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清風的藏書房,每個架子都是帶有推拉門的書柜。并且,每扇門上的一角,都貼著大寫的英文字母。
李世民有些發(fā)懵,怎么和想象中的不一樣?
他的書房,就是一排排書架子。書架上再堆放些竹簡書軸字畫什么的。就是修文館里也是如此啊,怎么這里這么怪異?
更驚訝的是,書架使用的木材竟然是黑紅色的不說,紋理細膩得讓人產(chǎn)生一種玉質的感覺。難道這小子竟然奢侈的使用玉石來做書架?
他禁不住彎腰靠近書架,伸手來回觸摸著。
“這是木材還是玉石?”他又蜷起食指敲了敲,“聽聲音,可不像是木質的。”
站直后,李世民又自言自語的說道:“也不可能是玉石玉石沒有這樣的紋理,而且,用玉石做書架,是不是太脆了?”
他回身用目光向殷清風詢問。
殷清風拉開一扇門,“無論是書卷還是畫軸,存放久了,竹簡、木材、絲帛還有顏色都會被蠹蟲啃噬。
其實,侵蝕它們的不止有蠹蟲,還有風和光。在書架上安裝這些小門,能盡量減少風和光對書卷的侵蝕。”
和古人解釋什么是氧化反應真的很難。
李世民似懂非懂。
殷清風指著木架說道:“這種木材叫做烏木,是應國公贈與侄兒的。應國公說這烏木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蟲。所以侄兒就用來建藏書房了。”
“應國公?”李世民似乎想了一下才想起是誰。
隨即,他又伸手去撫摸。“還有這么神奇的木材?”
關于烏木或陰沉木的運用,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之前,或許偶然有人使用,只有三星堆文化的古人們大量的使用過。
但三星堆文化并沒有與同期的或后期的其他文化有過交流和融合,所以,對烏木的運用并沒有擴散出去。作為唐朝人的李世民自然是不知道烏木的存在了。
所以,這個古人云:“家有烏木半方,勝過財寶一箱。”的古人,最早也就是明清兩代的古人,不能再久遠了。
但殷清風的猜想是,朱元璋因為自己是和尚出身得了天下,明朝是禁佛的。所以,烏木得到世人的認可,應該是佛教和喇嘛教興盛的滿清時期。
當初,他和武士彟關系良好時,就要武士彟利用手里的渠道,到三星堆附近的古河床去挖掘烏木。
那里的烏木雖然不是年代最久遠的,但確是最集中的一個區(qū)域,挖掘起來數(shù)量很可觀。
可惜,他和武士彟的蜜月期太短,得到的烏木的數(shù)量也不多。關系鬧掰了之后,雖然又給他運了一些來,但他估計,這些數(shù)量還不足三星堆附近古河床里的一半。
剩下的那些,也不知道武士彟是沒挖掘到,還是自己留下了。
殷清風也不想在李世民面前提到武士彟,生怕李世民又把武士彟叫回來做官。
他對武士彟倒談不上什么怕字,只是不想武靜淑武妹妹再受武士彟和楊牡丹的影響。
武妹妹若是就此不再出現(xiàn)在中國的史書上,于國于民絕對是件好事。
不是說武妹妹才能不足,而是她生錯了女兒身。若是武妹妹身為男兒,古代十大賢相中必定要有她的位置。
但他不說武士彟又不行。
無論李世民在歷史上留下多么好的名聲,他終究是帝王心態(tài)。
身為帝王,會在潛意識里認為,這天下所有美好的都是他的。
他們要獨占一切,然后把看不上眼兒的再賞賜下去。
烏木的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蟲優(yōu)點雖然短期難以體現(xiàn),但經(jīng)他這么一解說,李世民會不會認為他沒有獻上去是一種罪過?
殷清風不敢打這個賭。
身為穿越者,就要有穿越者的覺悟。
面對說一不二生殺予奪的皇帝,必須不能忤逆其心意。
沒有時時刻刻的求生覺悟,還是不要在古代混了。容易掉腦袋。
李世民似乎盡興了,他指著英文字母問道:“那這些又是”
“這是侄兒為了檢索方便,應用的一個小手段。”
殷清風說道:“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編著的韻集,以及前代陸法言編撰的切韻,都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讓不同地域的人們能夠相互交談。
但侄兒閱讀了這些古書后,感覺使用起來很繁瑣。為此,經(jīng)過多日思索后,找到了另一種方式來代替先前標注音韻的方式。”
按照字音分韻,就是給漢字加注音標。
“你是說”李世民很震驚,“你找到了代替音韻的新方式?”
剛才殷清風說是自己思考得來的,而不是仙人傳授的,這才是他震驚的原因。
他知道,當初陸法言為了編撰出一部能代替前人的韻書,可是與劉臻、蕭該、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等人一同商討多日,才有了切韻的完成。
而這小子竟然是自行思索得來的,這就了不得了!
要知道,參與切韻的那些人,不但個個都是當時的名士不說,更是來自天下各方。
劉臻,沛國相縣人、蕭該,江左南蘭陵人、顏之推,生于江陵、盧思道,河北范陽人、李若,河南頓丘人、辛德源,隴西狄道人、薛道衡,河東汾陰人。
他們當初受邀參加河北臨漳人陸法言的家宴,因各自帶有家鄉(xiāng)口音而起了口角爭執(zhí)。在陸法言的勸說下,切韻問世了。
“你你,可成書了?”李世民太激動的。
彰顯和評定一個帝王的成就,無非是文成武就四個字。
“文成”是指天下治理的如何,“武就”是指與外族間武力的強弱對比。
“武就”方面,他認為已經(jīng)做到了極致。
有培養(yǎng)新式武將的皇家軍事學院,有難以攻破的堅城,有新式冶煉的鋼鐵鑄造的,防御性能極好的鎧甲和鋒利無比的新式武器。
等以后這些都運用到行伍里,只有大唐軍隊攻擊別人,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被動防御了。
“文成”,有增加產(chǎn)量的新式農(nóng)耕,有收盡天下鰥寡孤獨的皇澤院,有暢通南北的水泥路與橋梁現(xiàn)在又有了文道昌興的新式韻書
天下大治啊
李世民越想越激動,“你快說說!”
面對拼音字母這個大殺器,李世民不激動才是不可思議呢。殷清風說道:“請叔叔移步侄兒的書房。”
“走走走。”李世民拉著殷清風往外走。
書房里,殷清風將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遞給李世民。
李世民翻了兩頁。
看不懂。
殷清風于是開始解釋什么是聲母,什么是韻母等等內容。
成書于宋朝的廣韻有兩百零六個韻部,但唐朝人發(fā)音,與宋朝話一樣,與現(xiàn)代漢語發(fā)音有很大的不同。
重唇音有b、p、b、。
b、p、讀音同漢語拼音,b為b的濁輔音。
濁輔音是不送氣的,就像今天的英語一樣,所以b讀為英語b的b,讀為鼻冠音b,
但這種發(fā)音并非正統(tǒng)音。
當唐音傳到東倭后,“萬歲”就變成了“板載”。
舌音分舌頭音和舌上音:端知、透徹、定澄、泥娘n。
“端透定泥”叫做舌頭音,“知徹澄娘”叫做舌上音。
齒頭音有精、清、從“、心s、邪s“。
“讀為的濁輔音,就是英語brs的s。
s“讀為s的濁輔音,就是英語的。
另外,唐朝的某些南方方言中,“和s“都讀為“。
正齒音有:莊、初、崇“、生s、俟s“。
“讀為的濁輔音,就是英語的。
s“讀為s的濁輔音,就是英語psr的s。
正齒音b有:章、昌、常、書、船。
是的濁輔音,是的濁輔音。聽起來有點像,但沒有那么清脆。
在唐朝的很多方言中,和都讀為。
牙音有:見、溪、群、疑n。
是的濁輔音。n發(fā)音同粵語“我”的聲母,很多漢語方言都有這個聲母。
喉音有:影零聲母、曉、匣“、喻。
“是的濁輔音。
半舌音:來。的發(fā)音同漢語拼音。
半齒音有:日n。
n發(fā)音類似n,但發(fā)音部位與漢語拼音相同。
除了聲韻不同,聲調也不同。
現(xiàn)代普通話有五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輕聲,與唐朝的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在字面上看起來區(qū)別不大。但真正發(fā)音之后,區(qū)別就明顯了。
平聲的標準是“哀而安”:大約是一種長的中平或低平調。
上聲的標準是“厲而舉”:大約是一種短的升調,用力比較強。
去聲標準是“清而遠”:大約是一種長的高降調,“遠”是拖音、拉長音的意思。
入聲標準是“直而促”:入聲以p、、收尾,發(fā)音短促。
在現(xiàn)代,除了個別地方的方言和方言中的個別詞匯,大多數(shù)以上的漢族人口早已不再使用這四種的發(fā)音方式了。
正因為發(fā)音的方式改變,詞在宋朝時興起,到了明清時期,再難出現(xiàn)唐宋時的詩與詞的大家了現(xiàn)代人更是很難再根據(jù)律詩的要求和詞牌的平仄規(guī)定,寫出古韻十足的古體詩和詞了。
為了能與唐朝人發(fā)音方式相符合,殷清風整理出的帶音標注解的課本,可是費了極大精力。
同樣,給李世民解釋的時候,也是很費口舌的。
“侄兒以外邦人的字母為漢字注音,不但因為以往的韻書學習起來很繁瑣,而且若是這個拼音可行的話,不但大唐四方的百姓可以用同一種口音交談,萬世之后,人們使用的語言仍然是現(xiàn)今叔叔與侄兒交談的口音。”
不管是李登的聲類、呂靜的韻集、陸法言的切韻還是在切韻的基礎上修改演變的唐韻或廣韻,使用起來,在現(xiàn)代人看來都是非常繁瑣的。
現(xiàn)代的漢語字典,雖然有偏旁部首檢索和首字母檢等,但絕大部分人的檢索習慣就是首字母檢索的。
可古人是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一個聲母的。
可這個作為字母的漢字又怎么發(fā)音呢?
于是,再去檢索。
如此下來,不繁瑣才出鬼了呢。
如果只是繁瑣也就罷了,隨著時代的變遷,宋人不知nrn如何發(fā)音,明人不知宋人是如何說話的。
但有了以字母代替漢字來注音就不同了。
只要一部字典出現(xiàn)后,即使再過上一兩千年,后人的發(fā)音不會變化太多,也仍然可以根據(jù)這部字典發(fā)出一兩千年前古人的發(fā)音的。
“什么!”李世民有些不敢相信,“萬世之后”
他有些哆嗦了,“就這個就可以做到?”
李世民像捧著絕世寶貝一樣,捧著手里那薄薄的小冊子,眼睛放著嚇人的光亮。
“叔叔讀過的說文解字,是以部首編排的字典。若是在說文的基礎上,叔叔召集天下大學問者,以部首和這拼音相結合,再編撰一部新的說文會如何呢?”
李世民不停的眨巴眼,想象著殷清風話里的含義。
殷清風繼續(xù)扔n,“說文解字原文是以小篆書寫的,逐字解釋字體來源。
其全書共分五百四十個部首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另有“重文”,也就是即異體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個總計共一萬零五百一十六個字。”
李世民繼續(xù)眨眼,這些他都知道。
“現(xiàn)今距離說文成書,已經(jīng)過去五百余年了。這五百余年里,不但某些漢字的字義發(fā)生了改變或者是有了新的解釋,可能還有新的字被使用了。
現(xiàn)今的大唐,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國祚長存的底蘊。但侄兒還是認為,某些家族對皇室的威嚴還不是很敬畏的。
若是有一部能完全取代說文的典籍,在叔叔在位期間問世了,那些世家會不會低頭?等承乾阿弟繼承叔叔時,會不會更順利的治理江山天下?”11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