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節 超然獨立王截殉 皇朝應改弦易調
“節哀順變,郭庶母!”孫嬪去看眼譚妃,就到郭庶母客廳。郭庶母呆滯的眼神坐在客廳,透著郁悶凄楚心境,仨兒子站在一旁。滕頭叫聲嫂子,站著沒動地。孫嬪蹲在郭庶母椅前,手抓郭庶母一只手,安慰著說。
“咱議截殉事,未來及說,皇帝就走了,猝不及防!譚妃自縊追夫,沒說啥的話,也已先走了。我不陪你們,也要走,你仨輔佐好,大哥朱瞻基。皇朝要穩定,孫嬪要看好,你仨弟弟。你們祖奶馬秀英,臨終話很好:‘愿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郭貴妃一臉哀傷,充滿苦楚絕望地說。郭貴妃說的,祖奶遺言,是太祖馬皇后,對太祖和子孫后代忠告。郭貴妃用來,教育仨兒,孫嬪聽著,很有教益。郭貴妃說的‘沒來得及說’,是指庶母求皇帝寫截殉圣旨事,孫嬪心里也明白。皇帝若截殉制,皇妃們就不會絕望!
“母親教誨,兒等謹遵!”大兒子滕頭說,二、三兒子附和。
“朱瞻埈鄭靖王,求見郭庶母!”侍人進來報。
“請進!”郭貴妃看眼孫嬪,疑惑目光地說。鄭靖王朱瞻埈,是賢妃李氏大兒子,仁宗第二子,僅小于朱瞻基。他來找郭貴妃干啥?孫嬪想著站起來。
“朱瞻埈給郭庶母請安,庶母吉祥!”鄭靖王說著看眼孫嬪,沖孫嬪施禮說:“弟給嫂子請安,嫂子吉祥!”
“罷了,你哪有時間來?”郭庶母問。
“是呀!你們現在,都忙喪事。”太子來了后,王爺們忙父皇喪事,孫嬪看眼朱瞻埈,想著說。
“我們想聯合,求太子、皇后截殉。滕頭你仨,跟我走!”朱瞻埈沒請示郭庶母,看眼孫嬪,就叫郭貴妃仨小子,要去正宮。朱瞻愷是仁宗第八子滕懷王,小名叫滕頭、是郭貴妃大兒子,看眼沒反對意思的母親的郭貴妃,就叫著倆弟出了客廳。
“超然獨立,王截殉!”看眼孫嬪,郭貴妃順嘴說
“他們能成功?”語釋義,超然:超出。獨立,超群。超群出眾。語出西漢??劉安《淮南子??滫務訓》。孫嬪想著問。
“我不敢說!”郭貴妃說。
“聯合截殉,誰出主意?”孫嬪一進宮就認識朱瞻愷,乳名叫滕頭,嘴甜愛說話。朱瞻埈與孫嬪接觸少,但見孫嬪很恭敬地叫嫂子。朱瞻埈聯合王爺,想攔截人殉制。孫嬪給李豪紅出了一計,不知李豪紅躲到了哪里。賢妃李氏、順妃張氏是截幫會員,二妃藏在孫府后花園,怎給兒子們出主意?郭貴妃如有逃殉的想法,孫嬪也愿給幫忙。朱瞻埈若聯合成功,攔截人殉,郭庶母等妃會得救!孫嬪在南京,聽麗妃說過“聯合”詞,孫嬪想著此事心里沒點底疑惑著問。
“我那天心神不定,坐在客廳,聽院子“咚”地響聲。侍人出去一看,一塊小石頭,綁著個紙條,扔在院中。我打開一看紙條,說皇帝駕崩,我差點沒暈過去。穩了穩情緒,我就把消息,告訴了賢妃李氏、順妃張氏。譚氏正好來這里,我給她看紙條,譚妃的臉 很是震驚。李氏和張氏去欽安殿,皇后不讓見皇帝,二妃就起了疑心,回來與我說。她們為孩子,不想去陪葬,也勸我逃殉。我說我不走,皇后不會放過我,你倆愿走就走,我也不阻攔。二人
告別我,就一起逃殉了。”郭貴妃看眼孫嬪,像是有點煩悶地說。
“是么?”孫嬪不想說順妃張氏和賢妃李氏事,故意地問。
“她們會被抓回?李小葉皇妃,就是先例,時間不到一年,竟又出此事。譚妃不知怎的,竟自縊追夫!朱瞻埈主意,我不知誰出。”郭貴妃臉裸露出無法遏制的煩悶地叨咕,也像給孫嬪聽的話。
“郭庶母,有何想法?”孫嬪看有煩悶表情的郭貴妃地問。
“我是貴妃,皇后一直說,貴妃啥事,都得帶個頭。譚氏不是貴妃,已經帶了頭,我不陪葬,皇后會怎看?別人會怎看?我沒有選擇,只有去陪葬,你要幫我,看好仨弟?”郭貴妃眼已流出憂傷淚水地說。
“郭庶母,別傷心,我去看看,朱瞻埈等王爺。王爺們許說動太子、皇后,攔截了人殉制。”孫嬪說著就出客廳,直奔欽安殿。郭貴妃的眼淚告訴孫嬪,悔恨自己,沒早點說服仁宗。人殉制的來臨,使庶母們束手無策,防不勝防!孫嬪進欽安殿客廳,看坐在椅上的皇后,站在一邊的太子。孫嬪躡在客廳一邊。仁宗的七兒一女,一起跪在皇后面前,一是賢妃李氏的二兒一女:1朱瞻埈次子鄭靖王、2朱瞻懊七子淮靖王、3真定公主。二是順妃張氏的兒子:朱瞻堈六子荊憲王。三是郭貴妃的仨兒子:1朱瞻愷八子滕懷王、2朱瞻垍九子梁莊王、3朱瞻埏十子衛恭王。王爺們看向平靜臉的皇后,一臉苦楚著說:
“我等懇請,皇后、太子,攔截人殉,還庶母們自由身!”
“報!這有一封信!”侯顯站茶桌邊,低頭見茶桌下的信,拿出就沖太子說。
“你拆開看!”皇后看眼侯顯遲疑說。
《規勸》
君子應聽庶民言,
人殉被罵聲不斷;
殺戮無辜罪滔天,
洪武遺留咱不講;
朱棣沒截去西天。
殉制猖獗遭民恨,
截殉揚善才是仁;
改弦易調隨民意,
仁政流芳會百年!
侯顯拆封拿出信,小聲地念,孫嬪和在場人,聽得清楚。
“誰寫?”皇后問,太子附和。
“小奴不知,信在茶桌下!”侯顯說。
“你等起來,我與太子,商量一下。皇朝祖制,太祖拍定,延續至今。有街談巷議,皇朝為穩定政局,始終沒截或廢。”皇后接過信紙,看眼又放茶桌地說。
“皇后說得對。我要與,朝臣商議,最后才能拍定。你們回去后,與各自母親說,人殉祖制,沒截或廢前,不要東躲西藏。譚庶母是,姚廣孝外甥女。姚是永樂期大功臣,我們這些人,要感恩于永樂時期。沒永樂的創立,我們不可能,站在這里。我們還要,感恩于父皇,承繼先皇帝業,才有了今天的我們。譚庶母知道感恩,竟先帶頭,是庶母們,遵循的楷模!”太子看著大家地說。姚廣孝事,孫嬪聽太子不止一次地說,也碰到過那老頭。在永樂朝里,人們常看到一位老態龍鐘的僧人,上朝時著官服、回家便換僧衣。姚廣孝給朱瞻基上過佛教課。姚廣孝在永樂十六年(1418年)3月18日病逝慶壽寺:“帝震悼,輟視朝二日”,以僧禮葬,百官吊唁者,竟達“肩摩踵接,填郭溢衢”。皇朝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
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洪熙元年,皇朝還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太子竟知道,庶母躲藏事?孫嬪心里一驚地想。
“是啊!太子說得對,你們都起來!”皇后也說。
“嗻!”跪地的王爺們,好像沒啥詞,有人帶頭一應,就站起立在了一邊。孫嬪一聽皇后和太子的話。太子說的姚廣孝的事,孫嬪聽著想著,似乎有一些的道理。沒朱棣推翻建文帝,仁宗的時期無從談起。功臣的外甥女,帶頭為仁宗去陪葬,就是一種敬仰的追隨么?
“我媽去陪葬,我可怎活?”真定公主,還是個小丫頭,竟一咧嘴地哭泣著說。
“你不要哭,到大媽這來!”皇后向真定招手地說。公主走到皇后跟前,被皇后摟在懷里。
“母后!咱召集重朝臣,商議此事,各位王爺,也一起地聽?”太子沖皇后說。
“好!”皇后說。
“孫嬪過來,聽朝重臣,對人殉說法。”見躡在客廳邊的孫嬪,太子笑說。
“我沒敢近前,怕打擾皇后、太子,決定重大的事!”太子回還未見孫嬪。太子馬上讓人叫重臣,讓孫嬪也聽聽?孫嬪奔忙了多年,一心想截殉制,太子馬上就要給辦到么?孫嬪聽著一下挺高興,但還是有點疑惑,不敢往下想!孫嬪走近一臉平靜的皇后,沖太子笑說。
皇朝幾位內閣重臣,都在欽安殿各客室侯著,不一會兒來到客廳。皇后摟著公主,在椅上坐著沒動。太子挨著皇后,一邊椅位坐下。楊士奇、楊榮、楊溥、金幼孜、黃淮……重臣,都站在皇后和太子的面前。
“母后開始?”王爺們站在大臣的一邊,太子環視大家,就沖皇后問。
“你說吧!”皇后環視一眼大家,平靜地看著太子說。
“各位王爺、大臣,我父皇仙逝,天下人都很悲哀。皇朝要發喪,人殉一事,事關重大,有人提出截或廢除。此制是太祖遺留,母后和我一時,也不敢拍定,想請大臣商議。”看眼皇后,太子鄭重其事地說。
“皇帝一去,太子年少,皇朝諸事,敬請各位輔佐。現就此一事,各位要各抒己見!”皇后看著大家就如此地說。
“皇后、太子,臣有話要說!”首輔楊士奇說。
“你說。”皇后說。
“人殉制,是太祖遺留,經群臣商議,太祖拍定。咱幾位臣子,小議議定,一旦截或廢除,會有輕視之嫌!”楊士奇說。
“你說怎辦?”皇后問。
“太子或是皇后,登基稱帝后,組織眾朝臣,一起商定。”楊士奇說。楊士奇盯的是皇權,試探著太子、皇后,誰能登基稱帝?
“閣臣楊榮何意?”皇后問。
“皇朝應,改弦易調!臣小議改,后伺機另截或廢,改應以自愿為主。譚氏自縊,誰不好阻攔!”楊榮說。
“釋義:更換琴弦,變換聲調。比喻改變方針、做法或態度。出處《晉書??瑯邪悼王煥傳》。環視忠臣,皇后解釋成語。
“是的!”楊榮說。
“楊榮說的,有道理,臣等附議!”幾位大臣,一起地說。楊榮的意思,比強制人殉,具有人性化。人殉制若能改自愿,也是社會的一個進步,孫嬪心很是高興!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