝的貴族,可享受一定的貴族待遇,如最低級的勛爵便等同于至少三級公務員的俸祿待遇,子爵相當于七級公務員、伯爵相當于十一級、侯爵相當于十六級、公爵則是十九級,而王爵當然到頂二十一級了!
此外,既然是“文武勛爵制”,授勛的標準也是廢除了非武勛不授,而是根據個人對國家做出的貢獻來分別授予文勛或武勛。
當然了,爵位帶來的福利自然也是相對獨立的,如果一個人既是伯爵,又還干著十二級公務員的工作,那么他就可以分別拿著爵位和公務員的兩份錢。
而即便是他不再擔任公務員的職務,也可以拿著爵位俸祿享受爵位福利混吃等死。
不過有一點是,新朝的爵位不搞什么世襲罔替,也不搞什么減等繼承,不是說家里的老子是伯爵,兒子、孫子就能一直繼承這個爵位,需要自己去掙。
當然了,如果老子真是伯爵,想必也肯定有辦法讓兒子去參軍入伍又或者搞點什么藝術研究掙來爵位的,這就不用多操心了。
然后就是,新朝在爵位的授予上還是相當的大度,隨著國務院政令的頒布,一家伙便封了差不多一千兩百多個男女勛爵,四百多個開國縣子、六十多個開國縣伯,倒是開國縣侯不多,只有李密、楊義臣、羅藝、竇建德、羅士信、孫宣雅、曹豹等二十一人。
這受封的男女勛爵里邊,多為天鳳軍中的中高級將領,且大部分都是立有戰功并考過了童生試的。
而四百多個開國縣子里,卻是大多為洛陽歸附的隋朝官員,之所以給他們封縣子也是沒辦法,一個是要收買人心做做樣子,再一個就是不給他們封縣子的話還真不好安排,因為這些官員原本可能只是楊廣朝中六品、七品的小官,可由著偽帝楊桐、偽帝王世充的輪番升官,結果搞得這大夫那大夫的遍地都是。
而如今既要用他們,又不能按照他們的前朝官職來實用,需要減等任職公務員,便只能通過封爵來進行補償。
防采集自動加載失敗,點擊模式,請安裝最新版瀏覽器!anikiii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