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6:37:43
“
除此以外,還有歌曲,也值得一聽。
”
詩 6:38:04
“
也發給你看看。
”
詩 6:39:13
“
《浮士德》,是由法國作曲家古諾創作的歌劇,由歌德詩劇《浮士德》第一部份改編而成。首演于1859年03月19日的法國巴黎抒情歌劇院。
一、劇情介紹
時空背景:十五、六世紀,德國
第一幕浮士德的書房里
老學究浮士德獨自坐在書桌前,在昏暗的燭光下發愁沉思。他感嘆花了一輩子時間窮究學問,結果換來的竟然是晚景凄涼!原本他想以毒藥了卻殘生,并且呼喚魔鬼的名字前來索命;但沒想到,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竟然應聲出現!浮士德雖然害怕,但還是堅定地要求梅菲斯托菲勒斯給予他青春與愛情,并且答應以自己的靈魂為條件,作為愿望實現的報酬。浮士德喝下梅菲斯托菲勒斯提供的「毒藥」,搖身一變,成為一位風度翩翩的俊美男子,遂與梅菲斯托菲勒斯歌頌起青春。
第二幕市中心廣場
大伙兒聚在廣場上,飲酒狂歡。軍官華倫丁行將出征,他請求眾人代為照顧唯一的親人-妹妹瑪格麗特。此時梅菲斯托菲勒斯上場加入眾人的狂歡,獻唱一首拜金主義的「小金牛之歌」,并且隨興為大家看手相預卜未來;華倫丁不滿梅菲斯托菲勒斯語帶輕佻,并且以妹妹瑪格麗特的名字開起玩笑,原本想上前與他決斗,未料劍尚未出鞘、卻已斷成兩截,眾人驚恐梅菲斯托菲勒斯是「魔鬼」的化身!
此時,從廣場另外一頭涌進大批人潮,大伙在廣場上跳起輕快的舞步。梅菲斯托菲勒斯告訴浮士德,瑪格麗特將出現在人群中。果然未久,浮士德企盼的美人兒終于出現,但瑪格麗特卻回拒了眼見這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并轉身離去。梅菲斯托菲勒斯要浮士德追上前去,以免錯失求愛機會。
第三幕瑪格麗特家的花園
(同樣愛慕瑪格麗特的年輕小伙子席貝爾,獨自一人害羞地捧著一把玫瑰花,向花兒傾訴自己對瑪格麗特的一份愛意。席貝爾把花放在瑪格麗特屋外的門口,隨即離去。梅菲斯托菲勒斯帶著浮士德悄悄溜進花園,浮士德靜靜地想著對瑪格麗特的愛,而梅菲斯托菲勒斯不知從哪弄來一盒珠寶,也放在瑪格麗特房間門口,準備「替」浮士德誘惑少女的心。
瑪格麗特走進院子里,坐在紡車邊,手里雖然在紡紗,心里卻一直對浮士德念念不忘;她唱起「圖勒國王之歌」,內容則和一段終生不渝的愛情有關。忽然間,她看見一旁放著一把鮮花、與一盒閃閃發光的珠寶,瑪格麗特一時心動,穿戴起珠寶,拿起鏡子欣賞完全不一樣的自己,并陶醉在這般如夢似幻的模樣(詠嘆調:珠寶之歌)。正巧,瑪格麗特的鄰居瑪塔前來拜訪,看見一身珠寶的瑪格麗特,不免大吃一驚。此時,梅菲斯托菲勒斯帶著浮士德上場,并把瑪塔引到一旁,好讓浮士德與瑪格麗特親密地交談。
雖然之前瑪格麗特曾拒絕過浮士德,不過此時她卻慢慢撤離了心里防線,與浮士德相互傾訴愛意。未久,夜幕低垂,瑪格麗特差走浮士德,獨自回到房內,卻又不舍對浮士德的愛情;她望著星空吐露愛意,浮士德在窗外聽得心花怒放,他一時激動,沖進屋內與瑪格麗特激情擁抱,梅菲斯托菲勒斯則因為自己設下的「情欲陷阱」得逞,而得意洋洋地在窗外竊笑。
第四幕
第一景瑪格麗特的臥房
在與浮士德一夜纏綿后,瑪格麗特懷了浮士德的孩子,但浮士德卻從此失去蹤影。瑪格麗特獨自坐在窗前思念浮士德,一群村姑正好經過,她們語帶諷刺地嘲笑瑪格麗特:被人騙了貞操,人家都跑了,竟然這么念念不忘!席貝爾登門拜訪,他安慰瑪格麗特不要太過自責,并且誓言要把浮士德找到,好好教訓一番。瑪格麗特感激席貝爾的支持,但卻婉拒了他的提議;她準備前往教堂。為肚子里無辜的孩子與浮士德祈禱。
第二景教堂
瑪格麗特跪在神壇前,祈求上帝的寬恕。梅菲斯托菲勒斯則躲在暗處,率領惡靈不斷干擾瑪格麗特。梅菲斯托菲勒斯嘲笑瑪格麗特不再是圣潔之身,并宣稱地獄之門已經為她打開了,要格麗特準備下地獄吧!瑪格麗特不堪其擾,終于力竭昏倒在神壇前。
第三景瑪格麗特家門前
上前線出征的將士們平安歸來,其中也包括了瑪格麗特的哥哥華倫丁,席貝爾上前熱情迎接。當被華倫丁問及瑪格麗特近況時,席貝爾閃爍其辭,華倫丁驚覺有異,決心查明清楚。梅菲斯托菲勒斯帶著浮士德前來瑪格麗特家門前,不意撞見華倫丁;此時華倫丁已得知妹妹的貞潔被浮士德奪取,決心復仇,浮士德則在梅菲斯托菲勒斯協助下,刺中華倫丁要害,并趁亂逃走。華倫丁倒在血泊中,痛責妹妹為了一時的誘惑、竟失去自己的貞潔,并誓言永不寬恕瑪格麗特,之后便氣絕身亡,只留下哀痛欲絕的瑪格麗特。
受了刺激而發狂的瑪格麗特,竟失手殺死了與浮士德的孩子,被判處斷頭死刑,押在地牢中等候處決。浮士德在梅菲斯托菲勒斯的陪同下前來地牢搭救瑪格麗特,但瑪格麗特已經無法辨識眼前的男子是誰,任憑浮士德苦苦哀求一起逃走,她都不為所動。在高呼上帝的圣名后,瑪格麗特氣絕而死,此時天上傳來瑪格麗特被赦免的歌聲,在天使們的伴隨下,瑪格麗特的靈魂步向天堂。
二、人物介紹
浮士德(老學究)
Faust 男高音華倫丁(瑪格麗特的哥哥,Valentin)
男中音梅菲斯托菲勒斯(魔鬼,Mephistopheles)
男低音瑪塔(瑪格麗特的鄰居,Martha)
次女高音瑪格麗特(Marguerite)
女高音席貝爾(暗戀瑪格麗特的男孩,Siebel)
女高音(反串)
”
詩 6:40:16
“
還出現了一種名為“浮士德精神”的精神意志。
”
詩 6:40:39
“
也發給你,你也了解一下。
”
詩 6:43:26
“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劇《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種篤于實踐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將希伯來文的《圣經》譯成德文時,決定將“太初有道”轉譯成“太初有為”,體現了他實踐意識的覺醒。于是他充滿自信,敢于與魔鬼訂賭,走出象牙塔,最終找到滿足與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還是一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也傳說浮士德是德國的傳奇人物,為了知識而將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一、基本內涵
浮士德精神是一種對自我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國《易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反映了人們不斷要求突破自我,力爭上游的愿望。從形象學來說,他概括了西歐資產階級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300年來間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氣節。整個一部浮士德給我們的啟示是歌德已經把藝術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浮士德,一種內在的自主驅動力。從小我到大我進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去完成偉大的歷史使命。
二、產生背景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兩個靈魂在我胸中,它們總想分道揚鑣;一個懷著一種強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須緊緊攀附著現世;另一個卻拼命要脫離塵俗,高飛到崇高的先輩居地”。任憑魔鬼百般以惡誘惡,浮士德雖有暫時的踟躇,但絕不棲息止步。他的瑰偉之處在于那不竭的活力總是攜著人性的善審判內心的惡,這種審判橫亙人類的文明進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難以言盡的魅力。由于與魔鬼的約定,浮士德不可以對事物有所滿足,一旦他說出“停留一會吧”這樣的話,他就會墮入地獄。正是由于這樣一種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去追求愛、美、禮、實踐,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圍內成長。于是人們將這樣一種對事物永不滿足的精神視為浮士德精神。
三、精神爭議
二戰以后,當德國民眾再度回首歷史時,卻對這一精神產生了懷疑:這種永遠不對自己滿足的精神是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會是信念、是真理。答案是否定的。人們是擔心對于浮士德精神會發展成為無所節制的貪欲的。于是,近年來對于浮士德精神的探索學術界出現一種辯證的思想,即將其探求的精神保留在合理的范圍和程度中,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浮士德精神永存光輝,不斷地照耀著人們的思想。浮士德精神是對人性的自我辯護。
”
詩 6:43:54
“
還有一些對浮士德的介紹,也給你看看。
”
詩 6:45:16
“
浮士德(Faust、Faustus)是歐洲中世紀傳說中一位著名人物。可能是巫師或占星師,學識淵博,精通魔術,為了追求知識和權力,向魔鬼作出交易,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有許多文學、音樂、歌劇、電影或動漫以這個故事為藍本加以改編,例如歌德的《浮士德》、白遼士的《浮士德的天譴》、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英語:Faust Symphony)》(Faust Symphony)、古諾的《浮士德》、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劇作家克里斯多福·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浮士德博士悲劇》(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和水木茂的惡魔君。
”
詩 6:45:36
“
關于浮士德的介紹,現在也有了兩種說法。其一在于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講述的是浮士德博士為了追求無限的知識以征服自然,毅然的背叛了天主,以自己的靈魂換取役使魔鬼24年的權力,期滿后被魔鬼劫往地獄的故事。其二就是歌德的《浮士德》,講述的則是浮士德博士為了尋求生命的意義,在魔鬼梅菲斯特的引誘下,以自己的靈魂換得它的幫助,經歷了愛欲、歡樂、痛苦、神游等各個階段和變化,于生命的最后時刻,領悟了人生的目的。參見了兩個,分別是魔鬼交易和梅菲斯托費勒斯。
”
詩 6:46:39
“
甚至還有關于《浮士德》研究的一些總錄。。
”
詩 6:46:55
“挺有意思的,把它發給你看看。”
詩 6:47:36
“
它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董問樵著;魏育青編。
總目包括:
《浮士德》研究席勒
附錄魏瑪的東方知音——董問樵魏育青董問樵先生學術年表魏育青
《浮士德》研究
目錄
前言
上篇
從翻譯到研究
歌德與《浮士德》
關于《浮士德》的翻譯和解說浮士德精神
從《浮士德》看歌德的文藝思想和世界觀(一)
從《浮士德》看歌德的文藝思想和世界觀(二)
《浮士德》詩劇中的詩歌品賞歌德論《浮士德》
下篇西方的《浮士德》研究浮士德題材歷史的考察
浮士德人物形象
靡非斯陀形象
葛麗卿、瓦格納、海倫
《浮士德》戲劇的性質
《浮士德》劇本的統一性問題
《浮士德》戲劇的舞臺史結束語
附錄
席勒席勒
目錄
席勒與中國——代序
前言
上篇生平·詩歌·美學觀點
一、生平
(一)青年時期(1759—1787)1.馬爾巴赫和洛爾赫的童年(1759—1773)2.軍事植物學校——奴隸培訓所(1773—1782)3.從符騰堡的逃亡到鮑爾巴赫的避難(1782—1783)4.曼海姆的劇場詩人、導演和時事評論家(1783—1785)5.在萊比錫和德累斯頓的朋友家(1785—1787)
(二)中年時期(1787—1795)1.在魏瑪的第一次居留和失望(1787—1788)2.在耶拿大學任教,哲學研究和文學活動(1788—1795)
(三)席勒與歌德合作時期(1795—1805)1.席勒同歌德的訂交經過2.十年合作是求同存異的過程3.席勒之死4.德國古典文學的主要成就
二、詩歌從《歡樂頌》到《鐘之歌》
三、美學觀點論美育、詩的類型和悲劇下篇戲劇《強盜》《斐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陰謀與愛情》《唐·卡洛斯》《瓦倫斯坦》《瑪莉亞·斯圖亞特》《奧爾良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或兄弟冤家》《威廉·退爾》
結束語
席勒簡表
生平
著作
參考書目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