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與我們臨近的韓國也值得跟大家說道一下,首先需要說明,韓國在原始時期其實是沒有婚姻制度的,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產生后,他們那邊的男女成親才要舉行隆重的禮儀。
而且一夫一妻制家庭產生的初期,他們的婚禮形式也很簡單,結婚的男女只要向他人宣布他們二人成親結為夫婦即可。
到了公元676年至935年的新羅時期,他們的婚禮形式才稍有變化,可能他們覺得光是口頭宣布已經不夠了,還必須像中國一樣,請家人和族人來擺上酒席吃上一頓,才算得上濃重。
后來有的韓國學者把這種婚禮形式概括為“祝宴”和“共食”。
這種婚禮形式保持的時間很長,一直延續到公元91年至1392年的整個高麗王朝時代。
高麗王朝的婚娶有其獨特的方式。
結婚時男家向女家只送酒和肉,不送彩禮。
結婚的當天晚上,親戚們聚在一堂賀喜,只喝三杯喜酒便散。
這就是固有的祖傳婚禮習俗。
當然,另一方面,他們也實行“入贅婚”,韓語又叫“男歸女第”或“婿留婦家”,也是朝鮮半島的傳統婚俗。
這種簡單的婚俗同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體現了男女平等的觀念,也同佛教在新羅時代得到極大的普及,以及高麗王朝將佛教定為國教有關。
因為佛教主張眾生平等。
公元1392年,韓國建立了朝鮮王朝,又稱李朝。
李朝把儒教作為新的理念備加推崇,使之成為國教。
此后500年間,儒學思想在韓國得到空前普及,浸染了其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韓國的傳統婚俗。
儒教文化傳播開來之時愈加強調冠婚喪禮等禮儀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規范。
在婚姻上儒教崇尚父母包辦,嫁娶禮俗的模式是既周到又煩瑣的“六禮”。
李朝時期的韓國據此進行婚姻制度改革,制定了一些具體規定。
在實際婚禮中,從做媒開始到覲親,一共分為6個程序:1媒人搭橋,相當于六禮的納彩;2提親圣物“四柱單”,也就是決定婚姻成敗的“宮合四柱”“四柱”指生年、月、日、時辰,“宮合”是根據“四柱”合“字”,等同于漢族的“合字”,這相當于六禮的問名。
3婚禮上新郎新娘首次見面;4在新娘家度過大禮后兩天;5幣帛禮,即新娘首次正式地向男方家長及親屬長輩行禮的風俗;6覲親,指新娘回娘家拜見雙親。
有了這些程序,新郎新娘就成為“行過六禮的人了”。
韓國在借鑒和吸收婚俗禮儀外,在婚禮制度中仍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像是一種是“半親迎”。
即“男歸女家”,與親迎禮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婚禮形式,先是新郎在新娘家舉行婚禮,并留宿新娘家。
第二天接新娘到新郎的家,拜見公婆。
另一種叫做“三日于歸”或叫“三日對盤”,即新郎在新娘家留宿三天之后,再把新娘迎到新郎家中。
李朝社會除了王室和一些士大夫家族在新郎家舉行婚禮“真親迎”外,大多數的婚禮還是以“半親迎”或“三日對盤”為主。
李朝是韓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到19世紀,日本將朝鮮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儒家思想喪失了統治地位,儒家思想與西方文明發生了激烈沖突。
在社會變革浪潮的沖擊下,婚姻習俗也必然發生變革,韓國進入了新式婚禮時代。
現代韓國青年早已拋棄了包辦婚姻的舊俗,男女都是自由戀愛。不少青年男女結婚以個人感受為準繩,強調“只要我們幸福就可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儒教傳統的影響,重禮儀的韓國民族并沒有在婚俗中完全放棄一些重要的傳統禮節。
他們在民族傳統和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過程中,在學習借鑒西方基督教婚禮形式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韓國式的新式婚禮。
現代韓國的婚姻習俗是傳統婚俗、新式婚姻和宗教婚禮并存,東西方文化交融,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韓國的婚姻習俗發展變化較大,主要表現為:一是結婚年齡從低漸高,過去1314歲甚至更小的男孩就要娶一個比自己大幾歲的妻子,目的在于早抱孫子,并由妻子把丈夫侍養成人。
現在法律規定男子20歲,女子1歲才能結婚,但在實際生活中,男女都致力于工作和學習,結婚比法定年齡還要晚。
二是婚禮從繁變簡,以西式的教堂婚禮為主,費用大大減少。
無論是結婚程序、賓客人數或是慶賀延續的時間和方式等等都日趨簡化,使人們從沉重的精神、經濟負擔中解放出來。
三是新式婚姻是自由戀愛,訂婚儀式可有可無,結婚儀式各地雖不盡相同,但大體有如下程序:婚禮一般在專門的婚禮廳或禮儀廳舉行。
舉行婚禮的當天,新郎新娘在家或到美容院梳洗打扮,新郎穿上西服燕尾服,新娘穿上白色婚紗,然后同家人一起來到婚禮場所。
新郎和他的父母站在右側迎接來賓,新娘的父母則站在左側迎接來賓。
來賓都到場后,主婚人整理座位,并請兩家的母親走到臺前點燃蠟燭。
新郎的母親點紅色蠟燭,新娘的母親點藍色蠟燭。
婚禮開始時,新郎隨著音樂慢慢走到臺前,給主婚人行禮,再向來賓行禮,之后站在右邊準備迎接新娘。
新娘隨著音樂把自己的手放在父親的左手上慢慢走過來。
新郎上前走幾步,給新娘的父母行禮,然后跟新娘一起來到臺前。
兩個人互相對著行禮,轉身。
主婚人宣讀婚姻誓約時新郎新娘要回答“是”。
主婚人宣布二人結為夫妻之后,兩個人轉身向來賓行禮,再伴隨音樂慢慢走出去。
然后,雙方的家人帶領來賓到宴請的地方,新郎新娘換上華麗的傳統服裝,舉行傳統婚禮中的幣帛禮。
旁人把新娘家準備的幣帛飲食擺在公婆面前。
新娘新郎一起向公婆磕頭,公婆把大棗扔在新娘的裙子上,祝福他們早生貴子。
接著他們向親戚家人磕頭,人們把為新郎新娘準備的紅包送給他們。
新郎新娘一起拍照,在照片中留下甜蜜的吻。
婚宴結束后,在親友的祝福中,新郎新娘以旅游的方式外出度蜜月,開始新的人生。
雖然傳統婚禮不適應現代生活而被新式婚禮所取代,但對重禮儀的韓民族來說,還是保留了某些重要的傳統禮節,如幣帛禮和覲親,這兩項是最能體現新人對兩家父母親的孝道。
在韓國,數醫生自己開業的、律師、教授三者地位最高。
而這三種職業女性很少,多是男性,如果能嫁給這三種職業的男子,女方則要預先為男方準備好三把鑰匙:汽車鑰匙、房子鑰匙、醫院或律師事務所鑰匙即為男方開業做好準備。
這有點像印度婦女出嫁要給婆家厚重嫁妝的味道。
婚俗是普遍的文化現象,它本身蘊涵了豐富的社會、民族文化心理。
韓國素有“東方禮儀之邦”的美稱,有禮有節,謙和包容,當然,是他們不要臉自封的。
不過也確實需要說明,在其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他們的確將大量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產生富有韓國特色的新型文化,像是韓國的現代婚俗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至于在韓國婚禮中的注意事項的話,首先,在韓國,同姓、相同本貫,或者不同本貫但源自同一始祖的情況下不能通婚。
這分以下幾種情況:
一、同族、同姓、同本,絕對禁止通婚,比如全州李氏和全州李氏之間,安東金氏和安東金氏之間。
即使和外國的同族通婚也不可以,比如說雖然早已出了五服,但是韓國曲阜孔氏和中國曲阜孔氏間也是絕對禁止通婚的。
二、異族、同姓、同本,比如南陽洪氏分“唐洪”和“土洪”,“唐洪”始祖為唐朝時前往新羅定居的洪殷悅,“土洪”始祖為朝鮮土著洪先幸,則這兩族之間可以通婚。
三、同族、同姓、異本,比如江陵金氏和光州金氏,其始祖、本貫都不同,但其遠古祖先都是金閼智,因此以不通婚為好。
還有一種情況是絕對禁止通婚的,即始祖下面出現異地的分支,比如寶城吳氏始祖是高麗時期因抗擊元軍被封為寶城君的吳賢弼,長興吳氏的始祖吳天佑是吳賢弼第六世孫吳思忠的次子,因此這兩族之間是絕對禁止通婚的。
四、異族、同姓、異本,這種情況在大姓中出現,比如金海金氏和江陵金氏之間,遠古始祖一個是首露王,一個是金閼智,相互間無血緣關系,不影響通婚。
五、同族、異姓、同本,比如金海金氏和金海許氏,始祖都是首露王,因此禁止通婚。
六、同族、異姓、異本,比如西蜀明氏和昌平升氏,始祖都是明朝初年流放到朝鮮的明玉珍之子明升,因此也禁止通婚。
韓國遵從儒教傳統,所以多年來同姓同籍的男女不能結婚。
民法九條第一項明文規定禁止同姓同本內的婚姻,在韓國引發種種問題,例如有人因為不能結婚而變得悲觀,甚至精神異常或自殺同姓同籍的夫妻所生的孩子也無法登記戶口。
因為這條法律而不能登記結婚的人,據說達數萬之多。
一九九七年七月,對同姓同籍的夫婦控告民法九條違憲,憲法法院判決他們勝訴。
判決的理由是對于婚姻的禁止規定,違反了憲法保障人民尊嚴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之理念與規定,而且結婚對象限于同姓同籍與父系血統以外的人,也違反平等的原則。
判決一經公布,老一輩的韓國人強烈抨擊,認為舍棄傳統的善良風俗,跟隨西方的腳步,是很奇怪的做法。
直到現在,民法中的禁止規定還是沒變,但因為法院做了上述的判決,所以這條法律基本上已經失效。
不過現在,韓國的未婚階層在大大增加,許多單身的青年男女都不愿意結婚了。
這是真的,據作者菌看到的資料,韓國獨居人口在30年間激增了倍。
在韓國成年男女中,未婚人數占總人口數的40,甚至超過了日本,高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34個成員國中的首位。
而這種獨居現象擴大的首要原因,歸根結底,還是來自“地獄朝鮮”的生存壓力。
一個更直觀的數據是,201年月,韓國年齡在15歲至29歲之間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0,僅次于1999年金融風暴。
換句話說,每10個韓國年輕人中,就1人處于失業狀態。
剩下9個順利就業的幸運兒,近一半還做著派遣性質的非正式工作。
經濟寒冬下,年輕人連找份穩定的工作都艱難,更別說開展戀愛、結婚、買房等昂貴的人生項目了。
于是,一張張曾經支撐著韓國社會的米諾骨牌相繼倒下,年輕人紛紛加入了全拋族,在出租屋里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這聽起來有些凄涼,但一項針對2100名韓國單身人士的調查顯示,70的受訪者對現狀表示滿意。
在不同類型的獨居人群中,要數年輕女性的獨居意愿最高20至30歲的韓國獨居女性,對生活滿意度超過0。
30歲至50歲的韓國獨居女性的生活滿意度也很高。
像是那邊有一檔我獨自生活的綜藝節目,是專門記錄明星獨居生活的熱門真人秀,明星們在鏡頭前展示了五花門的生活習慣。
其中當紅女團成員華莎把床搬到了客廳,一睜眼就能看電視,不工作的日子,她穿著松松垮垮的睡衣,不化妝也不穿br,懶洋洋地癱在床上。
“我好像最喜歡這樣的生活,在家隨便做點什么,這是一種無目的的治愈。”
201年,韓國約有24萬的女性選擇獨居,占女性總人數的11。按照這個速度,到2035年,每三個韓國女性中便會有一人選擇獨居。
事實上,隨著韓國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的獨立,她們對婚姻的需求也逐漸減少。
結婚不再是人生的必需品,而是人生的選項之一。
而且今年來,中國好像也慢慢有著這種現象,大家覺得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