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節禽奔獸遁倭被追溯流求源鐵嶺名
“報,晏穎等二人,求見太后!”懷恩進來稟報。
“請進!”禍從滋生、發展到成為危害皇朝的事件,怎總愛出現在英宗執政的朝代: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天順四年又出現石彪、石亨圖謀不軌要謀反的行為。麗妃、蘭琴說候齊發現曹吉祥有違旨異動的跡像。英宗執政策略不嚴謹,還是權力過于下放,兼或其它啥的原因?孫太后作為英宗后臺把握不夠全面怎的,一時確實想不太透徹!麗妃、蘭琴走后,孫太后一直地捉摸著,幾天來睡覺做夢時而會被嚇醒,恐怕還出現土木堡之變第二的局面。哎,英宗真不讓母親的孫太后省心!派出去追捕大仙衛士回來,今天要來向孫太后稟報,何青青昨天來與孫太后說。孫太后就坐在客廳太師椅上,等到來的二人地說。
“小的晏穎,拜見太后,太后吉祥!”晏穎進來施禮地說。
“小的媯力,拜見太后,太后吉祥!”跟晏穎后,媯力施禮地說。
“平身!”二人是何青青手下飛鏢護衛,是十六七歲的姑娘,孫太后看很俊秀的二女地說。
“謝太后!”二女笑說,立孫太后對面。
“你倆說情況!”孫太后笑說。
“禽奔獸遁,倭被追!晏穎笑說:“何青青說的成語。”
“是的!”媯力附和。
“成語釋義遁:逃避;指禽獸奔逃躲避,比喻人奔波地追逐;出處:宋??蘇洵《審勢》:‘及其后世失德,而諸侯禽奔獸遁,各固其國,以相侵擾,而其上之人卒不語。’”是啊,何青青聽英宗叫此仙,貶稱為倭匪,與孫太后說,孫太后想著說。
“皇帝說得對,大仙禍害中國人,禽獸不如。”二人對視著笑說。
“你們說,怎抓此倭匪?”石亨生前在牢也叫此大仙稱“倭匪”讓其父親死后陪葬妾,瞽人童先給石府聯系的此倭匪。李離妹與孫太后說情況后,孫太后派人告訴英宗。英宗最恨號稱大仙的此倭匪。孫太后就派人去李離妹住處,倭匪不知是察覺還是何因,已留紙條不知去向。派去的二人回來與孫太后說,英宗讓太后定要追捕此倭匪歸案。倭匪是危害中國人的禍根,皇朝已攔截人殉,倭匪還沿用殉制肆無忌憚地害人。
……
“先生去哪?”一條東西穿行大路,稀疏來往人和馬篷車,瞽人手杖探路,發出嘀噠嘀噠響聲靠路邊走。一位乞丐從后趕上問瞽人。
“哎!你是瞽人?”瞽人沒答問話人問。
“同路人。”乞丐回看眼地說。
“俺去東北那疙瘩!”瞽人說。
“咱搭伴有照應,先生行么?”乞丐前走地問。
“你不嫌慢就行。”瞽人拿杖邊探路邊前走地說。
“好!我通點路,牽你手杖,咱走快點。”“乞丐”沒容瞽人說同意話,牽瞽人手杖,朝前走著說。
……
“晏穎說啥?”孫太后聽著問。
“我倆探情況,倭匪可能逃去東北,李離妹如此地說。倭匪可能走著,一路給人算命,禍害中國人,還可掙銀兩。事怨小的,小的穿官服辦案,到哪沒人小看,我倆穿官服。”媯力看眼晏穎自責地說。
“不全怪你,我同意。”晏穎看眼孫太后說。
你倆穿官服辦案,也沒啥,不要自責!“孫太后看眼二人自責的臉地說。
“出京城,我倆徒步走,遇村就進,探倭匪消息。我倆進一村,真發現蹤跡,村人說剛出的村,給兩大戶算命,說人殉好的話。我倆趕緊地追,出村碰“乞丐”和瞽人,我倆沒在意,仍往前地追。乞丐回看我一眼,小的納悶,乞丐搭瞽人伴,借啥光?沿路一村,我倆進去問,沒人碰到倭匪,我倆仍地前追。又進個村問,我倆沒問出蹤跡,就往回尋找。”媯力說著,看眼晏穎。
“是的,媯力說的沒錯。我倆回找路上,碰到位紳士,紳士坐馬篷車出村,被我倆截住地問。在回路村,倭匪給人算命,紳士認真地說完,叫車朝前走去。我倆趕去那村,碰到一位婦人問,紳士是倭匪,婦人如此地說。倭匪說謊話,給婦人算命說,婦人有血光之災,殺一男童可免災。”晏穎看眼媯力,接過話茬地說。
“乞丐變紳士,成了大仙,化了裝,逃向了東北!”宴穎說。
“是的。我們沒見過,不認識大仙,聽婦人的話。我倆租馬篷車去追,一直追到鐵嶺。”媯力也說。
“你倆在哪,抓到的?”二人來回追查倭匪,真是很辛苦,孫太后聽著笑地問。
“ 鐵嶺。我倆輾轉幾天,在流放人協助下,才抓到的。”晏穎笑地說。
“太后!小的沒說完,接著說么?”媯力看眼且征求孫太后意笑問。
“好!你繼續說。”孫太后笑地說。
“ 我們租馬篷車,跑一天一夜,見前面一輛馬篷車,怎跑也追不上,馬車跑不動了。我倆到一個鎮驛站,租了倆匹馬,騎馬去追紳士。紳士也換騎了馬,繼續往前地跑。我倆使勁地追,眼看追上了紳士,紳士進了小城,消失在人流中。此小城的名字——鐵嶺。我倆突然傻了眼,看著小城鐵嶺,不知到哪去找,只好先住下再說。”媯力無助笑地說,晏穎附和。
“你們當天,沒抓住?”孫太后想著的心里,就笑著問。
“是的。我們在鐵嶺,住有半個月客棧,才抓到,流放人陳循、肖四,幫了大忙。”媯力說。
“陳循、肖四,被流放鐵嶺?”孫太后驚問。
“是的!太后認識?”媯力問。
“是的!”奪門之變后有人被流放事,孫太后知道。誰被流放,孫太后就沒有問過。沒人求情說此事,孫太后也沒必要知道那多,二人一說有陳循、肖四,孫太后聽著有點驚地問。陳循被流放事,孫太后倒是聽到點音信,就是沒愿意管陳循事。在景泰初年期間,陳循那時是景泰帝的首輔,來孫太后跟前有試探性的行為,打探景帝廢舊立新太子的事。孫太后聽著的心里很是反感。朱見俊太子是孫太后和英宗立的,孫太后當然不愿意景帝地廢除。因為此事,孫太后也就沒管陳循的事。肖四怎被流放到的鐵嶺,孫太后一點不知,周小妞一直沒來,更談不上說此事。孫太后對二人說的事一驚,也就是因為有肖四。
“是的。陳循當過首輔,也很有知識,鐵嶺來源,是他說的。”媯力看眼晏穎,如此地說。
“溯流求源,鐵嶺名!晏潁看眼孫太后笑地說。
“成語釋義:逆流而上,尋求源頭;比喻尋究事物的起始演變,同“溯流窮源”,出處《元史??隱逸列??杜瑛》。”媯力笑地說。
“誰說成語?”孫太后問。
“陳循。”媯力說。
“你們說來源。”宣德年間有人去鐵嶺,回到皇宮后說鐵嶺衛。孫太后想聽鐵嶺名稱來源,宣德那年只說個開頭,被人叫出客廳,到過世,沒再給孫太后說鐵嶺來源。鐵嶺就成了孫太后心中的一個謎。孫太后今天聽著,也就引起了心中的興趣,就故意笑著說。
“鐵嶺的來源……”媯力笑說起:鐵嶺,做為一個鐵嶺人,如果不了解此名字,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鐵嶺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小城。這個地方如果從置邑時算起,應有一些歷史的淵源。但以前此地方不叫鐵嶺。以鐵嶺為名,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而真正的鐵嶺,也不在此地。此地今天所以叫做鐵嶺,既有偶然的歷史機緣,也是明朝軍事體制留下的紀念。明朝前,這里曾先后有銀州、新興等名字。銀州是遼代所設,《遼史》中有“太祖以銀冶更名”記載,說的是銀州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遼寧而在黑龍江。銀州是遼代將原在黑龍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遷的名字,其詳可見《富州與銀州》記載。遼滅亡后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間經歷金、元二個朝代。金朝廢銀州改為新興縣(《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三百年間用新興名字,新興縣亦被稱為古銀州。明朝建立后的第26年,被稱作“古銀州”的地方,開始有鐵嶺名字。明朝為啥改古銀州成鐵嶺?須對明朝的軍事體制稍加說明,鐵嶺名稱主要緣于明朝的軍事建置。鐵嶺原是 “鐵嶺衛”的簡稱,如同天津原為天津衛、沈陽原為沈陽衛般,原來都是明朝軍事組織的名稱。明朝的軍事建制比較特殊, 沒有采用前朝所在的那種“禁軍”制,也沒有采用更早時候的“左、右軍”或“三軍”軍制形式。朱元璋創立一種將屯田與防衛相兼的新軍事體制,史稱“衛所”制。“衛”和“所”都是軍事的單位。據《明史??兵志》載,洪武二十六年,全國設內外衛329個,單獨千戶所65個,明建國初,大約有軍隊180多萬,全部都編制在衛所之中。鐵嶺衛就是其中之一。明朝收復東北的時間比關內晚。初置遼東都司時,遼東地區與朝鮮的邊界依習慣分于鴨綠江。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詔命遼東,依元朝時期疆界為大明與朝鮮的邊界,并任命指揮僉事劉顯到原元朝時期的邊界古鐵嶺建衛,名鐵嶺衛。古鐵嶺在今朝鮮江原道元山南,距平壤約150公里,元初時曾為中朝邊界,后為高麗奪回,將邊界推至鴨綠江,古鐵嶺成為朝鮮的腹地。因而,朱元璋依元朝舊疆置界的決定,遭到朝鮮的頑強地抵制,朝鮮人后來長時期地交涉,明朝作出了讓步。明朝在洪武26年,將鐵嶺衛遷到古銀州城,從而此地便以鐵嶺名字明世。
“鐵嶺名字,來源很是復雜?”孫太后看眼很有興致說完的媯力,明白了地笑說。
“是的。”晏穎看眼孫太后地附和。
“你們繼續說,怎抓到倭匪?”孫太后笑地問。
“我倆費很大勁,住在客棧,想很多的辦法!”媯力無奈笑地說。
“是的!”晏穎也附和。
“你們真是,辛苦了!”孫太后鼓勵地笑說。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