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看了楊修手中的情報之后,才發現了西涼鐵騎的可怕之處。
失去了董卓壓制的西涼鐵騎,居然從武關開始,一路禍害著百姓,朝著長安城進軍。
武關西北方向,就是藍田,歷來都是長安城駐軍的營地。
然而李肅西征之后,藍田大營就空了。
呂布為了守護長安城,也沒有分兵南下。
就在并州鐵騎在中水鄉與西涼鐵騎對峙的時候。
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四人,帶領十二萬西涼鐵騎,進入了藍田大營。
張濟是個老實人,把軍隊放進藍田大營之后,就封閉了轅門,沒有手令不得外出。
樊稠是個急性子,性情耿直的他找張濟理論。
張濟無奈,只得放棄了轅門,專心管自家駐地,在周圍安上拒馬,申明軍令。
樊稠縱兵,搶掠藍田周邊百姓。
一時之間,士民皆苦。
張濟找到李傕,談起了西涼鐵騎統一攻打長安城的話題。
李傕仔細的考慮了一番之后,決定兵分四路,圍攻長安城。
郭汜屯兵高陵,負責攻打長安城的北門。
張濟穿插到華陰一帶,監視并州鐵騎張遼部。
樊稠進駐郿塢,擋住呂布的并州鐵騎主力回援長安的道路。
李傕留守藍田大營,約定十日之后,各部立即向長安城發起進攻。
約定的日子到了,李傕率先趕到了南門。
王允親自帶兵上了城樓,向李傕手下的西涼鐵騎勸降。
并且承諾,凡是誅殺李傕的人,都可以取而代之。
李傕的手下,都是他的心腹。
王允僅憑借著幾句話,就想要蠱惑人心,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李傕高聲喝問:“王司徒,太師有什么罪呀,竟然慘遭橫禍呢?”
王允回答說:“董賊無道,妄爭天命。”
我奉了獻帝的詔命,設計誅殺國賊董卓。
幸得蒼天庇佑,還長安城一片朗朗乾坤。
你們兵犯長安城,難道是想要n嗎?
李傕手下的西涼鐵騎,聽了王允的話之后,紛紛交頭接耳,議論不休。
李傕見西涼鐵騎軍心動搖,情急之下,就想要強行攻打長安城。
副將忙取出軍師李儒交代的計策。
李傕看過之后,心中便有了主意。
李傕喝問:“王司徒,漢承秦制,依法治國。”
漢室九卿之一的廷尉,依然健在。
若是太師有罪,朝廷可有按律三司會審嗎?
若是太師無罪遭誅,我們這些人,就只能打入長安城中,替他老人家討回一個公道了。
王允聞言大驚失色,心想壞了。
自從殺了董卓之后,文武百官們忙著爭權奪利了。
至于有司定罪這個司法程序,居然漏掉了。
原以為董卓死了,就天下太平了。
然而西涼鐵騎四面圍城,這誅殺董卓的法律程序不全,令王允啞口無言。
先上車后買票,這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輪到王允當政,上了車也不買票了。
僅憑一封獻帝的詔書,就誅殺太師董卓。
事后也不經過廷尉,把法律程序走完。
這樣一來,王允誅殺太師董卓,并沒有經過廷尉勘定罪責。
王允僅僅是憑借著空口白牙,竟然就殺害了董卓。
這在法理上,可就站不住腳了。
要知道在漢代,殺人償命可是鐵律。
想那梅園三結義中的二哥關羽,義氣殺人之后,亡命天涯無數年,可想而知,漢室官府執法必嚴的程度。
如今王允亂了法度,口稱大義就殺了百官之首的太師董卓,事后也不補辦手續。
想那太師董卓,屢屢在大朝會上殺人,事后都得讓廷尉安排罪名。
王允倒好,直接忽略了廷尉。
如今面對李傕的質問,王允就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
王允說:“李傕,你跟著董卓禍害天下,罪在不赦。”
你要是識相的話,陣前自盡,還能保全宗族。
否則的話,誅你九族。
李傕笑了,質問王允:“王司徒,你說我禍害天下,你的證據呢?”
漢室也是**律的地方,總不能平白無故就污人清白吧?
想我李傕,自從跟了太師董卓之后,在涼州抵御羌人,這一點誰能否認,誰敢否認呀?
魏武侯曹操在陳留郡矯詔,令天下諸侯聯軍攻打京師洛陽城。
興漢侯劉正,更是打出了“掃滅董卓,問罪不肖”的旗號。
要是沒有我等,獻帝還能高枕無憂嗎?
如今天下未定,卻又禍起蕭墻。
太師董卓,身為百官之首,卻是冤死在了長安城中。
不經過三司會審,廷尉議罪,就遭遇了蠻橫的擊殺。
我等有功人士,更是無罪誅連。
道義何在?
法律何在?
王允理屈詞窮,畢竟能光明正大的定罪董卓的人,只有廷尉。
王允專權之后,為了鞏固權勢,故意將廷尉邊緣化了。
王允怎么也沒有想到,他的意氣用事,居然壞了國家的法度。
就連王允本人,也落下了一個無故擅殺朝廷大臣的罪名。
李傕以廷尉為突破口,居然找到了王允擅殺董卓的破綻。
這樣一來,就顯得西涼鐵騎理直氣壯,長安城守軍反而成了叛逆。
長安城中的守軍,本來就是心懷鬼胎,各自打著小算盤。
如今豪強掌握了王允的把柄,自然會想辦法侵吞長安城中的王家產業。
王允攜誅殺董卓之威獨攬大權,文武百官都找不到合適的借口了。
畢竟王允代表著大義,是誅殺董卓的第一功臣,長安城中的豪強們,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然而李傕的一番話,直接打中了王允的要害。
長安城中的豪強們,這心思又活了。
反正董卓已經死了,至于是不是有罪,其實根本就不重要。
再說主持誅殺董卓的是王允,文武百官們沒有沾邊。
長安城中的豪強們,更是與董卓的死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時移事易,現在的斗爭對象換成了王允。
然而司徒王允,秉持國家大義,誅殺國賊董卓。
這領頭人的光環,讓豪強們不敢輕舉妄動。
然而事情總是充滿了戲劇性的。
本以為王允的形象無懈可擊,然而漏洞卻出現了。
這廷尉議罪的缺失,居然令王允手中的大義開始搖擺不定了。
太師董卓,怎么說也是百官之首,按照正常的程序。
第一步是去官罷職第二步是廷尉議罪第三步才是誅殺。
然而董卓死的時候,太師之位并沒有明詔罷免。
這可就耐人尋味了,也就給了蠢蠢欲動的豪強們,攪亂朝政的機會了。
王允見身邊的豪強私兵們面色有異,就知道誅殺董卓并沒有法理上的依據,長安城中的豪強們,又動起了歪腦筋了。
王允開始頭痛了,本來剛剛穩定下來的朝廷,又會風起云涌了。
獻帝會如何選擇呢?
王允心里就更沒有底了。
自從光武中興以來,君臣同心就是一個傳說。
王允開始絕望了。
王林建議說:“司徒大人,既然說不過,那就打吧!”
王允點了點頭說:“好!”
王林當即傳令長安城守軍,對著李傕的位置放箭。
李傕回歸本陣之后,勃然大怒。
命令西涼鐵騎,搶攻南門。
西涼鐵騎得了將令,專門盯住了長安城豪強們的私兵廝殺。
豪強私兵,各自為戰。
西涼鐵騎這一針對。
王林的司徒府私兵,就成了救火隊員了。
然而一盤散沙的長安城守軍,面對窮兇極惡的西涼鐵騎,那代價可不是一般的大。
當王林擊退李傕的時候,長安城南門上的豪強私兵,除了司徒府的人之外,大部分都戰死了。
李傕趁機退兵,讓豪強們可以盡情的找王允麻煩。
李傕一攻長安城,以國丈伏完的私兵損失最大。
伏家的私兵統領,為了推卸責任,和其他幾名豪強私兵統領一合計,決定誣陷王林。
以伏完為首的長安豪強,為了明正言順的讓王允割肉賠罪,直接帶著人到司徒府興師問罪。
王允無奈,只得加倍賠償損失。
伏完心里清楚,王林要是呆在軍中,其他的人根本就沒有可能染指兵權。
畢竟王林的勇武,自從并州鐵騎離開了之后,說是長安城中的第一人也不為過。
伏完也想拿到長安城的控制權,于是就借題發揮,要求王允嚴懲王林。
王允無奈,只得將王林革職,勒令在司徒府中反省。
伏完等人心滿意足的走了。
王林問:“叔父,咱們就這樣妥協了嗎?”
王允嘆了一口氣:“林兒,去找你姐夫呂布,讓他回兵長安城。”
王林大驚失色,忙問為什么呢?
王允直接指出,豪強們這樣一搞,長安城守軍的心就亂了。
臨陣換將可是兵家大忌。
然而豪強們為了一己私利,居然在大敵當前爭奪兵權。
想要依靠豪強守護長安城,只怕是鏡中花,水中月呀。
王林說:“只要叔父下令,那幾只土雞瓦狗,對于我來說,不過是三兩下的功夫而已。”
王允搖了搖頭:“司徒府已經陷入了,無罪擅殺朝廷重臣的漩渦之中。”
豪強們是不會放過打擊司徒府的這個機會的。
好在還有一塊遮羞布,豪強們想要發難,得醞釀一段時間。
要是強殺豪強私兵的統領,那就是徹徹底底的撕破臉皮了。
豪強們肯定會拿董卓的死來做文章的。
董卓至今仍然是太師官身。
廷尉并沒有撤銷董卓的職務。
拿死人做文章,正是豪強們的拿手好戲。
人家只要咬住董卓并沒有被撤職這一點不放,司徒府就會吃不了兜著走的。
現在事情已經擺在了明面上,廷尉可不敢與長安城中的豪強們作對。
司徒府的這個虧,是吃定了的。
伏完作為政爭的好手,怎么可能不進行布置呢?
司徒自從董卓死后,就已經被孤立了。
又鬧出了非法殺害朝廷重臣的事情,這就意味著司徒府的大義光環消失了。
王林說:“叔父,要不咱們逃走,離開朝廷吧!”
王允說:“已經晚了。”
王允想要全身而退,除非呂布和并州鐵騎重新掌握天下大勢。
呂布的執金吾身份,再加上并州鐵騎的實力,才可以力保司徒府。
然而陳宮野心勃勃,極有可能袖手旁觀。
王允建議王林去扶風并州鐵騎大營,搬請救兵。
王林問:“叔父,我真的要離開司徒府嗎?”
王允回答說:“想要保住司徒府,你必須要盡快的離開。”
畢竟伏完很快就會想明白呂布和并州鐵騎,是豪強掌握長安城的最大的威脅。
王林沒有辦法,長安城即將變成不設防了,司徒府也是危若累卵。
唯一的辦法,就是并州鐵騎主力重回長安城。
然而并州鐵騎西征牛輔,雙方在中水鄉對峙,一時半會兒也脫不開身呀。
王林只能含淚的同意了,發誓一定要搬回救兵。
王林說:“叔父,等著我!”
王林連夜離開了長安城,打算向呂布搬救兵。
王允看著王林離開的背影,忍不住的流下了眼淚。
漢室艱難,豪強添亂,這天下大亂的局面,始終是無法避免的了。
想著近在咫尺的李傕部西涼鐵騎,又想到了上躥下跳的伏完等人。
王允欲哭無淚拿什么拯救你,我親愛的漢室天下?
王林到底能不能拯救司徒府呢?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