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第一個開創,是實行:“四民分業,士農工商。”
這一政策的要點是,把國民分成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個階層,按各自專業聚居在固定的地區。國語齊語記載,管仲規劃士鄉十五個,工商鄉六個,每鄉兩千戶,以此計算,全國有專業軍士三萬人,職業的工商臣民一萬兩千人均以一戶一人計算。此外,在野的農戶有四十五萬戶。
管仲認為,四民分業有四個好處:一是同一行業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經驗,提高技藝二是對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三是營造專業氛圍,使民眾安于本業,不至于“見異物而遷焉”,從而造成職業的不穩定性四是無形中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使子弟從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專業技能。
他把社會各階層按職業來劃分管理,管仲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人,這種專業化的商品經濟模式,自兩漢以來被尊奉為基本形態及指導原則。細致的職業化分工及世代相傳的制度安排,是中國早期文明領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社會職能分工比歐洲早了至少一千年,主要的傳統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的非機器生產技術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也比歐洲早八百年至一千年。”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管仲實行四民分業,是并舉之義,并沒有先后尊卑之分。但是儒家在繼承了管仲的四民分業后卻認為這存在尊卑,可悲可嘆,也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管仲的第二個開創,是“貿易自由”。
管仲這位具有多年從商經驗的政治家,早已發現工商業的贏利能力大于農業,而振興商品經濟更是增強國力的最佳途徑。他在齊國推行了涉及產業、稅收、價格等多個領域的整體配套改革。
對內,管仲取消了過路稅,只在出售的時候征收一次稅賦對外,空車來的不征稅,徒步背東西來的不征稅,甚至駕車來的商人還可以免費享受伙食。
此外,齊國幾次會盟諸侯,都會與各國達成關稅協定,降低關稅。
這導致了齊國商業的極度繁榮和商人的活躍。據計算,臨淄的居民人數達30萬之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最繁華富足的城市,而與其同時的雅典城人口不到5萬。
管仲的第三個開創,是“宏觀管制”。
管仲建立了國儲糧制度,國家采購囤積大量糧食,其數量足以控制市場糧價的波動,以達到豐饑平衡的功效。管仲對糧食十分重視,他不容許任何人操縱糧價,嚴禁在饑荒之年利用糧食買賣欺壓農民,糧價波動必須由國家掌控。
管仲還是一個運用價格杠桿來調節經濟和增加國家收入的高手。他曾舉例說,如果國家掌握了大量的布,即不必再征布稅,而要征于原材料麻,麻價因課稅漲十倍,布價就可能因此而上漲至五十倍同理,如果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織帛,就可征課原材料絲的稅,這樣又可使織帛的價格上漲十倍。
在對外貿易上,他主張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控制商品價格,即“因天下以制天下”:如果外國商品的質量高過本國,就提高該商品在本國的銷售價格,以控制外國商品的輸入,如果要鼓勵出口,就要壓低出售價格,“天下高而我下”。
管仲的第四個開創,是“寓稅于價,鹽鐵專營”。
齊桓公與管仲多次切磋富國之策,齊桓公建議對人口、房屋樓臺、樹木、六畜征稅,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來,稅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財物,自然會招致人民的不滿。最好、最理想的辦法是“取之于無形,使人不怒”。據此,管仲提出了“寓稅于價”的辦法把稅收隱藏在商品里,實行間接征收,使納稅者看不見、摸不著,在不知不覺中就納了稅,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
在具體辦法上,管仲給出了簡單的七個字:“唯官山海為可耳。”只要把山、海的資源壟斷起來就可以了,山上出鐵礦,海里產海鹽,是為鹽鐵專賣制度。
在農耕時期,鹽和鐵是最為重要的兩大支柱性產業,無一民眾可以須臾離開。管仲對鹽和鐵的專賣收入做過舉例說明。他說,萬乘之國的人口約為千萬,如按成人征人頭稅,應繳納者約為一百萬人,每人每月征三十錢,為三千萬錢。如果進行鹽的專賣,每升鹽酌量提價出售,每月可能得到六千萬錢,就可望得到一倍于征人頭稅的收入。而在表面上,政府確乎不曾征稅,不致引起人民的反對。不僅在國內如此,還可運鹽出口而獲取重利,這等于煮沸取之不盡的海水就可以迫使天下人向齊國納稅。
鐵的專賣也是一樣。管仲說,大凡一個農戶,無論是從事耕作還是做女工,都需要針、刀、耒、耜、銚、鋸、錐、鑿等鐵制工具,只要在一根針上加價一錢,三十根針就可收三十錢,即等于一人應繳的人頭稅了,由此類推,則全國收入總數亦不下于人頭稅的征收總額。表面上,國家并沒征稅,實際是“無不服籍者”。
但需要注意的是,管仲提倡鹽鐵專營,但不是主張政府親自下場,創辦國營鹽場或國營鐵廠后世之人學管仲,認為專營就是國營,多入歧途。
管仲的第五個開創,是“鼓勵消費”。
對于古人來說,管仲的經濟思想中最為奇特的一項是鼓勵消費,他甚至倡導奢侈,這在古往今來的治國者中可謂僅見,在管子一書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管仲倡導奢侈的理由是:只要不人為地堵塞利源,商賈就會日夜不息地從事營運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斷地消費,貧窮的人才有工作可做。為了強化自己的觀點,管仲甚至做過極端的比喻,他建議在煮蛋之前應先加雕繪,在燒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甚至發明了一個非常先進的觀點。他說,每當年歲兇歉的時候,人民沒有本業可作,國家就應該進行宮室臺榭的修建,以促進人民就業,尤其要雇用那些喪失了家產的赤貧者。這時候修筑宮室,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促進就業,平衡經濟。
這種通過政府的固定資產投資來刺激經濟復蘇、促進就業的做法,西方人在兩千多年后才學習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為例,當時的美國、德國等無一不是采用了這樣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管仲就有這樣的智慧,確實讓人驚嘆。
管仲的第六個開創,是“以商止戰”。這也是管仲最為后世所漠視的治國思想。
就國家內政而言,“以商止戰”就是發展商品經濟,讓國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
就與各諸侯國的關系而言,“以商止戰”就是擴大對外貿易,并以軍事的威懾力維持均衡。
以上六點,就是管仲開創的思想。
對后世的國家經濟政策和經濟學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來,后世華夏除了四民分業這一政策實在是沒有辦法繼承以外,所推行的有效政策幾乎都與管仲的政策類似而凡是違背管仲政策的,基本上都不成功。
并且管仲的以上政策,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是全世界最早提出來的。他本人,是一個很類似于,不對,應該說是凱恩斯很類似于他,的尊重市場規律的國家干預主義者。
但是歷代君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使用了儒法結合的治國思想,而不管是儒家還是法家和管仲的思想都不兼容,管仲這些偉大的政策,除了四民分業和鹽鐵專營以外,全部被統治者所漠視,何其悲哉!
允熥在看到楊子榮殿試的策論后,忽然想起了管仲這個人,所以專門找出了管子一書和國語齊語中有關管仲的片段,這才發現了這個被埋沒的千古第一明相。管仲明明是千古第一明相,論歷史貢獻,比晏嬰、諸葛亮、蕭何、張良、謝安、房玄齡、杜如晦、張居正等要高得多,但是在歷史上卻只與樂毅并稱!
允熥在看完了有關于管仲的記載之后,馬上就決定:在官員中弘揚管仲的偉大思想,并且要弘揚到縣一級,反正當年連孔子都說過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官員們也不敢公開反對。
那些死腦筋的人朕也不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但是腦袋靈活的官員自然會明白允熥的想法,投奔過來。
所以他在布置黃淮清查妓館之前,就已經開始著人整理管仲的有關記載,在前幾天正好整理完畢,形成了管子集注一書。里面大多數批注他雖然并未寫明批注人,但都是他批注的。
解縉就是參與了管仲有關記載的整理者之一,所以他很清楚允熥的想法。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