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還有火光獸,所謂火光獸亦稱“火鼠”,傳說中獸名,生于南方,或云生于西域,其毛可織火浣布。
其說多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著作中,像是海內十洲記炎洲中記載說:“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
“山可三百里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為火浣布,此是也。”
以及比肩獸,同樣是傳說中祥瑞之獸的名字,這見于宋書符瑞志中之中,書中有云。
“比肩獸,王者德給矜寡則至。”
包括巴蛇,傳說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說始于先秦。
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有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類似的祥瑞還有世樂,亦是傳說中的鳥名。為祥瑞之物,王者有道則出。駢雅釋鳥:“重精、世樂,皆靈鳥也。”
同樣的還有石雞,傳說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引天下之雞報曉。
在神異經東荒經中有記載:“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冉遺魚:亦作“髯遺魚”。傳說中異魚名。魚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兇,其說始見于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澤。”
“是多冉遺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兇。”
以及白澤,傳說中神獸名。能人言,知萬物之精,為祥瑞之物。黃帝巡狩東至海,此獸出,言天下鬼神之事。其說始見于晉。
在晉朝葛洪的抱樸子極言一篇當中記載說。
“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
“省攻占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記白澤之辭,相地則書青鳥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袐要,窮道盡真。”
和犰狳,亦是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為蝗災之兆。其說始見于先秦。
同樣在山海經東山經記載說:“又南三百十里,曰馀峩之山,有獸焉。”
“其狀如菟而鳥喙,鷙目而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糾,見則蝀蝗為敗。”
玄魚,傳說中的神魚。為鯀所化,其傳說最早見于晉朝。
在晉朝學者王嘉的拾遺記夏禹一篇當中有載。
“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于羽淵,化為玄魚,時揚振須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為河精。”
“四時以致祭祀,常見玄魚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鯀之靈化,其事互說,神變猶一,而色狀不同。”
“玄魚黃能,四音相亂,傳寫流文,鯀字或魚旁玄字也。”
耳鼠,傳說中異獸名。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說最早見于先秦時期。
同樣在山海經北山經篇章當中有記述,書中云。
“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以及吉光,還是傳說中異獸名。出于西域。毛皮制裘,不懼水火。
海內十洲記凰麟洲一篇中有云:“武帝漢武帝天漢三年,帝幸北海,祠恒山。”
“四月,西國王使至,獻此膠續弦膠四兩、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焦。”
老蹇,這是傳說中的惡龍名。常為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在王十朋集注的神異記中記述說:“蜀守李冰降毒龍蹇氏,鎖之于江上,水害遂息。”
地狼:亦稱“賈”。傳說中居于地中的狗。其說始見于先秦。
在尸子卷下有記載:“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朱厭: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為戰爭之兆。其說始見于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中有記載:“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朱獳,傳說中怪獸名。如狐有魚翼。其出現為國家發生使人畏懼之事的征兆。其說亦最早于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獳,其鳴自糾,見則國有恐。”
中國民間有“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說是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
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
然而并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系起來。
至于在民間的話,像是前面說的,很早以前就流傳有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并沒有確切的記載。
然而這一公案卻由于“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
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
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拼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大概就是之前文提到的那些奇葩,當然,也有一定的出入,因為這龍的兒子有許多的版本,別說我們了,可能就連龍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奇葩兒子。
此外還有玉雞,傳說中的神雞之一,又傳為祥瑞之雞,王者至孝則至。其說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
在宋書符瑞志上中記載說:“漢高帝母名含始,始為昭靈后。昭靈后游于洛池,有玉雞銜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
“昭靈后取而吞之。又寢于大澤,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上皇視之,見蛟龍在其上,遂有身而生季,是為高帝。”
在好漢朝劉向的列仙傳琴高中記載說:“琴高后如涿水中取龍子,為諸弟子期曰:皆潔,齊待于水傍,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
類似的還有赤鱬r音“如”:傳說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說始見于先秦。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卻火雀:傳說中異鳥名。其狀如燕,能滅火。
其說始見于唐。唐朝的蘇鶚杜陽雜編卷上:“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弭國貢卻火雀一雌一雄、履水珠、常堅冰、變書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燕,其聲清亮,殆不類尋常禽。”
“鳥置于火中,火自散云。上嘉其異,遂盛水精籠,懸于寢殿,夜則宮人持燭炬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
卻塵犀:亦稱“辟塵犀”。傳說中海獸名。
狀如犀牛,其角可以避卻塵埃。
南朝梁任昉發述異記卷上:“卻塵犀,海獸也,然其角辟塵,致之于座,塵埃不入。”
何羅魚:傳說中異魚名。一首而十身。
其說始見于先秦,在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述說:“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希有:傳說中異鳥名。形體巨大。其說始見于漢。神異經中荒經記述說:“昆侖之山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
含利:傳說中異獸名。能吐金。此稱始見于漢。
文選張衡西京賦:“含利颬颬,北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薛綜注:“含利,獸名,性吐金,故曰含利。”
角端: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于漢。
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圣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角龍:傳說中的有角之龍,為龍之年過五百者。其說始見于南北朝時。
還是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卷上記述說:“水蟲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犼:本北方食人之獸,狀如犬,傳為海中神獸,狀如馬而有鱗,口中噴火,騭猛異常,食龍腦。
其說多見于宋以后,像是清朝松齡老先生的聊齋志異菱角就記載:“有童子以騎授母瞬息至湖上。馬踏水奔騰,蹄下不波。無何,扶下母將啟謝,四視其馬,化為金毛犼,高丈余,童子超乘而去。”
沉石明雞:傳說中的瑞鳥。狀如燕,生于地下,天下太平則出。其說始見于晉。
同樣是晉朝王嘉的拾遺記魏記載:“建安三年,胥徒國獻沉石明雞,色如丹,大如燕,常在地下,應時而明,聲能遠徹。”
以及冶鳥:傳說中的鳥名。生南方山林中,狀如鳩,能變化人形。其說始見于晉。
在晉朝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二記載說:“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冶鳥。穿大樹作巢,如五六升斗器,戶口徑數寸,周飾以土堊,赤白相分,狀如射侯。伐木者見此樹,即避之去。”
“此鳥白日見其形,是鳥也夜聽其鳴,亦鳥也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澗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越人謂此鳥是越祝之祖也。”
長右: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猴而四耳。其現為水災之兆。其說始見于先秦。
山海經南山經:“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夔: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
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
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制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為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里,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禺疆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
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為厲風。
猰貐:又稱為窫窳。
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后來被復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
關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貍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
<s22119367755201912101126&;22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