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4.孩子發高燒
————————————————
公元2016年3月22日(陰歷丙申猴年二月十五)深夜,元媛給劉曉雨打來電話,劉曉雨正值夜班,一開電話是元媛打來的,劉曉雨心想“這個點打來電話,是不是有什么急事?”
電話接通了……
“元媛,這么晚了打來電話,出什么事了?”劉曉雨用關心的語氣問道。
元媛在電話那頭發出低沉的聲音“孩子晚上發高燒,急壞我了!”
“趕緊去醫院啊!”劉曉雨催促道“別把孩子燒壞了”。
元媛在電話里給劉曉雨說“大晚上的,外面還冷,就不折騰孩子了,家里還有點退燒的藥,給孩子吃了,看情況再說”。
劉曉雨囑咐道“既然不去醫院,那晚上一定多給孩子喝水,別燒壞了孩子,如果需要我的地方,我隨叫隨到”。
另外,劉曉雨通過微信的方式把他對發燒的見解發送給元媛:
一,發燒本身不是疾病,是疾病的一個癥狀。有發燒這個癥狀的疾病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性疾病,從普通感冒到嚴重的膿毒血癥都可能會發燒。吃退燒藥把體溫降下來了,并不意味著孩子的病就好了。
二,不可根據體溫來判定病情,低燒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結核。
高燒可以使幼兒急診,也可以是腦膜炎。體溫的變化規律對疾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發燒時體溫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
對于發燒的度數來說,孩子的精神反應,對于病情的判斷更有意義。
三,發燒不是要趕快退燒。發燒是人體對抗感染的一個防御機制,對病情恢復有好處。
對總體健康的孩子來說,在引起孩子明顯不舒服之前,不要給孩子降溫。
四,發燒不一定會燒壞腦子,人體的體溫受下丘腦體溫中樞控制,發燒很少會超過41攝氏度,所以發燒不會燒壞腦子。
發燒后腦子出了問題,有可能是腦膜炎引起的發燒,導致問題的是腦膜炎本身,而不是發燒。
體溫超過41攝氏度,多半是因為中暑,或者捂熱導致孩子無法散熱,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車里。
五,退燒藥不可以預防熱性驚厥。發燒是否驚厥和用不用退燒藥沒有關系。而和孩子本身的體質有關。
熱性驚厥主要發生在體溫的變化階段,目前的研究都證實退燒藥是不能預防抽筋的。
劉曉雨繼續告訴元媛,寶寶發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少穿衣服,給孩子散熱。
第二、幫孩子物理降溫,有常用以下幾種方式:1、頭部冷敷。2、頭部冰枕。3、溫水擦拭或酒精擦拭。4、溫水浴。
第三、要注意保持合適的室溫,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
第四、補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隨便亂吃藥。高熱時,呼吸道增快,出汗使機體大量失去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發燒時應該補充足夠的水分,增加尿量,也可以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
小孩如來是低燒還是高燒,小孩發燒后都應該及時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和重視,當孩子的體溫達到以下度數,請立刻上醫院就醫:
1、3個月(或更小):37.9℃。
2、3到6個月:38.3℃。
3、6到24個月:39.4℃。
4、2歲:40℃。
在送去醫院的前后,一定要進行必要的退燒處理,退燒處理的原則要遵循一般兒童退燒藥物使用原則:
1、發燒時,耳溫若超過38.5℃,則使用肛門栓劑退燒。如果小朋友已經在拉肚子,則盡量避免使用栓劑以免刺激腸道。
2、若耳溫未超過38.5℃,可先考慮服用退燒藥水;服用后,應先觀察40分鐘,若燒未退且體溫仍高,才考慮使用肛門栓劑退燒。
3、若有以下癥狀時,請立即送醫:小兒抽搐。持續性嘔吐。小孩原本的的活動力仍是正常,但突然活動力變得極差。四小時內即燒到39℃以上或是3天以上持續高燒不退。
4、阿斯匹林等水楊酸類退燒藥不建議用于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之退燒,因可能引起雷氏癥候群的不良反應,對大腦及肝臟造成傷害。
發熱(fever)是指體溫超過正常范圍高限,是小兒十分常見的一種癥狀。正常小兒腋表體溫為36℃~37℃(肛表測得的體溫比口表高約0.3℃,口表測得的體溫比腋表高約0.4℃),腋表如超過37.4℃可認為是發熱。在多數情況下,發熱是身體對抗入侵病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人體正在發動免疫系統抵抗感染的一個過程。體溫的異常升高與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發熱過高或長期發熱可影響機體各種調節功能,從而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因此,對確認發熱的孩子,應積極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小兒的正常體溫可以因性別、年齡、晝夜及季節變化、飲食、哭鬧、氣溫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響有一定范圍的波動。體溫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義。在小兒體溫升高時,要注意觀察患兒的神態和舉止。體溫在38℃,神情呆滯的孩子,和體溫在40℃,但仍然頑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關注。而機體抵抗力低的孩子,縱使患了嚴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會發熱。
小兒短期發熱多由病毒、細菌等感染引起,常見癥狀:發熱、疲倦乏力、食欲減退、皮疹等
病因:
1.短期發熱(發熱<2周)
短期發熱在兒科多數由感染引起,一般預后良好或屬自限性疾病,但發熱也可能是危重患兒的早期表現,尤其具有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蒼白等中毒癥狀較重的小兒。應注意患兒的病史、傳染病接觸史,及有無呼吸、消化、泌尿、神經等系統的癥狀與體征,有無皮疹、出血點、黃疸、貧血、淋巴結或肝脾腫大及局部感染灶等。
2.長期發熱(發熱≥2周)
(1)感染性發熱
1)呼吸系統感染最多見,病原體包括病毒、支原體、細菌及結核菌等;
2)其他系統感染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炎、腦膜炎)、心血管系統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炎)、肝膽系統感染(如肝炎、膽管炎、肝膿腫等);
3)全身性感染如敗血癥、結核病、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布氏桿菌病、EB病毒感染、巨細胞病毒感染、萊姆病、鉤端螺旋體病、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及真菌感染等;
4)膿腫或局限性感染如骨髓炎、腎周圍膿腫、膈下膿腫、闌尾膿腫、肛周膿腫等。
(2)非感染性發熱
1)風濕性疾病以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見。近年隨著鏈球菌感染被及時控制,風濕熱現已較少見。其他引起發熱的風濕性疾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川崎病、血清病、皮肌炎、結節性非化膿性脂膜炎、韋格惡性肉芽腫及血管性免疫母細胞淋巴結病等。
2)組織破壞或壞死惡性腫瘤,以白血病最常見,其他有惡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神經細胞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朗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癥及尤文肉瘤等;大面積燒傷、大手術后、內出血吸收過程、血管栓塞等。
3)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產熱過多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癲癇持續狀態、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散熱減少見于廣泛性皮炎、大量失水、失血,中暑、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以及新生兒包裹過多等。
4)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疾患如顱骨損傷、大腦發育不全、顱內腫瘤、蛛網膜下腔出血、暑熱癥、中毒性腦病、腦炎后遺癥及間腦病變等。
5)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功能性低熱、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細胞增多癥。
6)其他藥物熱、藥物中毒(如水楊酸、阿托品)、輸血或輸液反應、高鈉血癥(垂體性或腎性尿崩癥)、炎性腸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3.慢性低熱(長期低熱)
指起病較緩,體溫在37.5~38.0℃,持續4周以上者。40%為感染性發熱,57%為非感染性發熱,3%原因不明。
首先要除外結核病,包括肺結核;慢性低熱常由感染后引起,如鏈球菌感染后綜合征及其他感染后發熱,并要尋找是否存在慢性病灶或小膿腫,如慢性隱窩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鼻竇炎、齲齒、牙齦膿腫、肛周膿腫等。
慢性低熱的非感染性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尿崩癥、風濕性疾病、炎性腸病(克隆病及潰瘍性結腸炎)、血液病、夏季低熱、蛋白質攝入過高及測試體溫時間過長等。
除外以上病因,如仍然找不到低熱原因,但患兒又無任何病態,只需隨訪觀察,低熱可在數周后自行降至正常。
臨床表現
1.發熱程度分級(腋表)
(1)低熱 37.5~38.0℃;
(2)中等熱 38.1~39.0℃;
(3)高熱 39.1~40.0℃;
(4)超高熱 40℃以上。
2.按發熱時間長短可分為
(1)短期發熱發熱<2周,多伴有局部癥狀和體征;
(2)長期發熱發熱時間≥2周,有些可無明顯癥狀、體征;
(3)原因不明發熱(FUO)發熱持續或間歇超過3周,經體檢、常規輔助檢查不能確診者;
(4)慢性低熱低熱持續一個月以上。
3.發熱的常見熱型
小兒熱型不如成人典型,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使熱型發生變化,同時熱型對疾病的鑒別診斷意義受到影響。
(1)稽留熱持續發熱,體溫波動很小,一般不超過0.6℃;
(2)弛張熱發熱體溫波動上下2~3℃,但未降到正常;
(3)間歇熱發熱回到正常至少24小時又發熱;
(4)雙峰熱 24小時內發熱有兩次高峰;
(5)復發性或再發性發熱發熱多次發作,每次持續數日,發作期間1至數日體溫正常;
(6)不規則熱熱型無一定規律。
4.發熱的分期
在發熱過程中,由于產熱和散熱這對矛盾不斷發生變化,所以發熱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1)前驅期許多發熱疾病可無此期癥狀。此期癥狀持續時間,根據發熱疾病的具體情況而不同,主要表現為全身不適、疲倦乏力、食欲減退、情緒不穩定、低熱;有些發疹性疾病,在全身皮疹出現前,可有前驅疹,如麻疹前驅期時,口腔黏膜可出現克氏斑。
(2)體溫上升期特點是產熱多而散熱少,因此產熱占優勢,故體溫升高。表現為皮膚蒼白、干燥、無汗、“雞皮疙瘩”,觸摸患兒皮膚有冷感;如發生寒戰,預示將發生高熱。幼兒此時可出現驚厥現象。在寒戰期間,體溫多在38℃以上,并多數在數小時內達到高熱極期,如瘧疾、大葉性肺炎、敗血癥、藥物反應性發熱等,以上為體溫驟升者。體溫漸升者,指發熱初期為低熱,數天內由低熱逐漸上升達到高熱者,稱為漸升性發熱。漸升者常有前驅癥狀,多數無寒戰現象,但有時可感覺發冷,如不典型的傷寒。有的呈驟升性發熱,這可能開始為低熱被忽略所致。另外,肺結核等疾病的體溫呈漸升性發熱。
(3)高溫持續期此時體溫已達高峰,本期的特點是散熱過程開始增強,但產熱并未降低,所以此期產熱和散熱在新的基礎上重新建立相對的平衡,使體溫維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臨床上表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加快加強、出汗等,此期出現高熱可持續幾小時(如瘧疾)或數天(如肺炎),甚至幾周以上(如傷寒)。
(4)體溫下降期本期特點是散熱過程占優勢,產熱減少,同時通過體溫調節中樞的調節,散熱仍處于較高水平,病人體表皮膚血管擴張,大量出汗,散熱加強,于是體溫開始下降,產熱和散熱終于恢復正常的相對平衡狀態。體溫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漸退,即在幾天之內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如傷寒);也有驟退的,即體溫在十幾個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降到正常,甚至低于正常(如大葉性肺炎)。在體溫下降時,由于大量出汗,喪失大量的體液,因此對于高熱小兒在使用退熱藥時,必須慎重,以防造成虛脫及其他并發癥。
5.發熱的伴隨體征
根據一些伴隨體征能幫助找到小兒高熱的誘因:
(1)若發現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可能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2)若皮膚出現皮疹,可能為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如幼兒急疹、麻疹、風疹等;
(3)若發現皰疹,可能為水痘、手足口病等;
(4)若發現皮膚有淤斑,應考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亦應考慮血液系統疾病;
(5)若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應考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亦應該注意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
(6)若發現口腔黏膜有斑點,可能為麻疹;
(7)若肺部聽診聞及痰鳴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的體征,肺部聽診有哮鳴音,應考慮喘息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
(8)腹部有明顯的壓痛或其他體征,應注意急腹癥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外周血中白細胞計數降低,多為病毒感染。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多為細菌感染。外周血中有異常淋巴細胞提示病毒感染。幼稚細胞則提示白血病。
(2)長期發熱患兒血培養,檢查C-反應蛋白、前降鈣素原、血沉、抗鏈球菌溶血素“O”、肝腎功能、肥達反應、外斐反應、嗜異性凝集試驗、肺炎支原體抗體和類風濕因子等,還應做結核菌素試驗。
(3)糞便常規、糞便培養考慮為消化系統感染者。
(4)尿常規當伴有泌尿系統癥狀時檢查。
(5)腦脊液檢查當小兒高熱伴有頭痛、嘔吐、抽搐、意識障礙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時。
(6)骨髓穿刺當小兒高熱伴有貧血、肝脾和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時。
2.影像學、心電圖及活體組織檢查
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輔助檢查,如X線、CT、磁共振、B型超聲、心電圖等檢查及活體組織病檢。
診斷:
對小兒發熱,尤其是長期發熱的病兒,要詳細了解病史,注意在發熱的同時所伴隨的其他癥狀,并根據患兒的年齡、發病季節、有無傳染病接觸史等情況進行分析,并認真進行體檢。除常規的實驗室檢查外,還要根據臨床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輔助檢查。
并發癥:
1.脫水及酸堿平衡紊亂
高熱容易造成脫水,也因服退熱藥大量出汗時體內喪失水分。脫水不僅使退熱困難,還會影響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發生酸中毒等。同時血中鈉濃度升高,血液高滲,患兒會發生口干口渴、煩躁不安甚至說胡話或抽搐,熱度<。
2.熱性驚厥
有些患兒發熱時可發生抽搐,多發生于高熱驟起之時,一次發熱一般發作一次,很少超過2次以上,只要抽搐時間不長,處理得當,對孩子健康影響不大。
寶寶如果出現了晚上發燒的情況,首先我們需要先給孩子測量一下體溫,體溫在38.5℃以下的時候,先給孩子進行物理降溫,可以用溫熱的毛巾擦拭孩子的腋窩、腹股溝、頸部等大血管比較豐富的地方,有助于退燒。另外,還需要注意室內的通風,不能讓風對著孩子吹,還需要及時更換孩子流汗濕掉的衣服和被褥,防止二次受涼的情況發生。更要注意,不能給孩子蓋得太厚,會影響孩子的散熱,加重發燒的情況。根據孩子的癥狀來進行病因的治療,比如孩子如果有感冒的癥狀,需要給孩子服用四季抗病毒合劑和安爾寧顆粒,1天服用3次。體溫超過38.5℃的時候,需要立刻服用退燒藥來進行退燒,可以給孩子口服布洛芬混懸液,具體的用量是需要根據體重按照說明書來使用。
小孩反復發燒怎么辦?發燒38.5℃以下,可以采取物理降溫方法,38.5℃以上時,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小孩為什么會反復發燒?
孩子發燒是很常見的現象,尤其是在冬春季,氣溫晝夜變化大,加上孩子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身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稍有不適就容易引起發熱癥狀,或者出現服藥退燒后體溫又迅速回升的現象,要是遇上流感爆發期就更糟糕了,家長想要淡定應對,少不了在家中或出行的包包里常備退燒藥,以防不時之需。但退燒藥有很多種,并不是隨便備著哪種都可以,給孩子吃的退燒藥一定是要適合符合他們的器官生理功能及藥物代謝特點的,所以建議常備專業的兒童退燒藥物,布洛芬(如:美林)或對乙酰氨基酚(如:泰諾林)都可以,兩者均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的兒童退熱成分,能夠幫助寶寶安全有效且快速退熱。
引起發燒的病因主要有:細菌、病毒入侵,引發呼吸道、腸胃感染,導致發燒。特別要提醒爸媽注意的是,如果孩子連續發熱三天以上不見好轉或寶寶出現高熱、驚厥的現象時,要及時就醫,以便查明原因,對癥治療。
由于孩子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身體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稍有不適就容易引起發熱癥狀,或者出現服藥退燒后體溫又迅速回升的現象。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如果爸媽使用空調不當或寶寶喝水喝得少,不適應高溫天氣等都會引起反復發熱的情況。
在發燒期間,寶寶胃腸功能差寶寶需要多飲水,少吃熱量較高的食物,熱量較高的食物容易助熱,加重寶寶發熱,并影響胃腸功能。
從中醫角度來說,寶寶發熱往往會出現呼吸道感染,容易出現飲食停滯,消化不良,所以應注意飲食清淡為好,發展期間建議寶寶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補充**,水分,維生素。
在發熱時,人體營養和體液消耗強大,注意適當補充,要注意多喝水,飲食給予流食,半流食為主,如湯面,蛋羹,以清淡為宜。
要適當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以梨,西瓜為主,避免吃油膩,辛辣及生冷的食物。如患兒食欲減退,不能保證營養和液體入量,必要時及時到醫院進行輸液。
寶寶發熱時首先多喝水,因為發熱時身體蒸發水分比較多,需要補充水分,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流質飲食,比如龍須面,小米粥,多吃水果,如蘋果等。寶寶發燒是會食欲不佳,不能吃辛辣和太油膩的食物,少吃膨化食品。發熱可能容易上火,建議清淡飲食為主,主要可以吃面條稀飯,不要太吃油膩。
針對小孩發燒吃什么菜好這個問題一定要得到重視,關于小孩發燒吃什么菜好為你解答如下:寶寶發熱時,身體新陳代謝加快,對營養物質的消耗會大大增加,體內水分也會明顯消耗。同時,由于發熱,寶寶體內消化液的分泌會減少,胃腸蠕動減慢,消化功能會明顯減弱。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寶寶發熱時的飲食調理,高熱量、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是最佳的選擇。另外,少食多餐,寶寶每天進食以6~7次為宜。平時也可以些牛初乳來提高免疫力
孩子發燒的時候不能單純的退燒,更主要的是找到發燒的原因。嬰幼兒發燒主要是疫苗反應、病毒、細菌,根據發燒原因不用,進行不同的應對。
37.4℃以下,很可能孩子包的太多、穿的太厚,給孩子解開點包被,減一些衣服。同時給孩子喂水,每隔幾分鐘就喂一些。如果孩子不愛喝,就喝果汁。1個小時就可以退燒。
如果是先腹瀉、再發燒,一定要化驗便常規,判斷是否是痢疾。孩子不用去醫院,將大便裝入保鮮袋,不能有尿,30分鐘之內送到醫院。
如果孩子剛打過疫苗,要排除一下疫苗反應。有的是打疫苗后第2天反應,有的是打疫苗后6—10天反應,一般會發燒2天左右,一些疫苗燒后會出現一過性皮疹,比如,麻腮風疫苗。
如果是38.5℃以下,一般是懷疑細菌感染,比如支氣管炎、肺炎,最好請醫生聽診排除一下。
如果是38.5℃以上,就要提高警惕,主要是擔心高熱驚厥。病毒感染的可能性高一些,一是幼兒急疹,不用擔心,發燒三天,燒退疹出;二是病毒感染器官,比如扁桃體炎和皰疹性咽頰炎,這就需要對癥用藥,如:抗病毒的藥,口服藥、噴霧同時進行,會極大的縮短病程。
下面,劉曉雨集中說一下快速退燒的方法:
①喝水。發燒一定要喝水,而且是大量頻繁的喝水,果汁也可以。有一次,我兒子發燒,我每5分鐘就喂他兩口水,一個小時體溫就開始下降了。
②退熱貼、濕毛巾圍頭,我感覺濕毛巾的效果更好一些。
③洗澡。洗澡也可以降低體溫。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著涼感冒和支氣管炎、肺炎,中醫是不建議洗澡的,再次著涼會加重病情,媽媽們一定掌握好度。
④按摩。安全有效的退燒方法。有很多書籍教授幼兒按摩的方法,常用的穴位有上三關、清河水等,需要媽媽們在平時注意學習,多看看這個類型的書。
注意事項:
孩子發燒三天以上,一定要請醫生處理。
發生高熱驚厥、神志不清,要立刻送醫院。
不要服用尼美舒利,現在醫院已經停用,副作用極大。建議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類型的退燒藥,比較安全。
元媛讓孩子折騰了一宿沒睡,第二天只好帶孩子去開發區東海醫院了。
不過,讓元媛比較好奇的是,劉曉雨從來沒帶過孩子,為什么對小孩發燒相關知識說的頭頭是道?要想知道為何,且聽下回分解。
【本章完】
——————————————————
【聲明】本小說部分章節中所涉及的兒童發燒癥狀,主要人物所提供的注意事項及建議,僅作為小說故事情節使用,不作為現實中的實質建議,如果讀者因為采用本小說故事情節中的建議,耽誤了孩子的治療時機,本小說作者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