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后的一位武狀元張三甲之所以如此厲害,也跟其家傳有關,因為他出生于一個武林世家,很是奇特,就跟小說一樣。
這里可以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他的祖父名叫張增,當年外出打短工,曾經偶遇一武林高手,于是兩人一見如故,便結為昆仲,怎么樣,是不是很像某些武俠小說里的情節?
于是張增就跟他學得幾路拳術,回家后在農閑時練拳習武,逐漸名震四方,后來又辦起了武術館,張三甲的父親張耀田等都是習武場上的佼佼者。
張三甲也因此自幼酷愛武術,八歲時就已學會不少武術招數。
張三甲十四五歲已長成彪形大漢,有一次見鄰家門前有兩個數百斤重的石獅子,大叫一聲猛力將石獅子舉過頭頂,玩耍一陣放回原地,面不改色,氣不發喘。
圍觀者無不驚駭,稱之為“神力“,一時名傳鄉里。
他的楊師傅也不僅夸贊道:“吾弟子盈門,唯有三甲罕見也。”還稱贊三甲“弓、箭、刀、石色色冠群”。
后來,張三甲又遇恩師杜同春,深得其教誨。
光緒丁酉年1897年,張三甲參加直隸大名府鄉試,中榜第三十一名,成為武舉人。
到了光緒戊戌年1898年九月十八日戊辰,慈禧太后懿旨命武科舉恢復舊制。
張三甲又和胞弟冠甲等人由其岳父楊公資助,進京參加武會試。
參加會試的武舉人大都是豪門富戶,還得拜朝中有名望的人為師,像是前文說過了,于是三甲拜了六王即恭親王為師。
在會試中,憑借著良好的家傳,以及多年的勤學苦練,張三甲是大放異彩,弓、箭、刀、石樣樣成績名列榜首,中第一名會元。
殿試時,十月初三閱看馬步箭,初四閱看弓刀石。
張三甲一進考場,只見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手提一柄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威風凜凜。
他擺定架式揮起大刀,前后左右寒光閃閃,只見刀光,不見人影,如蛟龍潛水,似鯤鵬展翅,令人目不暇接,望而生畏。
突然“哨啷“一聲大刀落地,全場頓時愕然。這次“大刀落地“本是三甲在拉弓射箭時,右手大拇指上戴的骨扳指忘記摘掉,影響舞刀,造成一時失手。
但他處變不驚,只見他一邊用牙咬掉右手大拇指上拉弓時忘摘的骨扳指,一邊用右腳猛力一搓,腳尖一挑,大刀順勢飛起正落手中,接著連耍數招,亮出一幅敬德釣魚的架式。
精彩的絕技,全場掌聲雷動,監考官喜出望外。
于是,張三甲以一甲第一名奪魁,欽點狀元及第,欽命御前頭等侍衛。
張三甲得中后,暗向六王請求同意,便匆忙回鄉省親。
到了直隸大名府城,天黑住店,隨從未經狀元爺允許,便掛出了紅燈,上有“狀元及第“的字樣。
消息很快傳到了大名府,府官大禮相迎,開州州官來大名迎接。
張三甲回鄉后,登門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大名府送來皇帝欽賜的“御前侍衛“滾龍金匾,開州知府送來“狀元及第“金匾,父老鄉親送來了“會元“金匾。
只可惜后來張三甲天天忙于應酬,迎來送往,回鄉十幾天便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多方診治無效而死,享年22歲。
算的上是令人唏噓不已,不然不知道他這樣一位武狀元,到了后面的亂世,又有怎樣的精彩表現。
其實需要說明,通過考核武藝以選取武學人才,早在我國的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至于構建武學學校,專門培養軍事人才,則肇始于唐,興盛于宋。
大家都知道,唐承隋制,開科取士,到了武則天朝,又增設武科,選取武學人才。
彼時的武舉考核主要是以戰斗中的各種技能,以及體能素質為主要項目,僅試武藝,不試策論。
到了宋代才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武學體制,并開始將武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開始呈現出體系化、成熟化的特點。
當時武舉考試的原則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
后來因為元朝統治者不愿意看到漢人習武,所以終元一代,沒有舉行武舉。
到了更后面的明王朝建立的前一年,即吳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頒布了文、武兩科取士的詔令,廣求天下能人賢士。
洪武三年八月,文舉鄉試如期開科,第二年會試。
會試三場過后,第十天面試,朱元璋親自觀其騎射。
朱元璋主張亂世用武,治世用文。洪武朝正是由亂入治之時,朱元璋的心思是:通過科舉取士,一次性選取出文武雙全的人才。
可是,從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文舉連試了三年,朱元璋認為這些挑選出來的“后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罷科舉不用。
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開科,同樣只從文科取士,未開武科。
三年后,即洪武二十年1387年,禮部看朱元璋還沒有開設武科的意思,就奏請立武學,用武舉。
朱元璋大不以為然,回復說,你等這是將文武分拆開來,長此以往,天下就沒有文武全才的人了。
其后的建文、永樂兩朝,也都沿襲了朱元璋的思想,未開武舉。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國已不復洪武、永樂兩朝的威風霸氣,也沒有仁宣兩代的承平晏樂,盜賊蜂起,邊患頻仍。
監察御史朱鑒于是上請設京衛武學疏,以唐代武舉挑選出裴端、郭子儀為例,說就因為唐王朝得到了這樣的蓋世大材,從而收到再造奇功,提出開武學,以典武科的建議。
正統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準朱鑒的奏請,下令在南京、北京各辦一所武學,立武學學規。
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撻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偉烈雄風,聽說瓦剌犯邊,便輕啟親征之舉,結果在土木堡被俘,武舉之立也因之擱淺。
到了天順八年1464年,也就是大明朝建立后的第九十六個年頭,英宗病逝,憲宗即位。
憲宗深以“土木之變”為恥辱,而西北邊防也已成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再者,武職世襲弊竇叢生,八股取士又難錄得全才,于是,于該年十月批準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舉法。
也就是說,天順八年為明朝武舉的起始年。
不過,從憲宗實錄的記載來看,天順八年武舉雖已開科,但無一人應試。
究其原因,是明王朝過于重視文化輕視武學,社會上形成了濃重的“右文左武”風氣,人們都以文舉為正途,以考中進士為榮耀,不屑于武學和參加武舉科考。
明人吳騫輯在東江遺事中寫東江鎮帥毛文龍在萬歷年間參加武舉時,還提到:“明俗輕武人,鄉有習武者,目為兵,不齒于所親。”
按照查繼佐罪惟錄卷十八科舉志上的說法,由于明代士兵的戶籍為軍籍,和普通民籍有別,且犯罪的人就被罰去當兵,這使得軍職人員社會地位低下,從而影響到了武舉發展。
很多世家大姓不以子孫中武舉為榮,反以為恥,認為這是自輕自賤,污損先祖這做法。
經過從天順八年1464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近四十年的發展,武科考試程序與項目算是初步完善,但武舉考試卻經常中斷,規模并不是很大。
嘉靖年間的武舉錄記:成化年間的武舉錄取名額,不過二名到七名左右弘治年間的武舉錄取名額,不過十五名到三十名左右。
明朝武舉制度的成熟階,是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至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的四十年間。
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明武宗詔令武科考試結束,自己將在是府賜宴武舉人,該宴就賜宴中府,稱“會武宴”,此舉,開明代武舉賜宴的先河。
正德三年1508年,明朝兵部出臺了武舉條格,進一步完善了武舉法。
武舉制度也發展成了鄉試、會試兩級考試制度。
像是前文說過的,武宗朝的武舉人許泰,是大明朝現有史料可考的武舉人中,官職最高左都督的一個,也是唯一被皇帝收為義子、唯一被賜國姓朱、唯一被封爵安邊伯,永定伯的一個。
明武宗朱厚照重視武學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至崇禎四年1631年是武科發展又邁了一個大臺階。
嘉靖年間“倭患”大熾,時代呼喚名將,這個背景下,武舉人俞大猷在抗倭戰爭中脫穎而出。
俞大猷是嘉靖十四年的武舉人,武功高強,曾到少林寺踢館,橫掃少林寺僧眾。
在抗倭戰場上,俞大猷手刃倭寇無數,明史稱“老成宿將以俞大猷稱首。”
此外,朱先、郭周、張景安、朱平、姚清等抗倭英雄都是從武科場上走出來的杰出人材。
到了萬歷后期,遼東女真興起,在遼東戰場上,同樣涌現出了許多武舉出身的英雄人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渾河血戰中壯烈殉國的童仲揆。
該戰,童仲揆和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帶領三千浙兵以鴛鴦陣式對抗四萬后金騎兵,從中午苦戰到黃昏,最后僅剩下幾十人。
童仲揆兩臂有千鈞之力,身負萬夫不當之勇,本來是有能力殺出一條血路逃生的,但他和戚金抱定了以身報國的信念,力盡矢竭,手殺十七人,最后死于后金兵的亂箭之下。
清人稱此戰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明人則稱此戰:“至今凜凜有生氣。”
另一個名叫張神武的武舉人表現也可歌可泣。
當張神武聽說遼陽有急,便帶領二百四十余親丁馳赴遼陽。
到了廣寧,巡撫薛國用告訴他,遼陽已失,不必再去。
張神武卻不顧勸阻,慨然而往,薛國用對他說:“憑你這兩百人能夠殲滅敵嗎?”
張神武答:“不能,只能死戰!”
就這樣,張神武與他手下的二百四十名勇士在遼陽城外與后金騎兵浴血惡戰,盡歿于陣。
登萊總兵張可大也是武舉出身,孔有德叛明降清,張可大力戰失敗,親手殺死全家老小,自己投繯自盡。
國難思良將,家貧想賢妻,崇禎四年1631年,求賢若渴的崇禎皇帝“銳意重武”,正式出臺了明朝武舉的殿試。
至此,明朝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武舉鄉試、會試、殿試考試體系,與文科舉并重。
崇禎皇帝親執殿試,欽定能使重100斤大刀的王來聘為武狀元,授副總兵之職。
王來聘,也就成為了明朝一百八十年武舉科第一位武狀元。
受命副總兵之時,王來聘感動得泣不成聲,說:“皇上如此重視武人,就是希望我等效命疆場。我等不捐軀殺賊,何以報答皇上隆恩?!”
孔有德涂炭登州之時,王來聘率先登城,不幸中箭,壯烈犧牲。
可惜,明朝的武舉制度雖然已走上了巔峰,但明朝的國運已經走到了盡頭。
像是崇禎十四年,崇禎皇帝下詔開“奇謀異勇科”。
可詔雖下,卻無應考者,崇禎十五年,又一次下詔,欲挑選“督師大將”,仍是無人應考。
崇禎十七年,明亡明朝的武舉制度也就無疾而終了。
到了清朝的話,武舉才算是真正的發揚光大,首先,清代武舉依文榜程序,考試大致分四個等級進行。
1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
2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
3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
4殿試:會試后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也稱廷試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稱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頭名是武狀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
前三名世稱為“鼎甲”,獲“賜武堤及第”資格。
二甲十多名,獲“賜武進士出身”資格。
二甲以下的都屬三甲,獲“賜同。
需要說明,清朝武舉的殿試規格很高,一般由皇帝親自主考。
考試揭曉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長安門外掛榜,并賜給武狀元盔甲。
然后由巡捕營護送武狀元歸第,炫耀恩榮。
第二天,在兵部舉行盛大的“會試宴”,又賞給武狀元盔甲、腰刀等,賞給眾進士銀兩等,相比宋明兩朝,算是很風光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