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里說了這么多,還是要跟大家說一下戲劇情節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怎么說呢,像是希臘戲劇家亞里士多德rs,34322論及悲劇必須兼顧運用的六項要素分別是場面、性格、情節、語法、旋律與思想,并且認為這些必備的條件當中,又以情節最為重要。
而中國學者王國維在闡釋中國戲曲的特色時,亦明白指出其特點正是以歌舞演故事。
中西方戲劇形式內涵固然歧異,但同樣認可戲劇表現之最切要目的實在于利用情節之鋪敘來搬演講述一個故事。
并且中國古典戲曲的構成因素及藝術價值是綜合而多元的,其藝術成就同時展現在劇本與舞臺表演二方面,這是中國古典戲曲甚具獨特風格之處。
然而即使其音樂性與舞蹈性的特征鮮明,抒情的動機不下于敘事目的,無論如何戲劇的本質是不容忽略的。
并且一切的藝術形式或舞臺表演都寄托于戲曲情節的具體鋪展之上,必須能夠表達出完整的故事情節亦才足以稱得上是戲劇。
在戲劇舞臺上情節仰賴這些藝術形式將抽象思維換成具體行動而得以推展。
而多樣貌的藝術形式之呈現事實也正是依據著劇本故事作為依據才能有進一步的發揮,優秀的劇本是一出成功戲曲演出最重要的基礎,而情節正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
可以看到,在諸多形式當中,凡是敘事類型的藝術作品,諸如史詩、敘事詩、諸宮調、講唱、說書、、戲劇方才有所謂情節概念存在于其中。
然而各類體制形式不同的敘事對于情節的依賴程度不全相等,情節在諸種敘事中的運用方式與所呈現之特色亦各有異趣。
戲劇情節之特色與其他類型敘事最大的差異處便在于絕大部分都是運用代言體的方式來鋪陳故事情節。
劇中角色在對話的往返與動作的行進間,同時展露了人物的性格也推展了情節的演進。
再則戲劇既是以場上搬演最終的目的與評定價值成就的指針,因而在初始劇本的情節設計上,尚必須需考慮到舞臺演出的可行程度與戲劇效果。
因此我們從本質上來分析,情節一事在戲劇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與其他種類的敘事相較之下,又擁有自身獨具的風格特性;戲劇情節作為研究者進一步深入討論的對象之意義與價值正在于此。
至于明代傳奇的情節特色得花錢,如同上文所言,中國古典戲曲同時擁有著舞臺搬演與劇本兩方面的藝術成就,而明代傳奇劇本經常為人所肯定的是其高度的性,若以一種形式來審視之,傳奇劇本不僅提供場上搬演的依據,亦甚便于案頭上的閱讀。
要知道歷來元雜劇與明傳奇被視為中國戲曲史上的兩大高峰期。
明代傳奇以古南戲為基礎,經歷過北曲化、文士化與昆曲化多種元素的洗煉,發展成一種更為完備妥善的戲曲形式。
而戲曲劇本的豐富創作與廣泛流傳亦是帶動戲曲藝術蓬勃發展并確立藝術地位的另一個主因。
同時規模體制的擴充也影響著整體戲曲結構走向更為繁復浩大的境地,情節結構的完整性與流暢度遂成為一部巨型戲曲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
如在豐富的劇本創作成果與場上實演經驗基礎上,明代同時發展出甚為可觀的戲曲理論。
而且明代曲論家在論述作劇原理或品評劇作成就之際,情節布局的優劣已成為多數曲家甚為關切的審美要點。
戲劇情節規模長度的擴充對于一出戲曲而言可以是優點,亦可能成為其缺失。
一般而言長篇劇作較能令情節擁有完整的鋪陳,故事的搬演得以充實而周到,劇作家亦可以有充足的空間來展現個人情感思想。
然而作劇之人若未能成功掌握情節安排的節奏或發揮個人創作巧思,長篇劇作亦容易衍伸拖沓蕪蔓之蔽。
因此傳奇一類的巨幅曲本實考驗著一個劇作家是否擁有流暢營運劇本創作思維的功力。
正因為其中包含著高度的藝術技巧與豐富的藝術內涵,相對說來正是擁有著極大討論空間的一門學問。
至于我們國內學位論文在中國古典戲曲領域的相關研究與戲曲發展史上的二個巔峰期互為呼應,元代雜劇與明代傳奇向來是最受重視且成果最為豐碩的兩大范疇。
再則明傳奇劇本的規模體制較之元雜劇顯得龐大許多,因此在明代傳奇的范圍中針對單出劇本作出整體研究者尤眾。
或就其淵源流變進行考述以供后來研究者參考,或進一步針對曲本之各種藝術手法深入討論。
而在研究對象之選取方面則偏重于特定幾部戲曲史上評價較高之經典劇作。
我們現在可以以六十種曲選錄的曲本及劇作家作一觀察范圍,以劇作本身作為觀察重心再延伸出其他關懷主題的可見相關研究論著,而這些曲目大致如下。
首先是1964琵琶記考述張棣華,師大中研,碩,盧元駿。
1973琵琶記研究王永炳,臺大中研,碩,張敬。
1990高則誠及其琵琶記研究,金璇惠,師大中研,碩,李殿魁。
1977浣紗記研究陳素蘭,文化中研,碩,李殿魁。
197浣紗記評析張恒豪,東吳中研,碩,張敬。
2000浣紗記研究侯淑娟,東吳中文,博,曾永義。
1974西廂記考述陳慶煌,政大中研,碩,盧元駿。
196西廂記之版本及其藝術成就曾瓊蓮,師大中研,碩,賴橋本。
1992西廂記二論林宗毅,臺大中研,碩,曾永義。
1997西廂記四題論衡林宗毅,臺大中研,博,曾永義。
195白兔記故事研究王金生,文化藝研,碩,張靜二。
1993白兔記析論,趙雅玲,逢甲中研,碩,徐信義。
1965湯顯祖與牡丹亭還魂記,宋丹昂,臺大中研,碩,張敬。
1967湯顯祖牡丹亭考述,潘群英,政大中研,碩,盧元駿。
1973還魂記中杜麗娘之分析,侯啟平,文化藝研,碩,俞大綱。
19牡丹亭研究,楊振良,師大中研,博,李殿魁。
1995論牡丹亭中的情與夢李贊英,文大中研,碩,林清涼。
1997牡丹亭曲辭運用賦體技巧之研張美慧,成功中研,碩廖國棟究
2001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藍玉琴,中山中研,碩,徐信義。
1977湯顯祖邯鄲記研究李景云,文化中研,碩,李殿魁。
199湯顯祖邯鄲夢記研究姜姈妹,師大中研,碩,王熙元。
1969湯顯祖南柯記考述,呂凱,政大中研,碩,盧元駿。
1977荊釵記研究林逢源,政大中研,碩,呂凱。
192鳴鳳記研究葉永芳,東吳中研,碩,曾永義。
194沈璟義俠記研究金圣敏,政大中研,碩,呂凱。
194繡襦記及其曲譜之研究李國俊,文化中研,碩,李殿魁。
由上述這些數據可見,學者或有詳析一部劇作從源流本事到藝術手法的整體表現,如琵琶記研究,亦可能選擇一個更細微具體的觀察視角切入深討。
如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
研究單出明傳奇的論文數量固然可觀,然基于劇作藝術成就或影響與價值之考慮,高明的琵琶記、湯顯祖的還魂記、邯鄲記、梁辰魚的浣紗記以及西廂記又是特別受重視的幾出劇作,研究成果遠勝于其他作品。
另一種可見的研究方法則是主要在明傳奇的范圍內,將數部具有同構型的作品加以比較分析或綜合討論,例如1990吳江三沈戲曲之研究金圣敏,政大中研,博,呂凱。
1993明代嘉靖隆慶時期三大傳奇研究黃炫國,政大中研,博,呂凱。
1997明代文士化南戲之研究陳慧珍,臺大中研,碩,曾永義。
199昆劇牡丹亭舞臺藝術演進之探陳凱莘,臺大中研,碩,曾永義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
吳江三沈戲曲之研究以明代戲曲家族為對象,研究沈璟、沈自晉、沈自征三位同一家族劇作家之劇作,以傳奇創作為多。
還有明代嘉靖隆慶時期三大傳奇研究則以時代為一區界,以個人所定義之該時期三大傳奇劇作進行比較討論。
其所指三大傳奇為李開先寶劍記、梁辰魚浣紗記、王世貞鳴鳳記。
明代文士化南戲之研究則以呂天成曲品新舊傳奇之區別作為南戲與傳奇的分界點,歸納出明代具有明顯文士化風格之南戲之風格特色加以討論。
昆劇牡丹亭舞臺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一文則從牡丹亭劇本的流傳改編來探討其戲劇性及舞臺藝術表現。
而部分論文以同類型題材或相近主題作為討論內容,其研究對象則不一定全數拘泥于明傳奇,亦可能涉足到其他時期的戲曲作品,甚至是講唱、一類的敘事,如
190三國故事戲曲之研究梁美意,師大中研,碩,李殿魁。
192三國故事劇研究林逢源,政大中研,博,呂凱。
1976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謝碧霞,臺大中研,碩,張敬。
193水滸故事之流傳演變及其影響研陳兆南,文化中研,碩,李殿魁究
1996水滸戲曲研究宣中文,師大中研,博,周何。
1990西施故事源流考述葉仲容,政大中研,碩,李威熊。
1997戲劇中西施形象的嬗變郭佩瑱,清大中研,碩,王安祈。
1967拜月亭考述朱自力,政大中研,碩,盧元駿。
191有關李白之戲劇研究杜偉瑛,東吳中文,碩,張敬。
197枕中記、南柯太守傳與邯鄲記、南盧惠淑,師大中研,博,葉慶炳,柯記之比較。
1992相如文君戲研究,洪珠瑛,臺大中研,碩,曾永義。
1994王魁故事研究鳳,中央中研,碩,李國俊。
1999岳飛故事研究張清發,成大中研,碩,王三慶。
2000中國戲曲私奔程序研究梁惠敏,輔大中研,碩,曾永義。
2002元明戲曲負心婚變題材之研究柯瑛娥,花師民文,碩,蔡孟珍。
諸如此類的研究,明傳奇僅是其眾多討論的其中一個支流而已,但既然牽涉到流傳演變的過程,比較各作品之間在情節上的承襲或變化勢必也是討論內容的一部份。
此外尚有針對某位專家及其劇作進行整體研究或主題討論者,甚或進一步結合戲曲家之戲劇理論配合其創作進行檢視參照,例如1963湯顯祖研究金學主,臺大中研,碩,鄭騫。
1974湯顯祖考述凌靜濤,師大中研,碩,盧元駿。
1995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陳貞吟高師中研,博,應?稻
1972梁辰魚及其作品朱昆槐,臺大中研,碩,鄭騫。
194徐復祚劇曲三種研究黃智蘋,文化中研,碩,張敬。
1990沈璟現存傳奇研究余蕙靜,東吳中研,碩,曾永義。
無論是比較研究或專家劇作研究皆是利用某一個定義來選擇出在此標準下特質相近的作品,或者是同一時代、相同主題、相同本事源流甚至同一劇作家或戲曲家族,經由對照評比的方法呈現出劇作之間可能具有的相似共性與個別特性之所在,其所能討論的空間則較單一劇作顯得更為豐富一些。
研究范疇若設定以明傳奇整體成就作為探討對象,則多趨向主題式的研究或是就某種特定立論點及觀察角度來切入討論,此類論文如
1969明傳奇聯套研究,汪志勇,政大中研,碩,盧元駿。
1969明傳奇所見的中國女性,李桂柱,臺大中研,碩,張敬。
1979明傳奇夢運用研究陳貞吟,輔大中研,碩,葉慶炳。
194明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王安祈,臺大中研,博,張敬。
1997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許子漢,臺大中研,碩,曾永義究。
199明傳奇中宗教角色研究賴慧玲,東海中研,博,王安祈。
這一類的研究固以明傳奇曲本為研究焦點,然其討論內涵并不一定局限于劇本之內,音樂曲式的安排或劇場上的藝術手法都是研究者們擁有高度興趣進一步延伸討論的重點。
此類研究所費功夫浩大,寫作者需能通盤掌握為數可觀的明傳奇劇作整體狀況,并鎖定特定觀察面向方能進行深入析論,所下結論也才能兼顧精深與全面二種研究成績。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