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起源于何時,并無法知曉,但最早史書明文記載是在《周禮》中。
到三國魏晉時期,有“諭尚書牛肴,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唐朝初年,大概是唐太宗時期,中秋節便成了全國性的“法定節日”。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有節氣說,與神話說。
節氣說和時農有關。
時,因為在秋季中間,又是八月之半,故曰中秋(仲秋)。
農:因為這個時候是秋收的“豐收節”,是開始為一年而收藏的日子。
神話說,華夏人有自然崇拜信仰,認為太陽與月亮是神之所化。
東皇太一為太陽神,太陰娘娘為月之神。
月之神,在傳統華夏信仰里,也稱呼為月神,月姑娘,月亮娘娘。
道教稱呼其為太陰星君,全稱是,月府結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居住的宮闕為垣下,素曜大宮。誕辰是八月十五這一天。
一般情況下,這一天信徒們都要設壇祭月的。
貢品多為月餅,瓜果,鮮花,豆腐等。
說起曜,我們除了七曜之外,還有四曜,其中四曜里有一曜便是月曜。(其他三曜為,羅睺,計都,紫炁)。
太陰星君,他的形象,是穿朱色鞋履,著素紗之衣,手執玉簡,懸七星金劍,垂白玉環佩。
《太上大洞真五星秘授經》記載,太陰星君,主肅靜八荒,明明輝盛,如世人運炁逢遇,多有慘慘之憂,宜弘善迎之“。
除了太陰星君外,還有兩位關于月神的人,一位是嫦娥,一位是月老。
嫦娥有三種化身,一為仙女,一為玉兔,一為蟾蜍;月老也有三化身,一為吳剛,一為桂樹,一為牽線老人。
嫦娥的傳說很早,月老的傳說到唐朝才有。
典籍出緣是唐朝李復言的《續玄怪》。
在大乘佛教也有月神,名為月光菩薩,是印度人,形象是,裸腳,騎著白鵝,手拿月輪,現在國內不少人會念叨。
至于西方,他們的腦子不正常,在清凈的月圓之夜,總會有血色傳說,不提也罷。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